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51篇
综合类   1191篇
基础理论   321篇
污染及防治   121篇
评价与监测   126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探究典型岩溶湿地沉积物营养物质的污染状况及其富营养化风险,以期为岩溶湿地水-沉积物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以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为研究区,运用抓斗式底泥采样器对流域内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及有机质(OM)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有机指数法及有机氮指数法对普者黑岩溶流域不同类型湿地沉积物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在干季,河流湿地TP含量最高,为1.18 g·kg-1,沼泽湿地TN和OM含量最高,分别为2.93、2.71 g·kg-1;库塘湿地TN、TP和OM含量最低,分别为1.44、0.63、1.43 g·kg-1.在湿季,河流湿地TP和OM含量最高,分别为0.95、2.16 g·kg-1,湖泊湿地TN含量最高,为2.22 g·kg-1;沼泽湿地TP和OM含量最低,分别为0.42、1.28 g·kg-1,库塘湿地TN含量最低,为1.22 g·kg-1.②普者黑不同类型湿地沉积物TN、TP、OM在干、湿季下的污染程度不同.在干季,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沉积物磷污染均为重度污染,4种湿地沉积物氮污染均为重度污染,有机污染除库塘湿地属于轻度污染外,其他3种湿地均为中度污染.在湿季,河流湿地沉积物磷污染为重度污染,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沉积物氮污染均为重度污染,湖泊湿地沉积物有机污染属于重度污染.总体上看,各类湿地沉积物氮磷污染干季的污染程度比湿季严重,干季以外源为主,湿季以内源为主;故干季湿地沉积物营养盐潜在释放风险较湿季大.  相似文献   
782.
采用超声分散法分离沉积物中不同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了渤海湾沉积物中Pb,Cd,Cr等重金属的污染及其在不同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随着复合体粒径增大而减小.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主要来自原生矿物的石英和长石等岩石结构物质的含量增加,但这些物质中的重金属含量较低.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主要发生在以次生硅酸盐矿物及硅、铁、铝等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上,细粒样品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富含有机质的特性,通过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导致所含重金属含量较高.粘粒复合体中Pb含量是粗砂中的2.3倍,Cd是粗砂的3.8倍,而Cr是粗砂的2.8倍.   相似文献   
783.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10~7 m~3,堰塞湖的最小蓄水量为2.0×10~7 m~3。并选取两个湖相沉积剖面,采用单片再生法(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SAR)与标准生长曲线法(standard growth curve,SGC)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7个样品的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年龄,测年结果表明堰塞湖形成于距今约3.0 ka,结束于1.6 ka,即全新世晚期。初步推测堵江的古滑坡体可能由于地震诱发。  相似文献   
784.
土地资源是浙江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丰富的滩涂资源一直被视为当地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准确示踪其物质来源,是科学管理滩涂的重要基础。由于在海水中的长期浸泡,矿物被部分溶解,进而影响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增加示踪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研究浙江沿海滩涂的物质来源,由于不受海水溶蚀影响,其结果更可靠。对浙江滩涂沉积物中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发现:(1)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依然是磁铁矿;(2)磁铁矿的含量明显降低,饱和等温剩磁(SIRM)值为9.1—28.6×10−5 Am2∙kg−1,仅是原样的2%—8%;(3)样品的赤铁矿与磁铁矿比重较原样明显降低。酸处理后样品的磁化率值(χ)仅为1.0×10−8—2.3×10−8 m3∙kg−1,极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反映样品中磁铁矿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强磁场下获得的磁学参数更适合于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基于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 ARM)、SIRM及饱和等温剩磁退磁参数的散点图和模糊聚类方法可以区分长江和浙江当地河流的物质,是可信赖的物源示踪手段。根据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提出浙江滩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当地河流的悬浮颗粒物。  相似文献   
785.
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蕾  李春初  田向平 《生态环境》2006,15(3):490-494
分析了在珠江磨刀门河口采集的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r、Cd、Hg、As、Ni)的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Cu、Pb、Zn、Cr、Cd、Ni的含量,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了Hg、As含量。结果表明,口门处及其两侧和拦门沙内坡重金属的含量最高;外海区域重金属含量普遍较低;由口内河床至口门处,Cu、Cr、Hg、As的含量减小,Pb、Cd、Zn、Ni的含量逐渐增大;大部分重金属(Cu、Pb、Zn、Cd、As、Ni)的含量由口门处至拦门沙地区是先减小再增大的;由拦门沙至外海,Cu、Pb、Cd、As的含量减小,Zn和Ni的含量先减小后增大;由口门处至外海,Cr和Hg含量的总体趋势是增大的。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CEC、小于0.001mm粘粒以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pH值的相关性不显著;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分布规律还表明磨刀门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主要受陆源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6.
