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643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74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1075篇
基础理论   37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3篇
评价与监测   143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净化铅烟用新型SV式洗涤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金彦 《环境工程》1997,15(1):31-33
SV型洗涤器净化铅烟微细颗粒,采用双级溅锥喷嘴喷雾,并通过低阻力文氏管使水滴进一步雾化,使粉尘与水滴充分接触碰撞而产生凝并,从而捕集润湿凝聚的大颗粒粉尘。再采用特殊的波纹脱水器捕集带尘水滴,使烟气脱水。同时通过水中的碱〔NaOH〕与铅粒的化学反应,增强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电场对污泥堆肥富里酸结构特征及电子转移能力(ETC)的影响,以市政污泥和米糠为原料,设置施加5V的直流电场(T1)和不施加电场(CK)的两个堆肥进行对比实验.通过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堆肥过程中富里酸结构和组成变化.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堆肥富里酸的电子接受能力(EAC)和电子供给能力(EDC).结果表明,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是堆肥FA的主要组分,随着堆肥的进行,FA中类色氨酸物质减少,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含量增加,电场能够促进FA在堆肥过程中类色氨酸的降解和类胡敏酸的形成,提高了FA的芳香性、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FA的ETC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相比CK处理,施加电场降低了FA的EDC,但同时增强了其EAC,使得堆肥后期的FA具有更强的ETC.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污泥堆肥过程中FA的形成过程及其氧化还原特性.  相似文献   
993.
张琪琪  曾劼  尹卓  冯杰  刘静  修宇鑫  刘国  许春阳 《环境科学》2023,44(9):4965-4976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和功能群分析可以反映水体环境质量状态.为探究城市河道黑臭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以四川盆地内16条城市河道,38个采样点水环境质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和k-均值主颜色提取法评价城市河道黑臭程度,将河道划分为不黑不臭型、只黑不臭型、只臭不黑型和又黑又臭型这4种河道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黑臭类型河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河道从不黑不臭型至又黑又臭型,浮游植物丰度从1.329×105 cells ·L-1升至6.627×105 cells ·L-1,组成由蓝藻-绿藻-硅藻型变化为蓝藻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从64.056 μg ·L-1升至120.465 μg ·L-1,组成由适应营养盐环境的绿藻-硅藻型转变为适宜有机物环境的甲藻-硅藻-裸藻型;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从2.45下降到1.98,Simpson指数从0.84下降到0.73.研究区域浮游植物共29个功能群,随着水质黑臭化,生长策略由S、R、C、CR和CS型组成,减少为以R型为主.综上,浮游植物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河道黑臭状态,在城市河道黑臭管理中,浮游植物监测是具有前景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华楠  尚玥  谢鸣捷 《环境科学》2023,44(2):593-601
为了解新冠疫情期间极端减排情景下南京市PM2.5的化学组成和来源变化,对南京市2020年1~3月和2021年6~8月两次疫情管控前后PM2.5化学组分(水溶性无机离子、碳质组分和无机元素)的小时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O-3浓度在两次疫情管控期间比管控前分别下降52.9%和43.0%,高于NH+4(46.4%和31.6%)和SO42-(33.8%和16.5%).由于观测点位于交通干道附近,元素碳(EC)的下降幅度(35.4%和20.6%)高于有机碳(OC; 11.1%和16.2%).结合以上丰量组分特征比值的变化,推断疫情管控对交通排放的影响比工业活动更显著.各主要丰量组分浓度在疫情管控前后的连续变化过程表明,来自本地交通排放的NOx对PM2.5中NO-3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并且是短期内本地PM2.5...  相似文献   
995.
朱淑贞  佟洁  鲍丰  孙浩 《环境科学》2023,44(1):20-29
分析了2019~2020年秋冬季廊坊市北部、市区和南部这3个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成.空间分布上,PM2.5浓度整体为:南部>市区>北部.PM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矿物组分、氯离子和元素碳,分别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25.4%、21.5%、11.0%、11.5%、13.7%、3.5%和5.8%,金属元素及其他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和7.2%;二次无机盐浓度呈现市区(28.7μg·m-3)高于北部(28.0μg·m-3)和南部(26.8μg·m-3)郊区的变化特征,而有机物(其浓度分别为16.6、13.0和18.5μg·m-3,由北向南,下同)、矿物组分(9.6、6.7和9.7μg·m-3)、氯盐(2.0、2.0和2.8μg·m-3)和元素碳(3.6、3.2和4.3μg·m-3)浓度呈现南部和北部郊区高于市区的变化特征.随...  相似文献   
996.
