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493篇
基础理论   144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铜、锌对小麦的联合毒性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溶液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Ca浓度和Cu/Zn配比下,Cu、Zn对小麦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模型(TU)和生物配体模型(BLM),建立了Cu-Zn对小麦的联合毒性预测模型TUfmix-BLM.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Ca浓度增加,单一Cu和Zn的毒性均明显减弱.不同Ca浓度、不同Cu/Zn浓度配比下(1∶50、1∶200、1∶800),Cu-Zn联合毒性均表现为加和作用.基于Cu、Zn单一毒性的BLM络合常数,结合TU模型,预测了CuZn对小麦的联合毒性.与单独利用TU模型相比,TUfmix-BLM预测的RMSE从13.06减小到10.01,R2从0.89增加到0.94,表明TUfmix-BLM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Cu-Zn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222.
Pot and hydroponic trials as well as tests on samples collected in a mining area and in two different urban sites of Tuscany were carried out on Arum italicum Mill (Italian arum) plants. Zinc and cadmium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pulse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DPASV) in different organs of about 180 samples. After 65 days treatment, zinc and cadmium median contents in leaves of plants grown hydroponically in solutions containing both metal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ell within the range of 281-2022 and 8.3-45.1 μg g-1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Some Italian arum plants were also cultivated in pot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malate or citrat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these ligands in zinc and cadmium accumulation. Citrate enhanced cadmium uptake compared to malate.  相似文献   
223.
采用共沉淀法在700℃和较短的烧结时间下制备了Zn3(BO3)2和不同浓度的Ce3+、Mn2+离子掺杂的Zn3(BO3)2纳米晶粉末,对合成产物的发光性质及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粉末衍射仪以及透射电镜对其光学性能和纳米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3+离子掺杂的Zn3(BO3)2样品在340~400nm之间有强的荧光发射,其最高发射峰峰位为365nm,在Ce3+掺量为0.5%(摩尔分数,下同)时发光强度达到最高值。Ce3+取代Zn2+离子作为发光中心,Mn2+离子作为激活剂加入,并不影响荧光发射峰的位置,但能够有效增强其发光强度。当Mn2+离子掺量为0.7%(摩尔分数)时,Ce3+、Mn2+共掺杂的Zn3(BO3)2纳米晶发光强度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224.
为防止重金属的污染和危害,通过测定数据,摸清弥勒县磷电、焦化行业铜、铅、锌的浓度范围,为弥勒县防治铜、铅、锌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5.
Pollution is a global problem which affects various human population functions. Despite the decline in plasma lead (Pb) levels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is metal continues to be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for individuals with past and present exposur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blood lead levels (BPbL) in the staff of Dandy Zinc Company and compare them to control subjects. The test group included 40 staff of Dandy Zinc Company of Zanjan, while controls were selected from general population. Five milliliters of blood and plasma was sent to Atomic Energy Organization of Iran (AOEI) reference lab to measure BPbL by Flameless Atomic Absorption. BPbL in test group (16.6 + 8.18 µg dL?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10.47 + 2.10 µg dL?1). In both groups BPb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mokers than non-smokers. Blood lead levels in molding work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workers. BPbL in exposed worker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duration of work and age. Data indicate Pb exposure was of significant magnitude to be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especially in zinc-and Pb-relate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226.
作为水在岩体中流动通道的渗透结构面,微观上表现出不连续性和高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因此,矿井充水水源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传统水化学判别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地描述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因而对矿井水源进行准确判别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传统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传统SVM进行优化,克服了传统SVM模型参数选取经验化的弊端,并利用该方法对开磷集团马路坪矿几种水源的6个化学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了GA-SVM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该模型在矿井水源判别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7.
将Tween-80,Span-60和甜菜碱,分别添加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进行序批式生物沥滤,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类型对污泥中Cu,Zn沥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的适宜投加量范围依次为:0.5%~0.7%、3.0~6.0 g/L和1.5~3.0 g/L。在此条件下沥滤10 d,Cu和Zn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相比,硫的氧化利用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8.
对工业循环冷却水水垢中锌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优化,主要考察了样品酸度、缓冲溶液添加量、试剂时效性、样品中铁离子量、掩蔽剂量和滴定剂浓度对锌含量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酸度控制在pH=4.9~5.1范围内,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添加量为30 m L时,锌含量检出值最大,指示剂灵敏度最佳;试剂乙酸-乙酸钠在20 d内使用、二甲酚橙指示剂即配即用对滴定终点的判断效果较好;锌含量测定前应先检测样品中铁离子含量,若铁离子≥40%则应先沉淀过滤后方可进行测定;锌含量检出值随掩蔽剂添加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3.2 g时滴定效果最佳;滴定剂浓度为0.010 mol/L时锌含量检出值最高;优化实验测定结果接近真实值,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29.
种间关系预测(ICE)模型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基准研究主要是基于物种的实验室测试的毒性数据开展的。对于一些毒性数据相对缺乏的化学品,水质基准研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水质基准研究方法的角度,阐述了种间关系预测(ICE)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系统介绍了ICE模型的毒性预测方法在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锌的ICE案例研究证明了模型在中国的可利用性。同时,对ICE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ICE模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230.
陈淼  朱建明 《地球与环境》2014,42(4):567-573
锌同位素是示踪植物中锌地球化学的重要手段,详细了解植物中锌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是探究其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本文对目前研究程度较高的超富集植物、普通植物的锌同位素分馏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现二者锌同位素分馏趋势基本一致,即相比于培养液或土壤的同位素组成,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而植物地上部(如茎、叶等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对于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锌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归纳如下:(1)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是土壤中锌的形态、根部对锌的吸收方式、细胞表面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2)植物木质部对锌的向上运输,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使地上部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3)大气沉降也可能导致叶片富集锌的轻同位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