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889篇
基础理论   172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70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81.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 ,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在实验条件 (T =10℃ ,pH =7.5 )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 ,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 3 1.0 8% ;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 ,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 ,两种投菌方式下 ,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 60 .5 4%和 3 4 5 6%。清水冲洗 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 48.96%及 81.3 6% ,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2.
Optimiz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in water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Cheng SA  Fung WK  Chan KY  Shen PK 《Chemosphere》2003,52(10):1797-1805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detection of hydroxyl free radical in water are studied and optimized. The hydroxyl radical is generated by the Fenton reaction with iron (II) ammonium sulfate and hydrogen peroxide reacting in a phosphate buffer using N-tert-butyl-alpha-phenylnitron as the spin trap.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2+, H2O2, and phosphate buffer are the parameters studied. The Taguchi method and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parameters on the ESR signal intensit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hydroxyl radical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for optimal ESR 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The results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 using hydroxyl free radical as a green oxidant.  相似文献   
183.
本文介绍了石灰、电石渣及CaCl2 分别与聚丙烯酰胺联用处理煤泥水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对煤泥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其中CaCl2 法效果最好 ,但药剂费也最高 ,石灰法和电石渣法处理效果相差不大 ,但电石渣法药剂费较低。  相似文献   
184.
两种曝气设备的清水曝气充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清水充氧实验计算,比较了微孔雾化软管曝气和射流曝气的充氧动力效率和氧利用率.以及后续实验的结果,最终得出微孔曝气软管曝气是高效节能的河流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5.
低温降解六六六优势菌种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筛选出低温条件(≤10℃)下降解六六六的优势菌株--1号菌株,同时利用正交实验测得该菌株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5.5、接菌量2 g/L、NH4Cl 0.8 g/L、KH2PO4 0.6 g/L、MgSO4 0.2 g/L.在此条件下,经30 d驯化后的菌株对六六六的降解率由原来的54.71%提高到62.58%  相似文献   
186.
铁炭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铁炭法对高浓度难降解拉开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接近工业化的动态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化铁炭工艺对橡胶工业拉开粉废水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Fe:C=2:1,pH=4,停留时间60min,曝气量0.1m^3/h时,拉开粉(BX)和COD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80%和45%。  相似文献   
187.
本文对关中浐河流域河水-土壤-植物的硝酸盐和氮同位素组成进行调查,并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结果对比。研究表明:从浐河上游至下游,土壤NO3?-N含量表现出:农耕区(43.5 mg???kg?1)>森林区(3.25 mg???kg?1)>城市区(0.63 mg???kg?1);土壤δ15N-NO3?值表现出:农耕区(18.1‰)>城市区(?1.5‰)>森林区(?5.8‰);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让其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浐河河水NO3?-N含量(3.2?—?6.4 mg???kg?1)及δ15N-NO3?值(?1.4‰?—?2.1‰)均表现出下游高于上游。相对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上游和中游水体NO3?-N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下游地区NO3?-N含量有所下降。结合河流δ15N-NO3?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源头日渐发达的旅游业和中游农业的发展对水体的污染加重,而下游工业污染的治理效果明显。植物氮同位素变化范围在?4.6‰?—??2.1‰。对浐河周边水-土-植物的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变化研究可以为浐河流域的生态评价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8.
为探究关中平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本研究选取关中腹地的杨凌站点次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地2015~2018年间的98场次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2H、δ~(18)O和δ~(17)O)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当地大气降水线和三氧同位素大气降水线方程,并利用δ~(18)O、d-excess和~(17)O-excess指标尝试探讨当地可能存在的降水水汽来源,定量描述海洋和内陆源水汽对区域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杨凌地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同位素组成雨季(5~10月)贫化,旱季(11月~次年4月)富集;当地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7.7和9.1,说明研究区降水受到一定程度的蒸发分馏影响;三氧同位素大气降水线斜率为0.528,介于海水平衡分馏斜率(0.529)与水汽扩散斜率(0.518)之间,表明研究区处于海洋气团向内陆干旱区迁移的路径上.综合分析δ~(18)O、d-excess和~(17)O-excess,发现研究区降水受到来自东南季风的暖湿气团和来自西风的干冷气团的共同贡献,其中约有55%~79%的降水水汽来源于海洋,主要集中于6~8月; 21%~45%的水汽来源于内陆和局地蒸发,主要集中于10月~次年4月. 5月和9月降水水汽来源复杂,可能受海洋水汽和内陆水汽的共同补给.  相似文献   
189.
