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4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篇 |
废物处理 | 28篇 |
环保管理 | 70篇 |
综合类 | 600篇 |
基础理论 | 79篇 |
污染及防治 | 306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评估电阻率法监测磷石膏堆场渗滤液运移过程的有效性,首先采用自制电阻率四极装置测试渗滤液污染土的电性特征,随后针对表层单点渗漏、内部岩溶管道多点渗漏2种模型开展不同时段渗滤液运移监测物理模拟实验,并加入岩溶水进行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渗滤液及其污染土电阻率随渗滤液浓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且低浓度区间变化更为剧烈;在表层单点入渗过程中,渗滤液主要进行横向运移,并逐步形成漏斗状渗漏形态,而管道渗漏模式下渗滤液以四周扩散方式运移;加入岩溶水后,借助电阻率差异能够区分相同含水率下的污染区与未污染区;最后借助一种常用的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 (ERT) 对贵州省某磷石膏堆场进行实测,得到的低阻体范围与堆场位置存在较好对应关系,验证了前述实验结果。电阻率法可用于监测磷石膏堆场渗滤液在地表及地下管道内的渗漏过程及污染分布。 相似文献
942.
针对废旧锂电池中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未得到有效回收的情况,对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用苹果酸浸出后的浸出液进行分步萃取,以回收其中有价金属。研究了萃取时间、相比O/A、萃取剂体积分数等因素对各金属元素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用P204 经过三级逆流萃取后,锰的萃取率达到99.99%,镍、钴、锂的共萃率分别为12.11%、9.20%、3.23%。负载锰的有机相用含1 g·L−1锰的苹果酸溶液洗脱共萃取的镍、钴、锂,然后用300 g·L−1的苹果酸三级逆流反萃锰,锰的反萃率达到了88.80%;用Cyanex272为萃取剂通过三级逆流萃取,钴的萃取率达到了94.01%,锂、镍的共萃率分别为11.21%和0.02%,负载钴的有机相用含1 g·L−1钴的苹果酸溶液洗脱共萃取的锂,随后用30 g·L−1的苹果酸对负载钴的有机相进行三级逆流反萃,钴的反萃率达到了99.98%;提出了先用P204从废旧锂电正极材料苹果酸浸出液中萃取分离Mn,而后再用 Cyanex272萃取分离Co的工艺流程,可实现苹果酸浸出液中Mn和Co的分离。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机酸体系高效萃取锰、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毒性较强且难处理的废水之一。实验采用混凝沉淀-厌氧-电解-好氧一体化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探索了混凝沉淀池和电解池的运行参数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组合工艺对于6种重金属(Cu、Zn、Cd、Cr和Ni)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以PAC为混凝剂PAM为助凝剂时,投加量分别为1.2 g/L和1 mg/L,COD去除率可达57%。电化学工艺阶段,在pH为6.0,电流密度15 mA/cm2,Cl-浓度2 200~2 400 mg/L,电解2.5 h,垃圾渗滤液的COD去除率达55.4%。一体化电生物滤池对于重金属的去除具有明显的效果,Cu、Cd和Zn去除率达100%,Ni去除率超过90%,Cr去除率超过80%,COD整体去除率达94%;NH4+-N去除率达97.2%;TN去除率达73.6%。混凝沉淀-厌氧-电化学-好氧的组合工艺来处理垃圾渗滤液,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及COD、NH4+-N。 相似文献
944.
采用超声辅助化学合成法制备K2FeO4,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K2FeO4对餐厨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本法制备的K2FeO4具有四方结构,空间群为D2h(Pnma),其产率达到68.2%,纯度高达98.3%。扫描电镜表明,制备的K2FeO4由规则的条状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存在一定团聚。对餐厨渗滤液处理实验表明,在COD初始浓度为140.6 g/L的餐厨垃圾渗滤液中投加0.12 mol/L K2FeO4,调节pH为8.7,经处理24 min后COD去除率达到80.4%,氨氮的去除率达到75.9%。 相似文献
945.
