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7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576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204篇
环保管理   1086篇
综合类   2312篇
基础理论   62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64篇
评价与监测   124篇
社会与环境   839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9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曹畅  李旭辉  张弥  刘寿东  徐家平 《环境科学》2017,38(10):3987-399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城市地区的热胁迫,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雾-霾污染情况严重,但雾-霾对城市热岛影响的认识仍较匮乏.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明确了我国2003~2013年白天、夜间以及四季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并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角度定量分析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农田灌溉和植被活动.纬度、降水量、反照率以及气溶胶浓度是夜间城市热岛强度的主控因子.从对比城乡粗糙度、反照率等生物物理学属性的角度,揭示了乡村背景环境对城市热岛分析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雾-霾治理可以缓解我国夜间城市热岛现象和热胁迫,有利于缓解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2.
以广西柳州泗顶铅锌矿区的玉米地、菜地、灌木、尾矿库、森林和柑橘园6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6种土壤的优势菌门,所占比例为31.34%~53.47%,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纲.冗余分析表明,在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灌木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与土壤中铅、锌、镉、铜的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土壤钠和钾含量较高的玉米地和菜地,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有所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则有所下降.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总氮、总磷含量较低的柑橘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度较高.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浮霉菌门的丰度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问题的主要症结,提出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对于农业用地,应采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措施,提高耕地产量,并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综合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对于非农用地,应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调整乡镇企业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合理开发旅游用地;同时必须协调好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西藏自治区的土地、粮食和人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讨论了西藏自治区土地系统、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西藏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极少土地能用于种植业,单位产量亦不高。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kg,若干牧区不足50kg。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这种趋势在今后30年内仍将继续下去。 为了解决土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的不协调,需采取若干切实措施。文中亦强调人口控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5.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区内的峰丛(林)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200mm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随着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塔状峰丘增多;溶丘,峰丛(林)不发育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100mm的威宁-毕节以北的黔西北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北的溶蚀侵蚀地貌类型区,(2)贵州石漠化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较好,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不好。峰丛(林)地貌发育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区,黔中地区人口密度为300~400/km2,该区一些县的石漠化,远不如黔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200~300/km2或黔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km2的严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全面破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除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少数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原始森林无论是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历史时期均已遭受全面的破坏。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岩土组成,现代石漠化严重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下垫面地面物质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  相似文献   
46.
以钢铁盐酸酸洗废液为原料,亚硝酸钠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在填料塔中催化氧化制备三氯化铁。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加入量和添加方式、循环流量等对制备三氯化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预热温度为60 ℃、催化剂加入量为钢铁盐酸酸洗废液总质量的0.30%、料液循环流量6.0 m3/h的条件下,反应80~120 min,酸洗废液中的Fe2+完全氧化为Fe3+。  相似文献   
47.
忻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环境敏感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瑾  钱新  洪坚平  钱瑜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2):1702-1707
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展开,针对忻州市土地利用存在的环境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有效管理土地利用空间向环境敏感地区伸展,减缓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压力和生态胁迫,为市域土地利用方式和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环境敏感性依据.从规划方案与面临的土地生态问题入手,划分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污染影响、优质农田以及煤矿塌陷五类环境敏感区,并进行忻州市环境敏感地综合评价,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极高敏感、高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较高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分别占10.5%和7.5%,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40%和38%.通过分析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与环境的协调性,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提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8.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项目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目标为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有效完成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专业机构项目过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简要阐述专业机构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管理的设想,为其他以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为主要产出形式的科研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9.
上海城市地表热环境多时期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4个时期的上海地区Landsat TM/ETM+影像反演了地表温度.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陆域及各区近10年间的热场分布,并采用热岛效应比率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表明,上海的高温区面积在近10年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中心特征.其中,中心城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宝山区是上海城市热岛的4个主中心,近郊地区则逐渐成为新的城市热中心.随着近10年来上海建成区的迅速拓展,研究区域城市热岛已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即多个热中心共同决定了上海的热场分布.因此,为了减缓上海城市热岛的发展,应大力开展这些区域前瞻性的生态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50.
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碳的淋溶流失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碳沿着水文路径转移到水环境的过程。尽管这些流失量有限,却对陆地碳平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总结了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有:对土壤无机碳(SIC)的淋溶流失研究薄弱、缺乏野外实地观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淋溶流失的过程与机制认识不足等。今后除了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外,还要综合利用同位素示踪和在线仪器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陆地-水生系统连续体"内多界面碳交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