2013年1月12日~2013年1月23日和2014年8月10日~2014年8月21日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昼夜采集PM_(2.5)样品,分析了PM_(2.5)样品的质量浓度、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和硝酸盐的δ~(15)N和δ~(18)O。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_(2.5)冬、夏季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1~677μg/m~3(360±118μg/m~3)和87~137μg/m~3(92±18μg/m~3),冬季超标2~9倍,属于重度污染,夏季超标1~2倍,属于轻度污染; SO_4~(2-)、NO_3~-和NH_4~+(SNA)的质量浓度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和PM_(2.5)质量浓度的比值冬夏季分别为72%±14. 3%和65%±9. 2%,21. 1%±2. 5%和30. 3%±6. 9%,是主要的无机离子组分。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SNA的存在形式在白天以(NH_4)_2SO_4或NH_4HSO_4为主,部分以NH_4NO_3的形式存在,而在夜间则以NH_4NO_3为主,部分以(NH_4)_2SO_4或NH_4HSO_4形式存在。成都市PM_(2.5)中硝酸盐的δ~(15)N和δ~(18)O呈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冬季,硝酸盐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夏季,硝酸盐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和农业土壤释放,根据其[NO_3~-]/[SO_4~(2-)]值说明成都市冬夏季均以固定污染源(燃煤)为主,移动污染源(机动车尾气)为辅。成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主要由NO_x经O_3氧化形成,夏季主要经·OH氧化形成硝酸盐或N_2O_5水解生成硝酸盐。  相似文献   
190.
李杨梅  贡璐  安申群  孙力  陈新 《环境科学》2018,39(8):3867-3875
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oil inorganic carbonδ13C,SICδ13C),并对干旱区绿洲土壤无机碳进行区分,结合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SIC含量关系进一步探讨SOC向SIC转移的碳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SICδ13C值差异性极显著(P0.01),风沙土SICδ13C值最高且为正,均值为(0.32±0.04)‰,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说明风沙土原生性碳酸盐占绝对优势;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SIC的δ13C均值分别(-0.30±0.24)‰、(-1.96±0.66)‰和(-1.24±0.49)‰,随土层变化均呈先降低后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灌漠土原生性碳酸盐占优势,棕漠土和盐碱土发生性碳酸盐相对前者占优势.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的发生性碳酸盐占SIC比例均值分别为1.33%、4.72%、15.01%、35.71%,均小于50%,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比例总体水平较低.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在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形成或重结晶过程中固定土壤CO2的量分别为0.30、2.44、4.96、12.40 g·kg~(-1),其中固定来自大气CO2量平均为0.18、0.79、1.45、8.67 g·kg~(-1),来自SOC氧化分解转化为CO2的量分别为0.06、0.83、1.62、1.86g·kg~(-1),说明盐碱土、棕漠土SOC的贡献相对较高,灌漠土、风沙土较低;对土壤固定CO2量的来源比较发现,风沙土、盐碱土固定土壤CO2的量来自大气CO2量较高,SOC的贡献较低,而灌漠土、棕漠土固定来自SOC氧化分解CO2的量较高,大气贡献较低.研究区整体SOC向SIC的碳转移量介于0.03~2.38 g·kg~(-1)之间,平均每千克土壤固定1.09 g的CO2,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所占比例较低,SOC的贡献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