根据2009年5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海域的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水相、表层沉积物及生物体内的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就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水体中以Cu和Hg污染为主,超标率均为30%,而底层则主要为Hg污染,超标率为35%,Zn和Pb除个别站位超标外,其它站位状况良好;夏季表、底层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以Cu、Zn和Hg污染较为严重,各重金属质量浓度约为春季水体中的2倍。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Zn、Pb、Hg,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As、Hg、Zn、Pb,春、夏季沉积物中各重金属质量分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春季高于夏季。生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状况较好,均符合各类食品安全标准。春、夏季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不同;但总体表现为春季富集能力高于夏季,这可能与泥沙再悬浮造成的重金属重新释放有关;鱼类和甲壳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差异,鱼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Cu、Zn、Hg、As,而甲壳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b、Cd、Hg、Zn、Cu、As。  相似文献   
787.
水动力过程后湖泊水体磷素变化及其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水动力过程后水体磷素的变化作了研究,并就其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作了分析探讨。研究表明,水动力过程后,TP的质量浓度因重力对含磷颗粒的作用而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渐渐变小,且初期幅度大,后期则趋于平稳;而TDP的质量浓度则在初期因悬浮物的脱附作用而增大,继而随着悬浮物的粘带作用沉降而减少,但经足够长的静置沉降,其又由于水底沉积物的释放作用而增加,有初期“汇”,后期“源”的特点。而分析则表明:水动力过程后。水体磷素会因沉降而变小,但在相当长(50min)的时间里,其质量浓度仍处于高值,从而为湖泊的富营养化提供了最为必要的营养成分,加上不停地受到包括风动力在内的影响,这应是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并难以治理的根源。  相似文献   
788.
曝气复氧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曝气复氧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溶解氧是影响底泥氮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厌氧状态会加速底泥氮磷的释放。②正常条件下曝气复氧可以有效的控制底泥总磷的释放;曝气条件下高pH值无法控制底泥总磷的释放,搅动会对底泥总磷的释放产生轻微的影响,上覆水总磷浓度较高时底泥会发生吸磷现象,而温度则影响较小。③正常条件下曝气复氧可以控制比较封闭水体底泥氨氮的释放;曝气条件下温度对底泥氨氮和总氮的释放影响较大,即温度越高,抑制氨氮和总氮的释放效果越好,且低温会导致底泥氨氮和总氮的大量释放;曝气条件下搅动导致底泥释放更多的氨氮和总氮。  相似文献   
789.
近35a西藏那曲地区湖泊动态遥感与气候因素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1990、2000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对西藏那曲地区面积大于1 km2湖泊的动态变化进行信息提取,并结合1966—2010年研究区9个站点的气象数据,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10年那曲地区大于1 km2湖泊的总面积为16 841.93 km2,湖泊总数为469。近35 a那曲地区大于1 km2湖泊面积共增加3 505.12km2,增幅为26.28%,其中以2000—2010年增长速度最快,达18.18%;近35 a湖泊数量增加96,增幅为25.73%,其中以1990—2000年增幅最大,达13.38%。色林错面积从1976年的1 648.61 km2增加到2010年的2 332.55km2,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1966年以来,那曲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其中温度变化最明显,线性气温倾向率为0.51℃.(10 a)-1。湖泊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灰度关联分析表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增加、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和蒸发量减少,是近35 a来那曲地区湖泊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气象要素与湖泊面积间的回归方程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90.
陈甫华  陈伟琪 《环境化学》1994,13(6):504-509
本文以天津水上公园湖泊作为研究现场,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湖水中砷酸盐、亚砷酸盐、一甲基胂酸盐和二甲基胂酸盐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上公园湖泊中砷酸盐是溶解态砷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垂直分布与悬浮物、叶绿素a、磷酸盐的浓度、水文等诸因素密切相关;一甲基胂酸盐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光致转化是影响水中亚砷酸盐垂直分布差异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