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74篇
基础理论   4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81.
闫金龙  江韬  高洁  魏世强  卢松  刘江 《环境科学》2015,36(3):869-878
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析了渠江、涪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水体DOM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干支流各采样点水体DOM的FI值1.4,HIX值0.8,表现出明显陆源输入特征,整个研究区域水体混合模式为非保守混合,对交汇处水体DOM地化特征变化有一定贡献,但并非主导因素.河流沿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交汇处水体DOM特征改变有明显影响,聚类分析发现,所有采样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沿岸以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渠江-嘉陵江交汇处),另一类为沿岸以城市用地为主(涪江-嘉陵江交汇处),前者向干流水体中输入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高的DOM,后者以浓度较高而结构相对较简单的DOM输入为主.此外,涪江-嘉陵江交汇处类蛋白质荧光组分信号增强,出现荧光T峰,表明人为活动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2.
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3种不同植物类型(乔、灌、草)下优势物种的叶片及其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钾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NP限制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回流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提供合理建议,为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型叶片碳氮磷含量变化较小,钾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草本植物叶片钾含量显著高于乔木与灌木;叶片在凋落前将大量的养分转移至其它器官,防止养分的流失,使得枯落物碳氮磷钾含量均小于叶片.碳、氮、磷、钾的回流率分别为6.16%~22.84%、24.38%~65.18%、22.38%~77.16%、60.99%~89.35%,其中碳、磷、钾的回流率以草本最大,磷的回流率以灌木最大.乔木与灌木叶片与枯落物N∶P、N∶K、C∶N比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差异显著.植物叶片N∶P比变化范围为12.14~19.17,叶片枯落物N∶P比变化范围为12.84~30.67.通常将N∶P比为16作为评价植物生长受氮或者磷限制的临界值,不同植物类型叶片N∶P比表现为灌木(19.17)乔木(15)草本(12.14),说明该区灌木主要受磷含量的限制,草本植物主要受氮含量限制,乔木主要受氮磷含量共同限制.叶片钾含量与N∶P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枯落物钾含量与C∶P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综合研究表明,该区3种植物类型碳氮磷含量无差异,钾含量差异显著,叶片碳氮磷钾回流率较大,不同植物类型受氮与磷限制作用不一致植物在生长演替阶段对氮磷等元素的累积与回归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3.
研究借助计算机监督分类手段,依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期间生物丰度指数(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BRI)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末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较初期增加16.61%、6.90%、0.57%,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则减少1.81%、3.31%、5.24%.整体BRI加权值为20.48,较初期下降1.68,其中乌鲁木齐县最高,为27.03,新市区为最低的14.06,总体生物丰度状况略微变差.该研究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4.
采用开路式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8150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乡土树种恢复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林型的土壤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年均土壤CO2通量为尾叶桉人工林(3.35μmol.m-2.s-1)〉针阔叶混交林(2.66μmol.m-2.s-1)〉乡土树种恢复林(2.09μmol.m-2.s-1)〉常绿阔叶林(1.86μmol.m-2.s-1);旱季土壤CO2通量明显小于雨季。前3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呼吸处理表明,旱季对照组土壤CO2通量均小于相应的去除凋落物组、雨季则相反,全年的对比结果显示,3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呼吸贡献分别达到1.3%、7.1%和10.8%。土壤CO2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且土壤CO2通量温度敏感指数表现为针阔叶混交林Q10最大(3.49),尾叶桉人工林Q10最小(1.95)。  相似文献   
185.
王竹  刘扬  王芳  王义成 《环境科学》2023,44(11):6339-635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群落间的作用机制是探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黑河上游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选取垫状植被(CV)、灌丛草甸(HM)、森林草原(FS)、山地干草原(MS)和荒漠草原(DG)共5种典型植被样地,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冬、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基于FAPROTAX数据库进行群落功能预测,运用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揭示细菌群落变化的作用机制与季节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和季节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各指标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不同,森林草原(FS)的土壤含水率和碳氮养分含量更高;②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在季节间的差异(P<0.05)大于植被类型(P>0.05),冬季群落丰度整体高于夏季,物种多样性在冬季随海拔呈"倒U "型分布,夏季呈" W"型分布;③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在门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在属水平上随季节有明显不同;④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随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较小,均以化能异养、硝化和氨氧化作用为主;⑤影响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存在季节差异,冬季为土壤温度(ST)、总有机碳(TOC)和pH,夏季为土壤含水率(SWC)、碳氮比(C/N)和pH;⑥土壤细菌群落受彼此关联的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较植被类型更直接,改善土壤的碳、氮水平有助于提升细菌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区域植被退化机制和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6.
微生物通过多种功能代谢过程主导着因气候变暖裸露的冰川前缘地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以青藏高原的海洋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极大陆型冰川的前缘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特征.依次选择玉龙冰川、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作为三类冰川的典型代表,采用高通量功能基因芯片(QMEC)检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特征.结果表明,在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中,半纤维素降解基因和还原型乙酰辅酶A途径相关的碳固定基因丰度最高,三者主要的氮功能基因和氨化作用有关,磷、硫功能基因则主要与有机磷矿化过程和硫氧化过程相关.其中,水热条件较好的海洋型冰川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种类与丰度最高,其次为环境较为干燥的极大陆型冰川.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构的显著差异,证实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微生物功能特征的影响,也为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7.
了解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以期探讨长期耕种下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采集耕层土样705份,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其有机质含量,并运用ArcGIS 10.5和GS+9.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90 g·kg?1,4级水平占比最大;不同行政区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汉中>西安>安康>咸阳>宝鸡>商洛>渭南>铜川>延安>榆林;陕西省各市有机质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汉中市提升幅度最大;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构性因素(坡度、海拔、经度、纬度)和随机性因素(施肥、耕作、秸秆还田等)共同作用导致了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为指导陕西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及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8.
内蒙古草地生长季植被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MODIS NDVI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类型草地生长季NDVI对温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DVI整体年增长速率为0.735%,典型草原最为明显,年增长率达到1.063%;但是仍有31.807%的草地NDVI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有8.664×104、6.814×104、2.841×104 km2。除东北部草甸草原外,大部分草地生长季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于温度;草地生长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均呈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变化规律。内蒙古草地植被变化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具有滞后作用,且具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特征,其滞后时间随着经度和纬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9.
三峡地区主要地类的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三峡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多元化及遥感影像变异大的特征,在完成图像预处理和辅助资料收集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和辅助资料可交互作业的计算机全自动土地利用类型提取方法。应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eCognition为平台,通过选取样本、寻找最佳波段并生成判别函数来达到提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遥感判读中“同物异谱”、“异物同谱”、“边界过渡”等现象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分类结果输出为常用的栅格以及矢量格式,方便地实现了与其它栅格和矢量处理软件的兼容。运用自动提取的方法完成了三峡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自动提取工作并取得了较高的验证精度;在大面积的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遥感图像自动分类方法来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方面作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190.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concentrations and stocks are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increasing C-reservoir. The study aimed at qua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in Imo watershed where there is no knowledge about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C and STN pool. Six land use: arable land (AL), forest land (FL), grassland (GL), shrubland hills (SL), urban built-up green (UL), and freshwater swamp-mangrove wetland (WL) were classified using ArcGIS 10.1 and FAO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each land use under different soil depths and slope positions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Topsoil layer (0–30?cm) contributed to more than 90% of the total soil nutrients. Land us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C content, STN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SOC and STN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order of FL?>?WL?>?GL?>?SL?>?UL?>?AL which revealed the potentials of FL and WL for SOC and STN sequestr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land users with the information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conserve C and N stocks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