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5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1343篇
安全科学   2150篇
废物处理   140篇
环保管理   2261篇
综合类   5274篇
基础理论   127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40篇
评价与监测   544篇
社会与环境   1327篇
灾害及防治   518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381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472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809篇
  2011年   918篇
  2010年   693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567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749篇
  2005年   639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515篇
  2002年   443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2篇
  1975年   11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1.
要通过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分析,得知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布局总体较为离散,局部地区表现出集聚态势;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1999-2007年间中国各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大陆31个雀域的违法占用耕地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了某些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相似性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现象,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的省域空间集聚近似呈现“N”字型波动变化的态势.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省域之间正的空间效应正在增强,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存在地理空间的邻近效应.  相似文献   
912.
土地利用规划中不确定性的识别和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概述不确定性概念及其产生、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深刻地揭示由于在我国土地和用规划中长期以来忽视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导致规划指标偏离现实需求,频繁修改规划方案和违法用地现象不断发生,在此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规划理念,重新审视不确定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系统地阐述土地利用规划中不确定性的类型及其特性,具体表现及其识别和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们的知识所限,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育着规划的产生,规划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消.土地利用规划中长期以来忽视业已存在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规划中最基本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未来和为了适应未来而对现在进行调整的失误.对未来的无知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只能求助于不确定性科学,增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使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9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决定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评估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结果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估算万源市太平镇不同海拔高度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探讨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规划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经济上,都为万源市太平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者重要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海拔750 m高程是太平镇城市用地扩张的控制线。  相似文献   
914.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依据规范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水资源论证制度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制度形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立法中规定的水资源论证制度还不完善,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完善相关立法,提高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地位,是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915.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功能分区是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农业功能拓展和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工作。旨在探索运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星座图法在农业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剖析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从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4大类综合功能选取3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星座图法,根据星座图中各星点的位置,确定各县(市)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分区单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作出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方案。分区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分区单元,按照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湖北省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分为3个二级区共12个二级农业功能区  相似文献   
916.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空间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潜力释放的空间优选则是城乡空间格局统筹的基础。基于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构建经济发展潜力、居住便利性和生态环境耦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居住适宜性空间序列,形成适宜性分区,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潜力的空间分布,统筹考虑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建立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优先序的选择矩阵,形成分时序、分空间的潜力释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陆渡镇、浏河镇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最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江的东海等4个行政村,次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陆渡等3个行政村,第三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斑竹等10个行政村,第四优先潜力释放区域包括天浜等6个行政村,最后释放潜力的区域主要是陆渡镇和浏河镇建成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最后,提出了不同区域潜力释放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17.
以土地生产潜力与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影像、DEM、气象、土壤等数据支持下建立模型,利用潜力递减法估算丹江口库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最大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有很大差距,在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下,库区未淹没耕地的情况下,库区的人口承载力现状已经很差,当水位达到170 m后,库区人口承载力将进一步恶化。但是,研究区作物的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若在移民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耕作制度,库区的土地承载力还可以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18.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土地整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显著,对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意义重大。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在界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元分析法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并以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元评价模型适合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综合评价显示永康市石柱镇项目总体绩效水平为“较差”,绩效值为0.014 4。单指标评价显示:该项目只有4个指标绩效水平达到“良好及以上”,1个指标处于“一般”,其他的都处于“较差”水平;研究项目区的绩效水平主要受耕地面积增加率、土地利用提高率等9个因素影响。永康市在今后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中应该针对这些绩效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善项目的整体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19.
Mineral phosphorus (P) fertilizers processed from fossil reserves have enhanced food productio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hence, the welfare of billions of people. Fertilizer P has, however, not only been used to lift the fertility level of formerly poor soils, but also allowed people to neglect the reuse of P that humans ingest in the form of food and excrete again as faeces and urine and also in other organic wastes. Consequently, P mainly moves in a linear direction from mines to distant locations for crop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where a large fraction eventually may become either agronomically inactive due to over-application, unsuitable for recycling due to fixation, contamination or dilution, and harmful as a polluting agent of surface water. This type of P use is not sustainable because fossil phosphate rock reserves are finite. Once the high quality phosphate rock reserves become depleted, too little P will be available for the soils of food-producing regions that still require P supplements to facilitat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ther than P, including other nutrients.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amounts of P applied in agriculture could be considerably smaller by optimizing land use, improvement of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s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s, modified livestock diets, and adjustment of livestock densities to available land. Such a concerted set of measures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use of P in agriculture whilst maintaining crop yields and minimiz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 losses.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compensation of the P exported from farms should eventually be fully based on P recovered from ‘wastes’, the recycling of which should be stimulated by policy measures.  相似文献   
920.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nickel on the activity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esterases, phenoloxidase, and encapsulation in the haemolymph of larvae of the greater wax moth Galleria mellonella. We also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nickel on larval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by the fungus Beauveria bassiana. Larvae fed a low dose of nickel (10 μg g−1)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GST, phenoloxidase activity and encapsulation responses than controls fed on a nickel-free diet. We also found that larvae fed a sublethal dose of nickel (50 μg g−1) had increased GST, esterase activity and encapsulation rates but decreased phenoloxidase activity. Although, a sublethal dose of dietary nickel enhanced innate immunity, we found that this re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real pathoge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nhanced immunity and detoxification enzyme activity of insects may not be beneficial to resistance to fungal infection. It appears that there is a trade off between different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insects under different metal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