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22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968篇
基础理论   211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18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目的提高环境振动试验的可靠性。方法以某典型钛合金蜂窝夹芯壁板试验件为例,提出一种模拟试验件动力学边界条件的试验方法,在试验件周围引入弹性连接件,再通过刚性转接工装与振动台台面连接,以试验件在试验安装状态下的共振频率及振型节线位置为优化目标,以弹性连接件的外形尺寸及厚度为优化变量,对弹性连接件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模拟试验件真实的动力学边界条件。结果弹性连接件的优化设计使得试验件在试验安装状态下前两阶共振频率与试验要求相差小于8%,而且振型节线位置与试验要求基本重合,达到了模拟试验件真实动力学边界条件的设计目标。结论对于壁板类试验件,在传统刚性夹具的基础上引入弹性连接件的试验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试验件真实动力学边界条件,提高环境振动试验的可靠性,并且这种方法对试验费用及试验周期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2.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夏季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分别在-21.3‰~-24.2‰、4.6‰~5.6‰,不同生境下存在一定差异。植物体各组织的同位素值存在差异,在判别食物来源时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以植物叶片值来代替整个植株。大型底栖动物的δ13C值为-14.7‰~-23.6‰,表现出食物来源的差异。总体上说,湿地优势植物的活植物体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沉积有机质是大部分底栖消费者的食物基础。底栖动物的氮同位素能较好地反映其食性和营养级,计算出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2.0~3.7,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263.
新疆吉木乃诸河水体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8年6月和11月在新疆吉木乃诸河流域采集的河水、冰雪融水和降水样品,对流域水体的水化学成分和氢氧稳定同位素(D,18O)组成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 表明,吉木乃诸河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阳离子均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其次分别为Na+和SO2-.在空间上,Na+、Mg2+、SO42-、...  相似文献   
264.
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265.
电解浮选用于活性污泥固液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金銮  万晶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06,27(11):2333-2338
在装有Ti/RuO2-IrO2-TiO2阳极、Ti阴极的电解浮选槽中进行了活性污泥固液分离的研究.考察了影响电解浮选性能的操作参数,这些参数包括水力停留时间、电流密度、进水SS浓度和进水pH值.研究表明,电解浮选是高效的固液分离单元,水力停留时间和电流密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SS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污泥负荷增加,SS的去除率下降;pH值影响电解产生微气泡的尺寸和污泥性质,但对SS的去除影响不大,实际应用中可以不调节pH值.进水SS约1 000mg/L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0min,接触室电流密度为5 mA/cm2,分离区电流密度为2.5 mA/cm2,SS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此时的能耗为0.4~0.5(kW.h)/m3废水.电解浮选产生的浮渣含水率为95.9%,低于溶气气浮和二沉池的污泥含水率,对污泥减量化及其最终处置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6.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脱氯机理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山  王华  何屏  吕国强 《环境工程》2007,25(3):66-70
医疗废物中包括含有大量的PVC,焚烧时会产生HCl从而污染环境,因此医疗废物在焚烧处理时需要进行脱氯。经热力学计算可知,医疗废物焚烧炉内喷入脱氯吸收剂在燃烧过程脱氯,效果最好的脱氯剂是Ca(OH)2、CaO、CaCO3、MgCO3、Mg(OH)2和MgO。在固定床上进行的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脱氯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脱氯有着重要的影响,最佳脱氯温度为800℃左右;吸收剂粒径越小,脱氯效率越高;随着Ca/Cl值的增大脱氯率增大,但增加的速度却趋于平缓,所得最佳Ca/Cl值为2.5~3。  相似文献   
267.
废弃印刷线路板碘化法浸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碘化法从废弃印刷线路板中提取金的工艺设计,分别考察了碘的质量分数、n(I2)/n(I-)比值、固液比、双氧水的质量分数、pH值、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设计优化实验方法,提出了从废弃印刷线路板中碘化法浸取金的最佳工艺条件:碘的质量分数为1.1%,n(I2)∶n(I-)=1∶10,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1.5%,浸出时间4 h,固液比为1∶10,浸出温度为常温(25℃),溶液pH值为中性,此时金浸出率可达97.5%。  相似文献   
268.
肖衡林  徐谦 《环境工程》2012,(Z2):313-316
随着焚烧技术在垃圾处理方式中普遍采用,焚烧产生的灰渣数量也日益增加。灰渣与飞灰中有毒的重金属及有机物质会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对各类垃圾焚烧灰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重金属浸出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灰渣的毒性分析与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可知:为了避免灰渣二次污染应该重点控制铬、镉、铍、铅等重金属和二恶英、呋喃等有机物的污染;处置后的灰渣有害离子浸出能力降低,根据灰渣物理和工程性质,可以成为再生资源充当填充材料和混凝土与沥青路面骨料等。  相似文献   
269.
    
An indoor chamber facility is described for investig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chemistry. Two sets of α-pinene ozonolysis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dry ammonium sulfate seed particle: ozone limited experiments and α-pinene limitedexperime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 phase and particle phase species was monitored continuously by on-line instruments andrecorded automatically by data sampling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size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by a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sizer (SMPS), and α-pinene consumed was measured using GC-FI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produced for seed-free systemis 100% organic in content, resulting from a sufficient supersaturation of low volatility organics to produce homogeneous nucleationfollowed by condensation to the aerosol.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produced in seeded system is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constituents, initially forms via condensation onto the inorganic particles, and subsequent growth occurs via absorption into the organicsurface coating the inorganic core. Although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for seed-free system and seeded system isdifferent, the ultimate mass of SOA formed is equal, and SOA yield for the two system located in the same regression line when usingone-product model, sugges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dry ammonium sulfate seed has no measurable effect on the total aerosol yield, and the dry seed particle acts solely as a site upon which organic deposition occurs.  相似文献   
270.
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现有研究表明:C3植物的δ13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