研究了碟管式反渗透(RCDTRO)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性能,通过测定处理效果和对膜污染的抵抗力,对RCDTRO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在不进行预处理和后置处理的情况下,一级RCDTRO系统对COD的去除率为(98.89±0.26)%、氨氮(NH4+-N)的去除率为(96.04±0.21)%、脱盐率为(97.53±0.18)%;良好的出水质量和对膜污染的强抵抗力(更长的清洗周期)进一步说明了RCDTRO系统处理渗滤液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其次,实验得出最佳的操作条件范围:压力为4.2~5.0 MPa,加压泵的频率为35 Hz,回收率为65%~75%。结果表明RCDTRO系统处理渗滤液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维持较高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946.
污泥-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渗滤液COD的吸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市政污泥与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热解制备污泥-秸秆基活性炭,研究其物化性质、热解动力学特性及对渗滤液中COD的吸附性能。考察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溶液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用吸附等温线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秸秆比例越高,活性炭的吸附碘值和BET比表面积越大,最大可达663 mg/g和902 m2/g;活性炭表面呈不规则的多孔状;秸秆比例为45%的活性炭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COD的吸附去除率为82%;活性炭对COD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947.
收集了36个典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的资料,研究其中进行填埋处置的填埋场数量、填埋废物种类及填埋量,采用综合评分法筛选出填埋场的优先控制危险废物类别,并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了源解析。结果显示,36个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中有27个进行填埋处理,填埋危险废物中重金属为Cr、Zn、Cu、Cd、Ni、Hg、Ba、Pb,类重金属为As,有机物为石油类,无机盐类为F-和无机CN-。其中,填埋量大、分布广、对环境和人体危害大的10种污染物依次为As、Cr、Zn、Cu、Cd、Ni、Hg、F-、Ba及无机CN-。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电镀、垃圾焚烧、采矿及石油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48.
采用氨吹脱-两级矿化垃圾床组合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对出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子质量分布及三维荧光特性分析。针对出水有机物特征及14项出水水质指标,提出联合Ac-Fenton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并正交分析深度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两级矿化垃圾床对各分子质量DOM的去除均可达70%~80%,且更易于去除可见区类富里酸,但出水仍以-1,H2O2投加量为0.15 mol·L-1,H2O2/Fe2+为2:1,pH为3.0时,Ac-Fenton工艺处理效能达最佳,此时该组合工艺对色度、COD、BOD5及TN去除效能分别达99.2%、97.6%、97.4%、98.1%,且14项水质指标均能满足GB 16889-2008,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49.
为分析不同填埋龄的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组分特征及臭氧氧化对其结构的影响,选取成熟和年轻的垃圾渗滤液,利用液相色谱-有机碳-有机氮-紫外吸收(LC-OCD-OND-UVD)、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树脂分离技术表征了不同填埋龄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在2种垃圾渗滤液有机物中,主要组分为以类富里酸为代表的憎水性腐殖质类和亲水的中性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且其组分比例随着填埋龄增加可分别提高至60%和28%。年轻渗滤液中的高含量生物多聚物组分(BP)是其最显著特征。臭氧氧化可快速分解BP并最终生成类腐殖质的分解产物,但TOC去除率<10%。对于含量低于4%的腐殖质类小分子酸,因其含氮杂环结构成为最难矿化的有机物,故较低臭氧投加量无法将其氧化分解。LC-OCD-OND-UVD结合其他表征方法印证分析是获取有机物信息的有效手段,可为深入了解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0.
受垃圾渗滤液影响,垃圾场周边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态铁锰含量增大。垃圾场周边土壤中渗滤液有机物和金属铁锰共存时,大量的有机物质能活化土壤中的铁锰,增加其有效性,增强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从而造成垃圾场地下水较严重的铁锰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