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1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1.
复合加筋排水褥垫软土路堤排水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加筋排水褥垫是针对沿海缺砂地区开发的一项可取代水平排水砂垫层、具有水平排水与加筋作用的新型专利技术。本文介绍了复合加筋排水褥垫的性能指标,给出了复合加筋排水褥垫软土路堤排水设计方法,并将复合加筋排水褥垫与水平排水砂垫层的排水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复合加筋排水褥垫能满足软土路堤排水要求,其排水性能要明显优越于水平排水砂垫层。  相似文献   
212.
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位于阿尔泰克兰海西褶皱带玛尔卡库里大断裂的西南侧,西与苏联矿区阿尔泰之列宁诺戈尔斯克—孜里亚诺夫斯克构造成矿亚带相接。地层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浅变质岩,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分布在三个斜长花岗岩侵入体之间,并有许多钠长斑岩岩脉穿插。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西倾斜。金矿体赋存在沿断裂带侵入于灰岩中的石英钠长岩(或钠长石化斜长花岗岩)中。蚀变围岩主要为千糜岩化、白云母化的石英钠长岩。石英脉中金的品位虽然较高,但工业储量主要赋存于蚀变围岩中。自然金主要以显微和次显微状独立矿物被包裹于黄铁矿等矿物中,成色很高(932—967),其中的少量元素为银、汞和铋。为与斜长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213.
产于“勉略宁”三角成矿带的高山金矿床由 5个金矿体组成 ,该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活动所控制 ,其成矿作用可分为三个成矿期 :早期金的初始矿化、中期金的二次富集和晚期金的表生富集。中期成矿期为金的主要富集期 ,但晚期的表生氧化和风化淋滤作用对金的再次富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矿床流体包裹体以纯液态包裹体为主 ,成矿流体的温度介于 15 0℃~ 30 0℃之间。成矿流体很可能来源于中酸性钠长斑岩脉 ,但又不是典型的岩浆热液 ,具有多成因性。金的沉淀富集是在弱 -中等碱性热液、相对还原的环境中进行的。金矿的物质来源与矿区的超基性岩体、钠长斑岩脉、厚层状白云岩及各类碎屑沉积岩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14.
五凤—五星山金矿床属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低流型浅成热液型金矿床。侏罗系上统金沟岭组火山岩为其主要矿源层,矿体受火山机构的断裂、裂隙和次火山岩脉内外接触带控制。碱长花岗岩侵入金沟岭组底部,为金矿形成提供了热源。成矿作用主要在低压、中性介质和弱氧化、超浅成条件下进行。金矿一般富集于矿体上部;矿体转弯、膨大处及分支复合处;强冰长石绢云母硅化蚀变岩中;含细粒黄铁矿的方解石石英脉;辉银矿集中地段。  相似文献   
215.
为探讨生长于矿床上部植物对土壤中的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吸收和转移及对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影响,以盐田岭锡石硫化物矿床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层及生长其上的杉木、杨梅树和芒萁不同器官中元素的含量特征。研究发现:生长于矿床上部植物中的多数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含量高于背景区,形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其元素组合同土壤异常大致相似但其衬度均小于土壤,土壤中富集的As、Sb、Bi、Hg、Sn、W在植物中未产生异常。元素在植物不同器官中的积累具有地下部分(根部特别是细根)或地上部分顶部(叶及细枝)富集,中部(木质部及皮)贫化的规律。相对于背景区,矿化异常区植物对多数元素的吸收和转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营养性或毒性较小的元素降低相对较小,而毒性较大的或难溶解的元素降低相对较大。植物对土壤中营养性或毒性较小的元素的吸收和转移可能是无障-半无障的,而对毒性较大的元素或难溶解的元素可能是有障的。无障-半无障型元素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而有障型元素的生物异常可能不明显甚至不产生。毒性较大的元素由根向叶的转移可能是有障的,其叶部异常可能不明显甚至不产生,但有可能产生清晰的根部异常。  相似文献   
216.
