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6篇 |
免费 | 1322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7篇 |
废物处理 | 86篇 |
环保管理 | 120篇 |
综合类 | 1250篇 |
基础理论 | 1194篇 |
污染及防治 | 5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8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168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水厂原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二氧化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 h),并考察了温度和接触时间对二氧化氯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具有极为显著的毒性作用,25℃时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 .41 mg/L.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降低,1龄幼虫对二氧化氯最敏感,其中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LC50是1龄幼虫的1 .78倍.二氧化氯的毒力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正温度系数规律,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在15~30℃范围内增加了2 .16倍.接触时间从12 h延长至24 h,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增幅显著;当接触时间至36 h,与接触24 h相比毒力增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植物材料淋洗去除工业园区污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枳椇子(Hovenia acerba)和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采用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不同淋洗剂浓度和pH、淋洗时间和温度对其去除供试污泥中重金属的影响,并确定淋洗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当3种淋洗剂浓度从20 g·L-1上升到80 g·L-1或淋洗温度从15 ℃增至55 ℃时,重金属去除率均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同时,淋洗效果还受淋洗剂pH和淋洗时间的影响。基于淋洗效果、技术应用和经济成本,枳椇子、乌药和马桑水浸提液淋洗的最佳参数分别为pH 7、80 g·L-1、25 ℃、180 min,pH 4、100 g·L-1、25 ℃、180 min和pH 4、80 g·L-1、25 ℃、180 min,此时各淋洗剂重金属去除率总体表现为Cd>Cu>Pb>Ni。其中枳椇子和乌药对Cd去除率较高,分别为73.12%和82.60%,但Ni去除率仅为23.34%和19.42%;与前2种植物材料相比,马桑对Pb(36.40%)和Ni(27.88%)的去除率高,但对Cd(30.11%)和Cu(30.38%)的去除率相对较低。淋洗后污泥中Cu和Pb含量均可达农用污泥A级标准(CJ/T 309-2009),乌药淋洗后Cd及马桑淋洗后Ni含量可达到A级标准,其他淋洗剂情况下Cd和Ni含量可达到B级标准。此外,植物水浸提液淋洗污泥还能有效保留甚至增加其养分,降低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结合态重金属含量。研究表明,马桑、枳椇子和乌药在淋洗去除污泥中重金属和实现污泥土地应用上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采用土柱淋洗方法,研究草酸、柠檬酸、乙酸和酒石酸溶液对某电镀厂附近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淋洗剂浓度、淋洗次数和淋洗时间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研究草酸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淋洗过程中铬的去除效果明显滞后于铜、锌和镍3种重金属离子。1 mol/L的草酸在土水比为1∶1,淋洗5h,淋洗4次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佳淋洗效果,Cu、Zn、Ni和Cr的去除率分别是99.6%、66.98%、88.7%和18.2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替代品对环境生物的毒害效应,选用中国白羽鹌鹑作为受试生物,建立其环境危害评价毒性测试方法,并对PFOS替代化学品进行了急性经口、急性饲喂及繁殖毒性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LD50为500.44mg·kg-1,其余3种替代化学品在上限浓度2000mg·kg-1,白羽鹌鹑均未出现明显死亡,4种PFOS替代品对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均为低毒。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急性饲喂毒性实验的LC50为970.50mg.kg-1,对白羽鹌鹑的饲喂毒性为中毒,而其余3种替代化学品在上限浓度5000mg·kg-1,白羽鹌鹑均未出现明显死亡,对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饲喂毒性为低毒。在长期饲喂过程中,织物三防整理剂和C6织物三防整理剂会表现出一定的生殖毒性,造成中国白羽鹌鹑的孵化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及未受精率升高;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影响到中国白羽鹌鹑的未受精率,C4织物三防整理剂未表现出明显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5.
