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51篇
综合类   1191篇
基础理论   321篇
污染及防治   121篇
评价与监测   126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河流水体和沉积物中酚类EDCs因其广泛存在和危害持久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河流沉积物上多种酚类EDCs共存的吸附行为,本文以苯酚(phenol)和双酚A(bisphenol A,BPA)为目标污染物,灞河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二者在单溶质和双溶质体系下的吸附等温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位点能量分布理论分析污染物之间的竞争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浓度(1~50 mg·L~(-1))条件下,单溶质体系的苯酚吸附位点主要集中于高能量位;双酚A吸附位点主要分布于低能量区.双溶质体系下,相同浓度的两种物质位点分布函数均随着位点能量的增大而呈指数降低,苯酚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吸附位点分布更均匀.两种体系相比较,双溶质体系下苯酚平均位点能量和位点能量非均质性分别降低0.867%和3.473%,吸附位点数量降低1.230%;双酚A平均位点能量和位点能量非均质分别增大了6.074%和14.992%,吸附位点数量增大6.389%.即双溶质体系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吸附,双酚A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92.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探究河套灌区不同排水渠(3N、3S、5N、5S和7N)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情况,采用定量PCR测定了沉积物中ARGs、整合酶基因(intⅠ1和intⅡ2)和转座酶基因(tnpA)的丰度.结果表明,36种ARGs中检测到31种,在各样地中均能检测到intⅠ1和tnpA基因,而intⅡ2基因未检测到.在各样地中,tetA、tetS、sulⅠ和aadA1基因丰度较高;在5N样地ereA基因丰度最高,为1.65×10~9 copies·g~(-1);15种ARGs在7N样地与其它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aadA1基因在7N样地丰度最高,为1.37×10~9 copies·g~(-1).氮含量与sulIII、ereB、bla_(ampC)基因丰度显著正相关,而pH与tetX、tetO和tetM基因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抗生素抗性基因广泛存在于河套灌区的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993.
以典型断陷式高原湖泊剑湖为采样点,采集剑湖表层沉积物样品31个,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23个和潜在污染源地表土样品24个,分析OCPs(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源及迁移途径,评估其生态风险.研究表明:①剑湖表层沉积物中检测出5种OCPs,含量为异狄氏剂酮异狄氏剂醛狄氏剂七氯δ-HCH,总OCPs含量为0~1.92×10~3 ng·g~(-1)(干重),均值为(340±400) ng·g~(-1).②七氯、异狄氏剂醛和异狄氏剂酮的检出率高,含量最高值分别为17.9、50.6和1.85×10~3 ng·g~(-1).三者分布均呈现西南湖湾区北部湖湾区湖心区的特征,其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R~2=0.760).③工厂类潜在污染源的污染贡献大于农田和居民区.七氯的主要潜在污染源为金龙河支流中上游的煤矿开采区(624 ng·g~(-1));异狄氏剂醛为狮河下游的木雕加工区(4.32×10~3 ng·g~(-1));异狄氏剂酮为流域南部的采石场(3.07×10~3 ng·g~(-1)).3种OCPs的主要迁移途径为入湖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可能为其另一迁移途径.④采用U.S.EPA(美国环保署)临时沉积物基准和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沉积物质量基准分别对上述3种OCPs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异狄氏剂酮七氯异狄氏剂醛,异狄氏剂酮可能会对剑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94.
分流制系统雨水管网混接旱天排放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龙  王月  赵刚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0):3551-3558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水管网混接污水在旱天直排河道,造成河道水质恶化.本文以上海市某混接分流制排水系统(3.74 km~2)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雨水管网旱天排放水质监测(SS、COD、BOD_5、NH_3-N、TN等),以及雨水管网旱天污染输移质量平衡分析,研究了混接雨水管网旱天排放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雨水管网旱天排放分为重力流排放和雨水泵开启排放两种情况,重力流排放水质与混接水量水质和河水倒灌相关,雨水泵开启排放水质与混接水量水质、管道淤泥冲刷和河水倒灌相关.②当旱天前期雨水泵不开泵时间小于2 d时,河水倒灌会对重力流排放和雨水泵站排放水质造成明显影响.③随着前期不开泵时间增加,管道淤积程度越发严重;雨水泵排放COD、BOD_5、SS浓度与前期不开泵时间满足指数关系.④旱天重力流排放期间的管道底泥淤积量大于泵站排放期间的淤泥冲刷量,年度尺度上57%的淤积底泥通过旱天雨水泵开启排出,其余43%的淤积底泥在雨天随雨水泵排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河道雨天污染.  相似文献   
995.
