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51篇
综合类   1191篇
基础理论   321篇
污染及防治   121篇
评价与监测   126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81.
沉积物微生物是农村黑臭水体物质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等过程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组成常因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而变化.以菏泽市东明县29个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农村黑臭水体上覆水和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结合Illumina测序结果,分析农村黑臭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农村黑臭水体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污染物分布范围均较广.与农业面源相比,以农村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来源的农村黑臭水体上覆水中氮、磷污染物浓度更高,分别是农业面源的3.1倍和1.5倍.此外,该区域农村黑臭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普遍低于菏泽市土壤元素背景值.该区域农村黑臭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这5种优势菌门的序列总和占全部序列的70.3%~83.6%.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厌氧绳菌纲和放线菌纲是沉积物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纲;硫杆菌属和假节杆菌属是其优势菌属.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中DO、 COD、 TN、 TP和有机质对农村黑臭水体沉积物细菌菌属有显著影响(P<0.05),沉...  相似文献   
282.
微塑料污染已广泛覆盖了全球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表层水体、深层水体以及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颗粒会严重影响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实验分析.因此,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微塑料分离方法暂无统一的系统程序和检测标准.该研究在岷江成都段选取4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比研究基于密度分离法的3种分离方...  相似文献   
283.
在促进山区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大型湖库水源地是当地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对广东省万绿湖、湖南省东江湖和四川省升钟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水源以分级控制为主、经济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人口流动以有序迁移为主的发展保护模式.同时,以引导性发展为区域先行,环境保护规划、人口流动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编制、同时实施、同时评估.该模式可为我国受到湖库型饮用水源大面积保护区范围影响下的山区乡镇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条合适的道路.  相似文献   
284.
Lin, Zhulu, 2011. Estimating Water Budgets and Vertical Leakages for Karst Lakes in North‐Central Florida (United States) Via Hydrological Model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1‐16. DOI: 10.1111/j.1752‐1688.2010.00513.x Abstract: Newnans, Lochloosa, and Orange Lakes are closely hydrologically connected karst lakes located in north‐central Florida, United States. The complex karst hydrology in this region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hydrological modeling that is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s for these lakes. We used a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 Fortran model coupled with the parallel Parameter ESTimation model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software to estimate effectively the hydr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kes and the underlying upper Floridan aquifer and the water budgets for these three lakes. The net results of the lake‐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in Newnans and Orange Lakes are that both lakes recharge the underlying upper Floridan aquifer, with the recharge rate of the latter one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However, for Lochloosa Lake, the net lake‐groundwater interaction is that the lake gains water from groundwater in a significant amount, approximately 40% of its total terrestrial water input. The annual average vertical leakages estimated for Newnans, Lochloosa, and Orange Lakes are 6.0 × 106, ?8.9 × 106, and 44.4 × 106 m3,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ance (Kv/b) of the units between a lake bottom and the underlying upper Floridan aquifer in this region are also estimated to be from 1.26 × 10?4 to 1.01 × 10?3 day?1.  相似文献   
285.
286.
刘晓伟  谢丹平  李开明  金中  江栋  李明玉 《生态环境》2011,20(11):1713-1719
通过分析底泥氮污染物释放规律和转化过程,以及底泥生境、氮形态变化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规律,探讨了不同曝气复氧条件影响底泥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生物代谢、物理化学联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曝气复氧对底泥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是一个包括微生物代谢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复杂联合作用过程。水体好氧环境的改变主要引起参与底泥氮循环的硝化、亚硝化和反硝化功能菌群群落结构的演变,对异养菌和氨化菌的影响不大,证明环境好氧条件的改变对底泥有机质生物分解产生氨氮的微生物代谢过程影响不大,主要对底泥释放的氨氮硝化、反硝化等生物转化过程产生大的影响。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底泥释放的氮素在微生物作用下主要以NH4+-N和NO3--N的形式进入试验体系,并在特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临界值-200 mV)和pH(临界值6.70)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在底泥中以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等不同形态氮相互转化,同时,在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中部分输入上覆水体。在低溶解氧组实验条件下[ρ(DO)〈0.5 mg.L-1],底泥向水体输出氮总量为底泥可转化态氮的19.7%,主要为氨氮,最大释放速率达到289.13 mg.m-2.d-1,释放的质量浓度可达到18.8 mg.L-1;好氧条件下(DO饱和),底泥向水体输出氮总量为底泥可转化态氮的1.8%;好氧-缺氧条件下为11.7%,主要以N2的形式释出系统。  相似文献   
287.
