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6篇 |
免费 | 340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6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16篇 |
综合类 | 1017篇 |
基础理论 | 464篇 |
污染及防治 | 87篇 |
评价与监测 | 102篇 |
社会与环境 | 240篇 |
灾害及防治 | 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31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其中山区来水减少问题已成为该区域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对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流域——红门川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5年流域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优势景观林地在研究时段内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43.1%和44.4%;水域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幅达20.8%。(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有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土地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耕地面积的增加,1998~2005年流域平均年径流系数较1990~1998年下降77%;丰 相似文献
52.
E. A. Snegin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2005,36(1):33-40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gastropod Bradybaena fruticum has been studied in a forest-steppe landscape.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ies of polymorphic biochemical and conchological characters has yielded preliminary result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 population structure whose formation was determined by a set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Translated from Ekologiya, No. 1, 2005, pp. 39–47.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Snegin. 相似文献
53.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54.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数据为基础,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和市域视角,采用熵值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测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并使用ArcGIS10.2得出二者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相对平稳增长,2013年总体上达到较高协调发展水平。从区域视角来看,协调发展度呈现阶梯特征即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状态,且自2009年起3大区域协调发展度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市域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2006-2008年协调发展度的发展速度慢,2009年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非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东北高、西南低,并表现明显的"城市群集聚"发展特征。长江经济带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应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上游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转变土地财政思想,真正实现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6.
CLUE-S模型对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精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航片、IKONOS和Quickbird影像得到研究区3期(1991、2001和2009年)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 S模型,基于1991、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9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将模拟结果与2009年真实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比较。类型水平上,选择ROC曲线统计和偏离度指数分别对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拟合精度和CLUE S模型模拟精度进行评价;景观水平上,采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从综合预测能力、景观格局、数量和空间位置等方面对CLUE S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①CLUE S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精度均较高,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的拟合精度随着模拟分辨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②随着模拟时间的缩短,CLUE S模型对整体景观格局的模拟精度提高;③该模型对土地利用数量的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其对空间位置的模拟精度。总体而言,CLUE S模型在村镇尺度的模拟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较高,但在空间位置和景观格局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7.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especially artificial dykes,on the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s now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e coastal ecosystem.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analyze changes of coastal landscape patter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yk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wetland.Our study aimed to reveal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and its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yk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It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ructure,five selected landscape indices and the changes of spatial centroids of three typical wetland types,including reed marshes,tidal fiats and aquaculture-salt fiel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Reduction of wetland area,especially th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wetlands,had been the principal problem since the dyk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YRD.The dyke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However,the new born artificial wetlands were still less than the vanished natural wetlands.(2)Compared with the open area,the building of artificial dykes significantly speeded up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the aggravation of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closed area.(3)The changes of area-weighted centroids of thre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dykes,and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roid of the aquaculture-salt field was very sensitive to the dykes constru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相似文献
58.
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即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城市景观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形象;提出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理念和原则。规划理念为体现城市旅游形象,显现城市三脉,提供城市旅游活动空间,创造城市旅游生态环境;规划原则以理念形象为核心,人地协调性、主题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特色性与风格统一性相结合。并对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结构要素和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构要素分为城市景观整体结构、特色城市景观带(区)和城市景观视觉识别系统;组成要素可分为硬质景观要素和软质景观要素。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59.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雀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60.
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广东省2007年森林资源清查档案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量化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46.35Tg,碳密度为22.96mg·hm-2。受人为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在不同经济区和流域空间分布格局严重不均。就不同经济区而言,粤北及周边经济区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达180.22Tg;珠三角经济区次之,为34.60Tg;接着是粤西沿海经济区,为21.49Tg;粤东沿海经济区最小;仅为10.04Tg。在不同流域方面,森林植被碳储量依次为:北江流域〉东江流域〉西江流域〉韩江流域〉其他流域。广东省乔木林碳储量为202.85Tg,以中幼龄林为主,占77.1%;乔木林龄组结构与碳密度近乎成正比关系,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