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56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鄂大志  张明  邸曼  夏大维 《火灾科学》2020,29(2):115-120
利用火灾现场中燃烧物沉积物所特有的火灾原始信息,可以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准确辨识与鉴别起火部位或起火点附近可燃物分部情况,辅助判断初始起火材料和起火部位的特点,通过燃烧模拟试验,开展了木材、化纤织物、棉织物、PVC制品、聚氨酯泡沫等常见固体可燃物燃烧沉积物微观形貌特征研究。首先,利用SEM 分析了不同材料沉积物中粒子分布、微观形貌等结构性差异。接着,进行了颗粒物的形貌学测量和组成成分测定。最终,得到了样本的量化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5种固体可燃材料燃烧沉积物存在结构性差异,但并不显著;对组成粒子进行的形貌学测量和成分测定,可以量化区分材料属性。该方法可以为建立火灾现场起火部位可燃材料的燃烧时序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32.
Leaching of Cu and Zn from a composite of discarded antifouling paint residues ([Cu] = 288 mg g−1; [Zn] = 96 mg g−1) into natural sea water has been studied over a period of 75 h. Total Cu and Zn were released according to a pseudo first-order reaction, with rate constants on the order of 0.3 and 2.5 (mg L−1)−1 h−1, respectively, and final concentrations equivalent to the dissolution of about 8 and 2% of respective concentrations in the composite. Time-distributions of hydrophobic metals, determined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methanol elution, were more complex. Net release of hydrophobic Cu was greater in the absence of light than under a sequence of light-dark cycles; however, hydrophobic Zn release was not detected under the former conditions but contributed up to 50% of total aqueous Zn when light was present. These observations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thermodynamic and photolytic stabilities of biocidal pyrithione complexes.  相似文献   
533.
利用电化学共沉积的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沉积制备了纳米尺寸的Pd/Cu二相金属粒子。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四氯化碳在沉积了Pd/Cu纳米粒子的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行为。研究了纳米粒子尺寸、Pd和Cu质量比对四氯化碳还原脱氯效果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4.
有机膜的无机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机纳米氧化铝粒子作为无机添加剂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采用相转换法合成了有机-无机共混超滤膜.通过测定膜与纯水的接触角,表征膜的亲水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了膜的表面结构、表面孔分布和断面孔的结构及纳米颗粒在膜中的分散情况;利用杯式超滤装置对改性膜的透过性能、截留性能以及抗污染性能进行了测试;用强度测定仪测定了膜强度.结果表明,纳米Al2O3 的加入改善了PVDF膜的表面亲水性、通量、强度和抗污染性.  相似文献   
535.
物料下落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产生特性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室新设计开发的一套装置,研究物料自由下落过程影响可吸入颗粒物产生的因素.通过实验分别测定不同物料、质量流量、含水量、粒径组成和下垫面5个因素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料可吸入颗粒物产生率不同;随着质量流量和物料含水量的增加,可吸入颗粒物产生率减小,加水是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不同粒径组成和不同下垫面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也有影响,但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36.
河北省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采自河北省12条河流和19个湖泊、水库共37个样点的地表水及悬浮颗粒中16种多环芳烃(PAH16)和有机碳的含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地表水PAH16均值为(84.5±4.5)ng·L-1,悬浮颗粒PAH16含量均值为(17.3±4.4)μg·g-1.地表水中PAH16以中、低环成份为主,悬浮颗粒中则以中环为主.地表水PAH16高浓度样点主要分布在沧州的献县闸、桑园桥,唐山的女织寨及张家口的左卫桥、响水堡等地;悬浮物PAHs高含量样点主要分布在唐山陡河水库、保定西大洋水库、邯郸东武仕水库等地.地表水中PAH16含量与水中溶解态有机碳含量呈对数正相关;而悬浮颗粒中PAH16浓度与颗粒态有机碳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3个样点的地表水苯并(a)芘含量超过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而悬浮颗粒中,菲、芴和蒽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537.
Wind-tunnel simulations and field experiments for dust transport by air show that deposition is predominant on the windward side of hills whereas sans deposition is mainly observed on the lee side. That and other aspect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deposition regimes depending on wind intensity call fo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We present 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leading to suc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538.
主要气象因素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影响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上海、南京、苏州和南通市区API污染指数逐月同步走向的一致性,得出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目标确定条件下,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气象因素以及春、夏、秋、冬和典型冬季寒潮前后,南通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化关系.说明在政府加大力度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另一个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低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539.
研究制作了半挥发性有机物中流量采样装置,将环境空气(包括气相和颗粒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采集到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及其后面的吸附剂上,用乙醚/正己烷混合溶剂提取,提取液经硅胶柱净化后,用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并对色谱分离条件、样品净化方式、目标化合物在气相和颗粒物上的分布规律及采样器的捕集效率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540.
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006年7月广州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数谱分布与化学组成的观测数据与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观测期间,广州气团来源可分成来自远海、近海、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4种类型。细颗粒物总数浓度水平在4种类型中基本相当。当气团来自远海时,二次转化影响较小,PM2.5质量浓度较低,颗粒物数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老化爱根核模态新鲜爱根核模态度积聚模态;受到海洋气团的影响,Cl-在PM2.5中比例为4种类型中最大。气团来自近海时,颗粒物二次生成与老化现象突出,数谱峰值出现在积聚模态,而其他类型出现在爱根核模态;SO2-4、OC与NO-3之和在PM2.5中的比例大于50%,为4种类型中最高。气团来自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时,细颗粒物受陆地传输老化气团和本地来源影响均较明显。来自北面陆地时,250 nm以上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升高,是PM2.5平均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