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849篇
安全科学   248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1338篇
基础理论   223篇
污染及防治   312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分析埋地油罐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建立事故模拟模型,模拟爆炸物质完全燃烧的质量依据化学计量浓度确定,事故伤害范围的计算用G.M莱克霍夫在砂质土壤中爆炸的冲击波计算方法。对50 m3埋地油罐模拟,油蒸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伤害范围较大,安全范围与《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中相关规定相符合。模拟方法用于埋地储罐的定量安全评价,为罐区选址、建设、安全距离确定及安全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2.
碳酸盐对密闭空间粉尘爆炸压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防和缓解工业粉尘爆炸并研究惰性粉尘对粉尘爆炸的惰化作用,在Siwek 20 L球形爆炸装置内,针对高爆镁粉和高灰分煤粉,选用碳酸钙(CaCO3)、碳酸氢钠(NaHCO3)、碳酸氢钾(KHCO3)等3种碳酸盐作为惰化剂,讨论惰化剂浓度、粒径及点火能量对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惰化剂粒径越小,浓度越高,对粉尘爆炸的惰化作用越强;粉尘爆炸的净升压与点火能量无关,点火头主要起引燃作用;当惰化剂浓度递增至60%时以上,粉尘爆炸压力急剧下降,直至不爆。此外,CaCO3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NaHCO3、KHCO3,故推荐采用CaCO3来控制粉尘爆炸风险。  相似文献   
213.
水喷淋作用下建筑通道烟气蔓延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在单喷淋作用下建筑通道内烟气的蔓延特性,并对不同喷淋压力条件下烟气质量流量、温度及CO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对引起喷淋作用下烟气蔓延速度及烟气成分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喷淋压力对烟气的降温作用增强,降低了烟气在通道内的蔓延速度;同时,喷淋引起的烟气拥塞增加了流出喷淋覆盖区的烟气的CO体积分数,使得烟气毒性加大。  相似文献   
214.
本研究选择污染严重的北京作为研究区域,自2013年12月起至2014年12月,通过设在北五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内的定点监测,获得375天有效平行样品(T和Q)。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从优良水平的6.9μg/m~3到极重污染的422.1μg/m~3,年均浓度值在100μg/m~3左右。T组和Q组线性相关,但T/Q并非定值,冬季最高,R~2=0.974,对应T/Q=1.014,可能由于冬季污染程度较重,滤膜性能差异可忽略。除春季外,其它三季的PM_(2.5)都是T组>Q组,与石英膜的纤维结构不够致密有关。以T组质量浓度数据为准,与国控监测点奥体中心点公报的日均PM_(2.5)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二者基本同步,在春冬季呈现较高的污染浓度,在夏季最低。在严重污染时(PM_(2.5)>250.0μg/m~3),在线监测可能低估PM_(2.5)而T组能更客观地记录实际污染状况。统计2014年全年污染等级分布,4~8月份基本未出现重度污染,而在冬季采暖期10~12月份,优良天数不足50%。综合分析风速、相对湿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证实冬季取暖燃煤和无风、高湿、逆温的静稳天气是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15.
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温州市典型交通干道地表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样品中16种溶解态和颗粒态PAHs浓度,了解了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径流中PAHs污染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径流中∑PAHs(包括溶解相、颗粒相)浓度范围为919.8~16711.6ng·L-1,溶解相中PAHs浓度要远低于颗粒相(分别为4.9~1558.0ng·L-1,635.4~16624.0ng·L-1).通过对3场降雨事件中PAHs浓度随降雨过程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道路径流都有初期冲刷效应,初期冲刷的产生受雨前干期、降雨强度以及径流量等因素共同作用,因此简单拦截初期径流并不能十分有效地降低PAHs污染负荷.径流中PAHs在颗粒相-水相间的分配系数Kp值为2.3×104~2.5×106L·kg-1,随着悬浮颗粒物含量增加而减少,这可能跟径流过程中颗粒物粒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216.
广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二噁英含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仪(GC-HRMS)对广州市秋冬季6个区域环境空气样品中的17种2,3,7,8-氯代二英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广州市各观测区域大气中二英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151~2.230pg.m-3,均值为0.418pg.m-3.各观测区域空气中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的背景区、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二英毒性当量浓度较低且水平相近,分别为(0.294±0.099)、(0.305±0.115)、(0.308±0.102)pg.m-3.交通枢纽区、郊区和工业区二英毒性当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为(0.342±0.049)、(0.423±0.113)和(0.838±0.704)pg·m-3.广州市不同功能区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呈现背景区<住宅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区<郊区<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与2004年相比,广州市城区二英毒性当量浓度有所下降,郊区毒性当量浓度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17.
研究了超滤处理含聚合物污水过程中操作压力、膜面流速、聚合物浓度、料液流变性、阻力等影响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并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通量衰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量衰减的机理是聚合物的浓差极化和凝胶层的形成,其次是原油和无机物对膜孔的堵塞.  相似文献   
218.
2011年2~3月利用化学发光法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中一氧化氮(NO)浓度进行了监测.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NO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胶州湾内表层海水中NO浓度为0.080~0.493 nmol.L-1,平均值为(0.292±0.146)nmol.L-1,胶州湾外NO浓度为未检出~0.435 nmol.L-1,平均值为(0.160±0.130)nmol.L-1.总体来说,胶州湾表层海水中NO浓度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陆地径流和人为活动可能对NO浓度的分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中NO浓度比开阔大洋高1个数量级.周日变化研究表明,NO浓度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5:00,这可能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影响NO浓度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主要受亚硝酸盐、光强和pH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是大气NO的源,通量约为1.09×10-15 mol.(cm2.s)-1.  相似文献   
219.
假单胞菌XD-1(Pseuomonas XD-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到1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sp.),命名为XD 1.对假单胞菌XD 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交优化的培养基中发酵培养时,菌XD 1可将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从70 0mN·m-1降至30 2mN·m-1,其产表面活性剂方式为生长相关型;经提取分析,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和糖脂类物质的混合物,脂肽类物质为主要成分;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为50mg·L-1,在pH=6 0时表面活性剂表现出最佳活性;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主要积累在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中,并在细胞壁上产生一层粘附的表面活性剂膜,膜厚140nm,在生长过程中,菌体会将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胞外.将培养72h的菌体浸入双蒸水中,6h后菌体能把积累在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水体中.  相似文献   
220.
史思  王素兰  李瑞  邢传宏 《环境科学》2012,33(6):1923-1929
用次毫米过滤(sub-milliFiltration,SMF)组件将生物处理系统内的污泥分为高浓度区和低浓度区,使高浓度区保持大量污泥,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使低浓度区污泥浓度满足膜分离的要求.主要验证了小回流比(R为0.5、1.0、1.5、2.0)条件下污泥浓度分区的效果,考察了采用SMF组件后,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并将各小回流比条件下A、B两区污泥浓度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做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回流比条件下可实现污泥浓度分区,低浓度区的MLSS在9 g.L-1以下,高浓度区的MLSS在20 g.L-1以上;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超过90%;A、B两区MLVSS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