淋洗技术是土壤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而淋洗废液存在的二次污染风险则是制约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通过溶剂沉积法制备磁性椰壳(MCS)改性材料,探究MCS材料对土壤淋洗废液中As(Ⅲ)的最佳吸附条件及去除效果。XPS、SEM等材料表征结果均显示磁性材料可成功负载于椰壳上;EDS、FTIR分析进一步表明,MCS材料可有效吸附As(Ⅲ)。采用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来模拟MCS对As(Ⅲ)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多层吸附行为,主导作用是化学吸附,其中羟基、羧基以及含铁基团的络合作用则是改性材料吸附As(Ⅲ)的主要作用机理。实验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在MCS投加量为20 g/L、pH值为9、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MCS对实际淋洗废液中As(Ⅲ)去除率可高达96.58%,且经过MCS处理后的淋洗废液中As(Ⅲ)的最终含量低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限值(As≤0.5 mg/L)。综上所述,MCS是一种可以有效处理As(Ⅲ)污染土壤淋洗废液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淋洗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选取具备高效、可生物降解、低成本的2种新型环保试剂聚丙烯酸(PAA)、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TPMP),系统考察了2种淋洗剂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探究了淋洗前后土壤形态差异;采用结合强度系数(IR)和迁移指数(MF)计算土壤重金属稳定性和迁移性;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淋洗前后土壤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内,淋洗去除效率随体积分数和接触时间的升高而增长。且酸性条件更有利于Cd、Pb、Zn的去除。综合经济和技术双重因素,选择淋洗最佳固液比为1∶10。相较于PAA淋洗剂,DTPMP显示出更优的处理效果,其在最佳条件下对Cd、Pb、Z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7%、75.8%、71.1%。此外,PAA和DTPMP淋洗剂减轻了淋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副作用,且有效降低了土壤重金属迁移率和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了重金属元素稳定性,显著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 CdSe/ZnS 量子点(QDs)暴露下,稀有鮈鲫胚胎发育过程中自主运动频率、内心率和体长的变化,以及利用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作为毒性指标,反映 CdSe/ZnS QDs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的氧化应激作用.结果显示: CdSe/ZnS QDs对稀有鮈鲫胚胎 72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 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 319.629 nmol·L-1,96 hpf 的半致畸浓度(EC50)为 203.312 nmol·L-1.CdSe/ZnS QDs暴露不仅影响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畸形率、自主运动频率、孵化时间和孵化率,而且使其内心率减缓、体长缩短,导致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出现脊椎弯曲等多种毒性现象.同时发现,CdSe/ZnS QDs暴露导致稀有鮈鲫体内MDA含量增加以及SOD 活力的降低.这表明CdSe/ZnS QDs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具有致畸、致死作用,而氧化应激可能是引起其胚胎致畸、致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Kizar Ahmed Sumon Most. Farzana Yesmin Paul J. Van den Brink Roel H. Bosma Edwin T. H. M. Peet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7):549-559
AbstractThis study assessed the long-term toxicity of chlorpyrifos on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Banded Gourami by using mortality,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s as endpoints. Adult fish were exposed to fiv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0, 15, 50, 150, 500?µg/L) in 15 PVC tanks for 15, 30, 45, 60 and 75?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male and female fish died after 15?days of 500?µg/L chlorpyrifos exposure. No consistent significant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GSI. Furthermore, results showed dose- and time-dependent hist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for both ovary and testes. The 60-d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for most hist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of Banded Gourami ovary and testes was 50?μg/L, while 60-d NOEC for mortality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fish was < 15?μg/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term exposure to chlorpyrifos not only affect the reproductive tissues of Banded Gourami at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but also cause their mortality. Future studies should evaluate effects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9.
Nicresse L. Guedegba Ibrahim Imorou Toko Prudencio T. Agbohessi Berny’s Zoumenou Caroline Douny Syaghalirwa N.M. Mandik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7):580-589
Abstract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toxicity for fish of two active ingredients (lambda-cyhalothrin-20?g L?1, a pyrethroid, and acetamiprid-15?g L?1, a neonicotinoid) which are components of a commercial insecticide (Acer 35 EC) used in cotton crop in many West African countries. The juveniles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4.01?±?0.34?g, mean body weight) were exposed for 96?h to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active ingredients (lambda-cyhalothrin and acetamiprid) or a mixture similar to Acer 35 EC (composed by 20?g of chemical compound lambda-cyhalothrin and 15?g of acetamiprid dissolved in 1?L of acetone).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aquaria according to OECD Guideline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loss of balance, color change, hyperactivity, etc.) that usually precede death were observed in exposed fish. Mortalities were recorded in each aquarium and the LC50-96h of each chemical was determined. The LC50-96h obtained were respectively 0.1268, 0.0029, 182.9 and 0.5685?ppm for Acer 35 EC, lambda-cyhalothrin, acetamiprid and mixture. All insecticides used in this study had profound impact on Nile tilapia behavior which may confirm the neurotoxicity of each single active compound as well as of their mixture.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中的多环芳烃(PAHs)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且海洋动物早期发育阶段是对环境因素变化响应的最敏感阶段。为探究海洋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原肠胚的毒性影响,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分别考察了4种多环芳烃苯并[a]芘、3-甲基菲、惹烯及2-甲基蒽对仿刺参原肠胚的24、48、72、96 h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0、50、100、200μg·L~(-1)暴露浓度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升高,4种多环芳烃对仿刺参原肠胚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毒性效应,仿刺参原肠胚存活率与4种多环芳烃浓度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苯并[a]芘对仿刺参原肠胚在24、48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94.4、225.64 mg·L~(-1),3-甲基菲在24、48、72、96 h的LC_(50)分别为404.5、300.7、81.4、17.6mg·L~(-1),惹烯在24、48、72 h的LC_(50)分别为243.1、230、186 mg·L~(-1),2-甲基蒽在24、48、72、96 h的LC_(50)分别244、231.6、152.6、142.9 mg·L~(-1)。4种多环芳烃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39.76、49.8、61.8、62.6μg·L~(-1),其毒性大小顺序为苯并[a]芘3-甲基菲惹烯2-甲基蒽。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结果可知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毒性差异可能与分子结构等性质有关。该实验为深入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洋环境的毒性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