对华东某微小型铅锌矿点周边农田土壤和植物进行采样调查,结合不同土壤剖面土壤样品,分析、评价其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探讨蔬菜中重金属对当地居民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矿点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镉的污染程度最严重,所采集的11个土壤样品中有1个样点属中度污染,其余均属重度污染.对污染程度最低的剖面土壤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内较高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与采矿活动有关,同时也受到土壤母质的影响.研究区内农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镉和铅污染,长期食用当地生产的蔬菜可引起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种植桑树(Morus alba)是当地污染农田的合理利用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17.
Pb/Zn矿冶区植被恢复地土壤酶的活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韶关铅锌矿冶区植被恢复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地(ZR)的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高于人工植被恢复地(RG)和无植被覆盖地(GB),其中脲酶、蛋白酶在ZR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其在RG和GB的活性(P<0.01).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特征呈较高相关性.建议用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作为Pb/Zn矿冶区植被自然恢复的指示指标,过氧化氢酶作为参考指标.图1表1参18  相似文献   
218.
贵州铅锌矿区土壤和作物重金属生态风险与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宏宏  张利  郭飞  杨峥  王惠艳  彭敏  张富贵 《环境科学》2023,44(5):2856-2867
土壤中积累高含量的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以贵州省某铅锌矿区农田土壤和作物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制图分析了重金属的分布与来源,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了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利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量化了居民暴露于铅锌矿周围土壤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ω(As)、ω(Cd)、ω(Cr)、ω(Cu)、ω(Hg)、ω(Ni)、ω(Pb)和ω(Zn)平均值分别为:58、7.9、175、64、0.461、65、1 539和2 513 mg·kg-1,均显著高于贵州省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As、Cd、Cu、Hg、Pb和Zn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其受到了强烈的铅锌矿冶炼等人为扰动.RI评价显示,土壤重金属存在极强、较强等级为主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Cd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22%和10%的玉米籽实样品中Pb和As分别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重金属污染阈值.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暴露于土壤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对儿童存在一定的致癌健康风险.土壤pH值是影响Cd生物有效性和土壤-作物系统C...  相似文献   
219.
土壤团聚体重金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不容忽视.为考察农作物与土壤团聚体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及可能产生的风险,以贵州都匀马坡铅锌矿段菜园河铅锌矿区农作物为例,研究土壤团聚体重金属的分布状况和农作物对土壤团聚体重金属的富集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农作物与耕地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重金属之间的关系,同时分别采用生态危害指数(RI)法和危险商值(HQ)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农作物重金属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土壤团聚体Cd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而Pb和Zn含量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表现为:0.25~0.5 mm>0.053~0.25 mm>0.5~1 mm>2 mm>0.053 mm;②叶菜类、果菜类和籽粒类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均为:Cd>Zn>Pb;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类可富集各粒径团聚体中的Pb并转移到籽实中,籽粒类中的Zn主要来源于粒径>1 mm的团聚体,而且各种农作物同时富集土壤团聚体多种重金属可产生拮抗作用;④土壤团聚体粒径越小总潜在生态风险越大,相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Cd>Pb>Zn,而且研究区中叶菜类和果菜类农作物中Pb对儿童健康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220.
北洛河中游白水段峡谷全新世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北洛河中游峡谷河段的深入调查研究,在白水县张家船村段河谷台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发现了古洪水滞流沉积夹层。采集了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典型样品,利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磁化率、粒度、烧失量、碳酸钙含量等分析,发现其为中全新世后期(4 500~4 000a BP)特大洪水的典型悬移质沉积物。利用比降法模型计算得出,该组古洪水滞流沉积所指示的洪峰流量在13800~15600 m3/s之间;同时对该断面上游方向150m处的铁路桥1994年9月洪水洪痕进行了测量计算,其结果与水文站实测流量一致,证明古洪水水文学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选取是合理的。该研究成果对北洛河的防洪减灾、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