不同来源胡敏酸化学组成及其结合态磷素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P)是存在于腐殖物质中的主要元素之一,然而不同来源腐殖物质中P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土壤、泥炭、玉米秸秆、牛粪、猪粪和鸡粪为供试材料,利用酶水解方法比较了不同来源胡敏酸(HA)中P素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分析了P素生物有效性与HA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HA中活性无机P占HA全P的19.9%~46.4%,活性有机P占HA全P的23.3%~53.8%,活性P总量占HA全P的43.3%~84.7%;活性有机P中,类植酸态P的比例(9.13%~25.1%)最高,其次为简单单酯P(7.06%~22.3%)和多核苷酸P(4.12%~7.46%);不同来源HA相比,活性无机P的含量以土壤HA最高而鸡粪HA最低,活性有机P的含量以秸秆HA最高而牛粪HA最低,活性P总量的顺序为秸秆HA土壤HA≈猪粪HA泥炭HA牛粪HA鸡粪HA;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指出,活性无机P与Al含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活性有机P与Ca、Mg、Zn、碳水化合物和双烷氧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活性P总量与Fe含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不同来源HA结合态P素的生物有效性不同,其中秸秆HA结合态P素的生物有效性最高,其次为土壤HA、猪粪HA、泥炭HA和牛粪HA,而鸡粪HA结合态P素的生物有效性最低;HA中酶可水解的活性有机P含量与其中金属元素和有机碳官能团的组成有关,HA中与Ca、Mg和Zn结合的P是酶可水解的有机P形态,同时HA中活性有机碳官能团含量较高则活性有机P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997.
为明确邯郸市PM_(2.5)中碳组分污染浓度、来源和近年来的变化,分别于2015和2017年1、4、7、10月在河北工程大学能环实验楼4层采集PM_(2.5)样品,采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8种碳组分含量,并计算得到有机碳(OC)、元素碳(EC)、Char-EC和Soot-EC含量.结果表明,2017年PM_(2.5)中碳组分浓度较2015年下降约15%,质量分数下降约17%,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高夏低的特点;2017年SOC浓度和SOC/PM_(2.5)、SOC/OC比值均低于2015年,SOC浓度和SOC/PM_(2.5)比值下降约36%,季节分布特征相似(秋冬高、春夏低).两年除夏季外,其余季节OC、EC相关系数均高于0.7,表明存在共同来源;2017年OC、OC1与EC相关性高于2015年,此外,两年中EC1~EC3、Char-EC和Soot-EC与各组分相关系数差异较大;两年中Char-EC与OC、EC的相关性(r=0.5~1.0)明显高于Soot-EC与OC、EC的相关性(r=0.1~0.6),这主要与二者形成机理有关.碳组分之间的关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柴油车尾气的混合源是2015年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而2017年则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998.
The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and chlorine stable isotopes of dichloromethane(CH_2Cl_2,DCM)upon dechlorination by cells of the aerobic methylotroph 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 DM4 and by purified DCM dehalogenases of 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family was analyzed.Isotope effects for individual steps of the multi-stage DCM degradation process,including transfer across the cell wall from the aqueous medium to the cell cytoplasm,dehalogenase binding,and catalytic reaction,were considered.The observed carbon and chlorine isotope fractionation accompanying DCM consumption by cell supensions and enzyme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breaking of C\Cl bonds,and not by inflow of DCM into cells.Chlorine isotope effects of DCM dehalogenation were initially masked in high density cultures,presumably due to inverse isotope effects of non-specific DCM oxid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oxygen excess.Glutathione cofactor supply remarkably affected the correlation of variations of DCM carbon and chlorine stable isotopes(Δδ~(13)C/Δδ~(37)Cl),increasing corresponding ratio from 7.2–8.6 to 9.6–10.5 under conditions of glutathione deficiency.This suggests that enzymatic reaction of DCM with glutathione thiolate may involve stepwise breaking and making of bonds with the carbon atom of DCM,unlike the uncatalyzed reaction,which is a one-stage process,as shown by quantum-chemical modeling.  相似文献   
999.
<正>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and archaea (AOA), are important to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 These microbes catalyze the oxidization of ammonia (NH_3) to nitrite (NO_2~-), the ratelimiting step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itrogen (Stahl and de la Torre, 2012).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ammoniaoxidizing microbes could ultimately influence the global  相似文献   
1000.
澜沧江硅藻的地理分布模式与关键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孙胜浩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苗令占  刘胜  袁秋生 《环境科学》2020,41(12):5458-5469
硅藻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大型河流中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大河澜沧江干流1200 km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真核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集,探究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在不同河段的分布特征和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的物种多样性在上游自然河段较高,两类硅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存在显著差异,建坝对两类硅藻的优势属相对丰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扩散限制是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解释率分别为16.7%和29.8%.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底栖硅藻,浮游硅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连通性较强;梯级库区段两类硅藻的网络连通性均高于上游自然河段.本研究补充了大型河流硅藻地理生态分布的认知不足,同时揭示了河流硅藻群落对水电开发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