在新疆博斯腾湖及其上游采集了8个表层沉积物和1根湖心沉积柱样品,分析了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并采用~(210)Pb同位素测年法分析了沉积速率和沉积柱的时间跨度.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样品中PAHs含量范围为57.37~360.24 ng·g~(-1)(干重),开都河沉积物中PAHs以低分子量PAHs(2~3环)为主,博斯腾湖沉积物中PAHs以高分子量PAHs(4~6环)为主.开都河和博斯腾湖沉积物中萘(Nap)、菲(Phe)、苯并(b)荧蒽(BbF)和茚并(1, 2, 3-cd)芘(IP)等单体的含量较高.空间分布呈现出上游河流开都河高于博斯腾湖区,且湖区污染主要集中在湖心处的污染特征.沉积柱样品中15种PAHs含量范围为29.85~211.13 ng·g~(-1),沉积速率为0.18 cm·a~(-1),PAHs组成以5环和6环为主.沉积时间跨度为1852—2016年,PAHs含量峰值出现在1994年.采用比值法对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样品进行源解析表明,博斯腾湖流域PAHs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煤热解过程,近年来有向煤炭和石油燃烧复合源转变的倾向.效应区间低/中值法(ERL/ERM)和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M-ERM-Q)评估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及其上游表层沉积物中PAHs表现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96.
以太湖水华藻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藻斑漂移原位观测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太湖蓝藻水华易发区藻斑漂移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内藻斑漂移速率在(0.0793±0.0135)~(0.146±0.0318)m/s范围内变化,藻斑漂移速度的北向分量在-0.0896~0.0247m/s之间,东向分量在-0.0157~0.0029m/s之间.漂移速率日均值变化呈现出锯齿式交替特征即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往复循环,变化范围为(0.0499±0.0141)~(0.1580±0.0120)m/s,漂移方向以北向为主.藻斑漂移速度的月际变化明显,6月~8月,向东漂移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向西漂移的占比逐渐增加,此期间漂移方向均以北向为主.漂移速率6月上旬最小,均值为0.0680m/s,7月上旬达到最大,均值为0.1350m/s,7月中旬~8月下旬水华藻斑漂移速率在0.0800m/s附近波动.  相似文献   
997.
水体ρ(SPM)(SPM表示悬浮颗粒物)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在湖泊内源释放和水环境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水深的洱海SPM,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解析,从而阐明其对洱海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ρ(SPM)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藻类生长是其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中部>北部≥南部,其垂向分布规律为表层>中层>底层.②水体ρ(SPM)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间的关系表明,上覆水中SPM的迁移转化是影响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物的重要因素.③DON(溶解性有机氮)的Kd(分配系数)(lg Kd为6.12±0.47)高于TDN(溶解性总氮)(lg Kd为5.70±0.48),表明DON比TDN具有更高的颗粒反应性,DON可以很大程度上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产生更高的ρ(SPM),使得湖泊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研究显示,洱海水体ρ(SPM)受入湖河流和湿沉降的影响较小,受内源代谢影响较大,较高水温、较高pH(8.98)、较低ρ(DO)均是导致藻源性ρ(SPM)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揭示东部平原骆马湖、高邮湖、滆湖和阳澄湖四个湖泊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分级浸取法研究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这四种可转化态氮(TTN)和非转化态氮(NTN)的赋存特征,并结合沉积物粒度、pH值、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等理化性质,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影响各形态氮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个湖中氮均以TTN为主,且四个湖泊中TTN含量组成均表现为SOEF-N最高,IEF-N最低.沉积物中IEF-N、SOEF-N和NTN的空间分布趋势均与总氮(TN)一致;四种形态TTN的含量均表现为滆湖、阳澄湖高于骆马湖、高邮湖,其中骆马湖中各氮形态空间变化最大,主要与该湖中水生植物分布不均和大量采砂活动有关.IEF-N与TN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IEF-N的变化趋势与TN类似,TN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湖泊内源污染释放的高低.pH值、粒径对氮形态的影响较小,而C/N、磷输入、TOC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氮形态的含量及分布,尤其以P和TOC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微生物脂肪酸甲酯分析技术研究了江汉平原沉湖湖心滩G1与湖岸G2两沉积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脂肪酸含量与特征脂肪酸分布特征在浅层(<5m)波动较大,且与深层(5~20m)差异明显;好氧细菌、一般厌氧细菌与革兰氏阳性菌占主要优势,其相对丰度高出深层约一倍.G1位点偏还原环境,其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他厌氧细菌的相对丰度与环境胁迫压力(Trans/Cis)均高于G2;与溶氧相关的环境因子,如粒径、深度等是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G2位点水动力条件较强,脂肪酸总量与好氧微生物的相对优势均高于G1,而深层沉积物中总氮、N/P偏低,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碳氮营养源,特别是氮含量的影响.为评估人类活动带来的氮磷污染对湖泊深层微生物的影响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00.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16S rRNA基因片段和ITS高通量测序,研究沟道泥沙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沟头相比,把口站的细菌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6.6%和10.5%,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15.1%;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7.7%,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降低30.2%;泥沙中黏粒含量与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空间差异与SOC、Olsen-P的变化有关(P<0.05).因此,泥沙中颗粒组成物和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沟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