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493篇
基础理论   144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北武夷长寿源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寿源银铅(锌)矿区位于武夷隆起北侧。矿体赋存于震旦系洪山组上段的层间破碎带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体沿走向具尖灭再现、膨大缩小特征,剖面上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厚度变化较稳定,有用组份分布较均匀。矿体产状:倾向177-196°,倾角61-75°,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块状构造为主。矿物成分较复杂,主要有方铅矿、深红银矿、辉银矿、自然银、闪锌矿、黄铜矿、金等。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高岭土化等。矿床属于层间破碎带热液充填交代型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02.
云南墨江金矿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墨江金矿床位于“三江”褶皱带哀牢山板块结合带北段的墨江 -九甲断裂带中。矿体分布于金厂超基性岩体西侧的金厂组烂山段含火山物质的硅质岩、变余粉砂岩和板岩中 ,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含金硅质岩组成 ,金矿体受层位和岩性控制。在矿区还分布晚于金矿化形成的镍矿体。金镍矿体共同存在于同一矿区 ,矿区围岩蚀变种类多 ,与金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等。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穿插关系表明 ,金成矿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以前。含金硅质岩具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质特征 ,其稀土元素、氧、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硅质岩一致 ;含金石英脉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稀土元素、硅同位素、微量元素组成与含金硅质岩相似 ,可能与硅质岩具有相似物质来源或形成作用。金矿石中金与镍、铬等元素的相关性很低。推断金矿床成矿作用可能开始于中石炭世含金硅质岩的热水沉积作用 ,在早三叠世以前 ,成矿热液通过充填和交代作用在硅质岩和上部的岩石中形成含金石英脉。后来的区域变质作用、超基性岩自变质作用及镍矿化作用可能使金矿体的金含量提高 ,但没有产生具有工业意义的独立金矿化。  相似文献   
203.
在我国 ,卡林型金矿曾被当作典型层控矿床。但近年来在美国卡林型金矿带的一系列找矿新进展说明 ,地层对于成矿的意义不如构造和深源的成矿流体。对于第三纪热点活动、岩浆作用及卡林型金矿形成之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为卡林型金矿的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滇黔桂、陕甘川等卡林型金矿集中区在许多方面可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对比 ,在找矿方面也应打破单一沿层找矿的旧框框 ,开拓新思路 ,注意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及有岩浆或深源热液活动的部位找矿。  相似文献   
204.
对江西银山矿床规模不同的矿体、蚀变围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流体的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型 ,无Ce异常 ,强烈的Eu正异常而显著地区别于赋矿围岩。热液蚀变作用造成围岩的稀土总量升高 12 .1%~ 5 2 .4%,轻重稀土比值降低 ,但紧邻矿体的稀土含量则低于原岩。导致围岩稀土总量升高有两个因素 :(1)通过热液蚀变作用带入了稀土元素 ;(2 )体系主元素 (Si)质量迁移而造成稀土元素出现表观浓缩。其中以前者为主导因素。矿体的接触带及其紧邻处的蚀变围岩的REE含量明显偏低 ,主要因出现大量石英或石英 +硫化物等矿物的显微脉体 (脉幅 3~ 8μm)而被稀释 ,是一种表观亏损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越大 ,其围岩REE被“稀释”越明显 ,涉及的范围越大 ,REE特征可能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找矿勘探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5.
以贵阳纺纱厂牛仔布生产车间废水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絮凝床-迷宫沉淀”技术对含靛兰染料、淀粉和PVC浆料的染整废水处理情况。经半年的工程实际运转表明,在进水污染物平均浓度:色度、SS、COD、BOD、NH3-N分别为400(稀释倍数)、97.0mg/L、821mg/L、189.51mg/L、1.8mg/L情况下,处理效果良好,其去除率分别为97.5%、97.4%、94.0%、90.0%、58.3%,出水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3)一级,符合环保要求,且可以回用于绿化、冲地坪等。该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合理,操作管理方便,适合中小型纺织印染厂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206.
崇义县八仙脑钨锡矿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八仙脑矿区的地质工作,发现本区存在破碎带-石英脉复合型、石英细脉带型、云英岩-石英细(网)脉带型等一体多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本文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总结了区内各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找矿评价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7.
常温铁氧体法处理电解锌厂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常温铁氧体法对山西某电解锌厂废水进行了处理。经试验研究确定了处理该废水的工艺条件:Fe2+/M2+10,添加剂用量1.4g/L,M3+/M2+1.6,Zn2+/Cu2+33.3(废水初始Zn2+/Cu2+),所得磁性产物的饱和磁化率为45.9emu/g,回收率为85.0%。试验中还发现,金属离子的半径对铁氧体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8.
滥木厂铊 (汞 )矿床产于NE向滥木厂鼻状背斜核部和近核部 ,并严格受控于与背斜关系密切的NE向断裂组。矿床中矿体的产出则多与层间虚脱空间有关 ,且主要产于晚二叠世龙潭组 (P2 l)和长兴组 -大隆组 (P2 c+d)。对该矿床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 ,其结果表明 :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与塑性变形关系密切 ,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层间滑移则为矿体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应力作用下 ,导致有机质的局部富集 ,为富铊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实验结果与汞铊矿体和富铊矿体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有利岩石组合内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209.
本文通过对东湾金矿矿区的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东湾金矿是岩浆热液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燕山期岩浆活动不仅提供强大的热动力条件,而且还从矿源层中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在构造有利部位,尤其是NNE向断裂构造部位沉淀富集成矿,总结出了找矿标志和预测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10.
In this work, a thorough examinations on the extractability of zinc and lead present in the steelmaking dusts using alkaline leach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zinc and lead separation in the resultant leaching solutions using sulfide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made. It was found that only about 53% of zinc and over 70% of the lead could be leached out of the dusts, while the other 47% of zinc and 306 of lead were left in the leaching residues. The zinc and lead in the resultant leaching solution can be effectively and selectively separated.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sodium sulfide (M. W. = 222-240) to Pb was kept at 1.8, the lead in the solution could be precipitated out quantitatively while all the zinc was remained in the solution. The zinc left in the solution can be further recovered by the addition of extra sodium sulfide with a weight ratio of sodium sulfide to the zinc over 2.6. The resultant filtrate can be recycled to the leaching of dust in the next leach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