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43篇 |
免费 | 675篇 |
国内免费 | 103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08篇 |
废物处理 | 128篇 |
环保管理 | 1283篇 |
综合类 | 3624篇 |
基础理论 | 700篇 |
污染及防治 | 511篇 |
评价与监测 | 412篇 |
社会与环境 | 599篇 |
灾害及防治 | 4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279篇 |
2020年 | 288篇 |
2019年 | 247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296篇 |
2016年 | 342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464篇 |
2012年 | 621篇 |
2011年 | 631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534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557篇 |
2006年 | 529篇 |
2005年 | 452篇 |
2004年 | 401篇 |
2003年 | 350篇 |
2002年 | 323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233篇 |
1999年 | 200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功能分区是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农业功能拓展和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工作。旨在探索运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星座图法在农业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剖析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从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4大类综合功能选取3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星座图法,根据星座图中各星点的位置,确定各县(市)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分区单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作出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方案。分区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分区单元,按照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湖北省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分为3个二级区共12个二级农业功能区 相似文献
992.
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为长期处于社会网络边缘的贫困人群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包容性创新充分利用贫困人群中蕴藏的巨大消费、生产、创业潜力,既为企业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又让穷人参与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帮助其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但包容性创新活动面临着市场信息匮乏、知识和技能不足、制度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欠缺等特殊挑战,需要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为其提供支撑.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支撑子系统、创新环境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在技术选择、改进与扩散,当地信息获取,知识传播和吸收,信任合作关系确立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为包容性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教育与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制度环境以及必要的金融服务.为构建一个以消除贫困为导向的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政府需要从提供有益于包容性创新的制度框架,消除包容性创新面临的特有障碍,提高包容性区域创新提供的效率与扩散范围以及增加贫困群体能力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93.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耕地生态环境.通过设计关于农业发展和耕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制度变迁对农民行为和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决定农民对“用地”和“养地”行为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我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效应,地权的稳定性和其他制度会影响农民的用地行为.从而影响耕地生态环境。所以.保护耕地既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又要设计适宜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其他制度以促进农民主动养护耕地。 相似文献
994.
在述评国内外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生态”框架下进行综合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区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尺度下的生态区都是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生态区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导致区划单元界线划定存在分歧。②受基础数据资料精度的限制.指标选取较多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数理统计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学上的意义和作用。③人类活动在生态区中既受到自然因子的制约.也对自然因子产生偏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然、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生态区包含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信息。文中指出掌握自然-人文因子相互作用机制实现自然-人文因子的拟合是综合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运用自然-人文因子空间化技术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是划分综合地域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同时对将自然-人文空间化技术手段应用于综合地域系统划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系统论角度来考虑。人类的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旅游系统是备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备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在分析和阐释旅游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列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进行了介绍评述和总结.指出系统论的观点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为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并提出,对具有环境观和复杂性特点的旅游地理系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旅游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旅游系统模型的建立将为旅游(业)的研究提供现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两大因素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城市盗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各年度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波浪型态势。说明后者的发展尚不够稳定;另外.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其余年份都是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旌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以满足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在电子废弃物管理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2003年我国家电、通讯和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报废高峰期和宽带电讯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到来,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已使我国沿海地区的电子垃圾泛滥成灾,甚至威胁到内陆地区。而且电子废弃物中大量的有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回收。也不符合政府最近提倡的全民节约原则。因此,国家制定了有关电子废弃物的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的具体法律法规。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结合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颁布和运行情况。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管理中施行生产责任延伸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从混沌系统的角度分析企业环境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观念。企业如何适应混沌的外部环境,制订有效的发展战略,从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所面临的动态环境表现在商业活动日趋全球化、速度日益成为关键要素、战略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及可测度大为下降、技术对企业战略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等方面。由于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认识和把握环境。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难题,需要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基于混沌系统理论的假设,企业管理者要抛弃精确预测的管理理念。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能力,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使企业与环境达到和谐状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整体开发管理的国际河流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际河流开发管理的现状,分析国际河流整体开发管理理论的演进。得出整体开发管理决策实施的原则及思路:流域开发管理要以流域边界为界,将整个水系自然联系的区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统一权衡,突出共同利益,流域内开发与流域外开发相结合。以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机构。对国际河流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设计,即以国际河流流域为体系,各国国内流域测点为单元。国际流域综合协调委员会为决策支持中心、各国流域机构委员会为决策支持分中心。并研究系统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开发、管理与维护。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实时监控等技术支持系统。实证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并指出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量增长的自然保护区实质上是一种环境剥夺现象。受环境考核体系与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是地方政府能够采取的比较成熟的环境保护手段。但是.通过博弈模型,可以推导出.受地方财政刚性预算约束.政府在地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不能对环境区原有居民落实各项补偿.也难以投入必需的保护性管理费用。于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保护区居民与管理机构之间博弈形成的纳什均衡是:居民违反有关规定,尽可能延续以往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经济活动。以抗衡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模式的压制;管理机构则实施开发性管理,以求自身努力。增加经济收入以保障自然保护区各项基础研究和管理活动。由于经营活动迎合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因此。在目前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开发性经营管理活动。但是.由于一些制度缺陷.在这种开发性管理战略中,一些环境区变相为政府权力支配下的环境资源.并借用可持续开发管理名义进一步转变成为某些地方机构与组织的私有环境资产。其后果是使自然保护区制度偏离了政策目标,也使环境区居民丧失了传统的环境支撑作用。对此论点.研究通过对近十年地方自然保护区建设数量的情况分析予以了经验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