过水性湖泊——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具有防洪抗旱、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维护等多种功能.为了解骆马湖水质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2009~2020年长序列逐月实测数据,结合1996~2008年历史资料,分析了骆马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NH+4-N)等指标的长期演变、季节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气象和水文因子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骆马湖水质总体处于Ⅳ~劣Ⅴ类.ρ(TN)变化明显(1.06~3.49 mg·L-1),历经波动下降(1996~2002年)、显著的年际波动(2002~2015年)和显著上升(2015~2020年)这3个阶段,是骆马湖的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下降(2.97~6.38 mg·L-1),ρ(TP)和ρ(NH+4-N)波动相对较小,分别介于0.024~0.076 mg·L-1和0.11~0.69 mg·L-1. 2017~2020年夏...  相似文献   
288.
异龙湖不同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异龙湖是云南省第九大湖泊,属典型的高原浅水湖泊.为了解该湖不同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逐月对该湖西区、东区和沉水植被恢复示范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区生境条件具有空间异质性,示范区和西区水体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透明度(SD)、浊度(Turb.)和电导率(EC)等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而与东区有显著差异性(P 0. 05). 3个湖区浮游植物密度均以蓝藻门所占比重最大,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不同,西区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优势度最高,东区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和湖生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tica)优势度最高,示范区细小平裂藻和拟项圈藻(Anabaenopsis sp.)优势度最高.通过主坐标分析(PCo A)对3个湖区浮游植物群落β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西区和示范区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而与东区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 0. 01).运用冗余分析(RDA)探讨异龙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TN、TP、BOD5和SD是影响异龙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NH_4~+-N、EC、高锰酸盐指数和p H值对浮游植物群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9.
金盆水库沉积物磷的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分层型水源水库沉积物中磷的来源与分布特征,以西安金盆水库为对象,针对2017年3~11月金盆水库水体、沉降颗粒及沉积物柱状样品总磷(TP)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盆水库主库区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及形态分布受水体颗粒磷(PP)沉降作用明显,相关系数r~2=0. 877 5;同时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还受到沉积物内部生物地球化学的共同作用. 6~8月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剧烈繁殖演替,繁殖过程中大量失去活性、死亡的藻类不断向底部水体沉积,形成以藻类等颗粒磷为主导的内源污染,沉降颗粒总磷含量达(753. 51±17. 11) mg·kg~(-1),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随之增加,以铁铝结合态非活性磷(NaOH-nrP)为主; 9~11月进入汛期,径流水体携带大量泥沙等负荷较大的污染物汇入水库,使得水体颗粒磷浓度相应增大,然而由于单位质量泥沙中总磷含量占比较小,导致径流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逐渐降低,泥沙径流过程中颗粒磷以无机态的钙磷(Ca-P)和残渣态磷(rest-P)为主,二者约占沉积物总磷(TP) 55. 8%~66. 2%,受颗粒沉降影响相对较大.活性磷(SRP)、铁锰螯合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活性磷(NaOH-srP)这3种形态磷较活跃,在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下发生一系列迁移转化,受沉积物内部生物地球生物化学过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90.
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哈拉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3S技术提取流域内湖泊面积、形状等信息,揭示近30年哈拉湖流域湖泊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哈拉湖流域湖泊面积变化呈“V”型,其动态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波动下降阶段(1986—2001年)和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5年)。其中1986—2001年湖泊面积由593.68 km2减少到584.83 km2(减少8.85 km2);2001—2015年由584.83 km2增加到614.31 km2(增加29.48 km2)。对湖泊面积变化量与冰川面积变化量及同期遥感数据阶段各气候要素相关分析发现,湖泊面积变化量与阶段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显著性水平在0.01以上,进而降水量是湖泊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