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695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1168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33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根据理论分析,通过回灌能够实现对老垃圾填埋场所产生渗滤液的场内处理,改善渗滤液水质,同时能加速老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以深圳市10座老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提出渗滤液回灌工艺及其参数.回灌方式以水平渗沟为主,设置聚乙烯罐调节水量.渗滤液回灌加速了填埋气体产生速率,降低了有效应力,可能引起垃圾体边坡失稳.较大的渗滤液回灌量(1.6%)导致较低的垃圾边坡安全系数(1.96).确定满足加速垃圾稳定化和填埋场稳定性的最佳回灌量是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2.
垃圾渗滤液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细胞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昌成  赵玲  尹平河  #  陆钢 《生态毒理学报》2017,12(3):327-335
垃圾渗滤液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UV-Fenton处理渗滤液,并用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评估处理过程中渗滤液原液以及渗滤液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的细胞毒性,对垃圾渗滤液中EDCs的细胞毒性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双酚A(BPA)、壬基酚(NP)是产生细胞毒性的主要物质,其毒性大小为DBPBPANP。在同样的氧化降解过程中显示出不同毒性变化规律,通过GC-MS分析,结果显示UV-Fenton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物,这也是引起毒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也说明垃圾渗滤液细胞毒性可以通过UV-Fenton过程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43.
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色度、COD和D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7%、72%和60%;紫外光谱分析说明渗滤液DOM中包括多种含有共轭双键、羰基的大分子有机物及多环芳香类化合物,不同光催化处理液中DOM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单元和官能团;红外光谱分析说明渗滤液DOM中含有大量包括羟基、羧基、氨基和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在光催化处理液中这几种官能团都能被有效降解;GC/MS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DOM中含有72种有机污染物,醇类、羧酸和酮类分别为25、14和12种;在光催化72 h处理液中,有机物减少为44种;酯类和醇类较多,分别为12种和16种;酮类8种,羧酸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144.
采用新型两相分配式生物反应器(TPPB)和前期研究得到的高效苯酚降解菌对高盐废水中苯酚的降解进行研究,研究中确定煤油为反应系统的最佳有机溶剂,并考察了废水苯酚含量、废水盐度以及搅拌器搅拌速度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系统能正常降解苯酚含量为1 000~2 500 mg/L的高盐苯酚废水;反应系统在含盐量为100 g NaCl/L、搅拌速度为50 r/min的运行工况条件下,降解时间缩短为52 h,总酚去除率为20.58 mg/(L.h)。  相似文献   
145.
采用Fenton氧化-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组合工艺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pH值为3.0,H2O2投加量为90.0 mmol/L,Fe2+投加量为20.0 mmol/L,反应时间为2.0 h的条件下,Fenton氧化预处理对腈纶生产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47.0%以上,COD由1 091 mg/L降至560 mg/L,废水的BOD5/COD由0.32升至0.69,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Fenton处理出水与丙烯腈废水等比例混合后,采用SBMBR进行生化处理,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90 min缺氧/150 min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7%、97.2%和47.4%,碳源不足是限制TN去除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117 mg/L和1.7 mg/L,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146.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而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能有效降解污泥中的胞外生物有机质(EBOM)并回收电能.将MFC与MBR联用,建立了一套能够有效抑制膜污染同时回收电能的新系统——MFC-MBR耦合系统,MBR的剩余污泥经MFC处理后回流.以传统MBR为对照,对耦合系统中污水处理效果、膜污染情况和污泥混合液的性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耦合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没有明显恶化,COD去除率为94%,NH4+-N的去除率为92%.耦合系统能够有效减缓膜污染的发生,清洗周期延长了28%.污泥混合液的MLVSS/MLSS稳定在80% ~ 88%,系统内几乎没有无机颗粒积累.松散结合态胞外聚合物(LB-EPS)降低了48%,使污泥混合液性质得到改善.较低的污泥比阻(2.69×1012m/kg)和标准化毛细吸水时间(1.67 s·L/g MLSS),证明耦合系统污泥混合液脱水性能提高了.  相似文献   
147.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 using typ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nd to identify the most significant mechanisms of removal. Two types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reactors were studied: a full-scale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CAS) reactor with tertiary treatment; and three pilot-scale membrane bioreactors (MBRs) having different sludge retention times (SRTs). All four reactors were fed the same influent. A third reactor type, a 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 was fed tap water, ammonia, and TBBPA. TBBPA in municipal influent ranged from 1 to 41 ng L−1 (n = 10). The CAS effluent had an average TBBPA concentration of 0.7 ± 1.3 ng L−1 (n = 3).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MBRs were an average of 6 ± 6 ng L−1 TBBPA (n = 26). Significant TBBPA removal was observed in the MABR throughout the 5 week of study (p ? 0.05). Removal of TBBPA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was found to be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adsorption and biological degrada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nitrification is likely a key process therein.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moval of TBBPA and SRT was identified (p ? 0.05).  相似文献   
148.
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菌及甲烷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法、滚管计数法和气相色谱法,对6个不同封场时间填埋区的甲烷通量、覆土层甲烷氧化菌数量和甲烷氧化速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与封场时间、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6个填埋区甲烷通量的变化范围在-0.34~5.31 mg/(m2.h)之间;覆土层甲烷氧化菌的数量范围为3.10×107~20.77×107 cfu/g干土,甲烷氧化速率在1.65×10-8~4.34×10-8mol/(h.g)之间。覆土层甲烷氧化菌的数量与甲烷氧化速率呈正相关,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决定性因素;甲烷通量高时可刺激甲烷氧化菌数量及氧化速率的提高,且三者均与封场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当含水率大于15%时,随着覆土层含水率的增加,甲烷氧化速率呈下降趋势;覆土pH、有机质和铵态氮与甲烷氧化速率等无明显相关性。提高覆土层的甲烷氧化速率可有效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49.
SRT对MBR污泥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模拟赖氨酸废水为研究体系,考察SRT在10、20和40 d条件下,SMBR中的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和含量、污泥沉降性能和污泥相对疏水性等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RT的延长,混合液中EPS总量呈递减趋势,T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呈上升趋势,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相对疏水性增强;膜通量下降速率变大,膜污染加重。污泥性质与膜污染的相关性表明,膜污染与蛋白质和多糖的比值、污泥沉降性能和相对疏水性呈正相关关系,而与EPS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0.
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用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时,沉淀剂种类、pH值、物质摩尔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处理氨氮浓度为2 677.34 mg/L的垃圾渗滤液时,在兼顾所用镁盐量尽量低和处理出水氨氮或磷酸盐的残留量都比较低的较佳实验条件为:沉淀剂种类为:MgSO4.7H2O和Na2HPO4.12H2O,反应时间为20 min,pH=9.5,n(Mg)∶n(P)∶n(N)=1.3∶1.15∶1.0。在较佳实验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的NH3-N去除率为97.05%,处理出水PO34--P含量为8.35 mg/L,NH3-N含量为75.86 mg/L。对所得沉淀物进行了成分分析和X-衍射光谱、扫描电镜表征,表明大部分沉淀物为磷酸铵镁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