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133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A novel photocatalyst based on TiO_2–PANI composite supported on small pieces of cork has been reported. It was prepared by simple impregnation method of the polyaniline(PANI)–modified TiO_2 on cork. The TiO_2–PANI/Cork catalyst shows the unique feature of floating on the water surface. The as-synthesized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UV–vis DRS) and the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surface area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 suggested the formation of anatase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cork surface. The prepared floating photocatalyst showed high efficienc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dye and other organic pollutants under solar irradiation and constrained conditions, i.e., no-stirring and no-oxygenation. The TiO_2–PANI/Cork floating photocatalyst can be reused for at least four consecutive times without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72.
纳米沸石对土壤Cd形态及大白菜Cd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污染水平(1、5、10和15 mg·kg-1Cd)下,不同施用量(0、5、10和20 g·kg-1)的纳米沸石(NZ)和普通沸石(OZ)对土壤镉形态分配比例(FDC)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研究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对土壤镉形态和大白菜Cd吸收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表明,施用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有效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镉FDC,增加了铁锰氧化态镉FDC,在0~28 d的培养过程中,可交换态镉FDC呈先降后增后趋于平缓最后增加的趋势.培养结束时,沸石处理使可交换态镉FDC从0 d时的72.0%~88.0%降至30.0%~66.4%,各处理土壤镉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盆栽试验表明,施用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和FDC,增加了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镉含量和FDC,以高量纳米沸石处理(20 g·kg-1)对可交换态镉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可交换态镉FDC与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大白菜地上部和根部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施用沸石使1和5 mg·kg-1Cd水平土壤p H分别提高了1.8%~45.5%和6.1%~54.3%,土壤可交换态镉FDC分别降低了16.3%~47.7%和16.2%~46.7%,大白菜各部位镉含量分别降低了1.0%~75.0%和3.8%~53.2%,纳米沸石对土壤和植株镉的降低效果优于普通沸石.中低量(≤10 g·kg-1)的沸石对大白菜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量沸石(20 g·kg-1)则抑制了大白菜的生长.与普通沸石相比,纳米沸石显著提高大白菜生物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和大白菜镉含量及镉积累量.  相似文献   
173.
水体中甲基汞光化学降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孙荣国  毛雯  马明  张成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2,33(12):4329-4334
为探究水体中甲基汞(MMHg)的光化学行为,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不同波长紫外灯及室内可见光为光源,探讨紫外光波长、光强度等因素对MMHg光降解的影响,并根据生成物Hg0的量变化分析MMHg光降解反应历程.研究表明,MMHg光降解最终产物中含有Hg0,且光照条件对MMHg光降解速率、Hg0的产量有影响.在反应器暴露于紫外光条件下时,MMHg光降解速率随紫外光波长的变短而增加,随紫外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加,且MMHg光降解呈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UVA 0.403~0.562 h-1、KUVB 0.961 h-1、KUVC 1.221 h-1和KVL+UVA+UVB 1.346 h-1;Hg0释放通量为0.166~0.392 ng·min-1.当反应器暴露于可见光条件下时,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速率较慢,KVL0.061 h-1;Hg0释放通量为0.008 ng·min-1.而在黑暗条件下没有发现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无Hg0生成.可见紫外光是导致MMHg降解的主要原因,光波波长与强度对MMHg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4.
烟囱颗粒污染物连续监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烟囱颗粒物排放的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基于光散射理论 ,使用一个半导体激光器件作为光源 ,用 4个光电元件分别测定入射光强、从测量区出射的光强及前向两个立体角的散射光能 ,使用一台微机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 ,能够实时地给出烟囱排放源的排放浓度及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175.
本文对目前研究最多的汞、铬、镉、铅和砷等重金属,详细分析了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价态变化、吸附与解吸附作用、吸附和共沉淀作用等动态过程;简要地阐述五种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重点讨论了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采取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含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排放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6.
针对上部结构荷载不大,场地内回填土较厚且回填时间较长的某一轻型厂房,笔者选择人工挖孔桩,冲击式夯扩桩和换土垫层三种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在保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严格控制基础沉降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飞  唐海萍  李滨勇 《生态环境》2013,(11):1774-1779
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人工草地、围封样地、一年耕地、弃耕地、自由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草原土壤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98±3.47)g·kg-1,围封样地的为(12.41±6.40)g·kg-1,一年耕地的为(12.20±5.59)g·kg-1,弃耕样地的为(10.39±5.08)g·kg-1,自由放牧样地的为(9.45±3.19)g·kg-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围封样地和一年耕地的含量相似,自由放牧样地的含量最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分配比率在不同类型样地范围分别为0.24%~0.66%、0.002%~0.019%和0.05%-0.25%,显示出各组分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8.
不同类型竹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基础,其光合特性是高光效竹种选育的重要生理指标。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竹种资源,确定不同类型竹种的光合性能,掌握其合成有机同化物的能力是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通过对不同地下茎类型的6个竹种光合参数和光响应的测定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竹种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期对不同类型竹种的选育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著,大木竹Bambusa wenchouensis(Wen)Q.H.Dai的净光合速率最高,Pn值平均达到8.379μmol·m-2·s-1,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雷竹P.praecox cv.prevernalis次之,斑苦竹Arundinaria oleosa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最低,总体呈现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的趋势,1~2 a生竹净光合速率高于3~4 a生竹,但没有显著差异。气孔导度(Cond)、胞间C02浓度(Ci)、蒸腾速率(Tr)综合说明丛生竹的光合固碳能力最强,其中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紧密,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光响应曲线表明当光强刚开始增强时,各竹种间差异较小,但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不同竹种出现很大的差异,其中绿竹Dendrocalamus.oldhami(Munro)Keng的潜在光合能力最高,远高于其他竹种,同样表现为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进一步说明丛生竹种较强的光合固碳能力,从而为今后不同类型竹种,尤其是优良丛生竹种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9.
采用磷分级提取的方法研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过程中根系分布与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和总磷的变化过程.在实验开始后20、50、80 d,分别测定苦草根系在沉积物的分布及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苦草根系在实验装置中垂直分布在0~14 cm区域内.平均每株苦草根系根数为58条,平均根长为5.86 cm.苦草根系生物量在沉积物深度0~3、4~6、7~10、11~14 cm分配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5.99%、32.75%、16.03%、5.23%.沉积物中总磷(TP),NaOH提取磷(NaOH-P)和有机磷(OP)含量在苦草根系分布集中区域内显著降低(P<0.05).HCl提取磷(HCl-P)和无机磷(IP)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0.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light thresholds in plant growth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the shade tolerance of a tree species, an experiment consisting of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for a total of 96 yellow birch (Betula alleghaniensis Britton) seedlings was conducted with 3 light levels (2.9%, 7.7%, 26.1% of full sunlight)×2 CO2 levels (350 and 700±10 ppm) with 4 replications in a phytotron. The study proved that thresholds exist and they vary in different plant organs. In ambient CO2, the thresholds were 13.3%, 18.7%, 15.0%, 15.2%, and 15.6% of full sunlight for stem, leaf, root,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the averaged value, respectively. In 700 ppm CO2,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s were 16.7%, 21.3%, 18.1%, 21.7% and 19.5% for stem, leaf, root,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the averaged value, respectively. The lowest threshold in the stem is an indicator of the minimal light intensity for regular growth for seedlings of this species. Below this threshold, light-stressful growth occurs. The result of a paired t-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hresholds in elevated CO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ambient CO2. This suggests that yellow birch will lose its moderate shade tolerance, evolutionally becoming a shade-intolerant species, and that it may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naturally regenerat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