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45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对滇池海口闸水资源管理多年的工作实践,深入分析了滇池存在的蓄泄矛盾,结合滇池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调控滇池汛限水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2.
应用选择器抑制污泥膨胀的20年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器是在控制丝状菌膨胀实践中孕育而生。丝状菌一般在基质浓度较低的条件下生长,基质浓度较高时菌胶团将要代替丝状菌。根据这一理论,选择器在20年间逐渐地被开发出来。本文列举了一些成功例子的设计参数和具体结构,并指出了选择器的局限性,即它不能解决所有由丝状菌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马娟  王谨  俞小军  周猛  李光银  孙洪伟 《环境科学》2018,39(8):3775-3781
采用SBR反应器考察了投加不同浓度苯酚(5、10、30、50、100、150、200 mg·L~(-1))对强化生物除磷工艺(EBPR)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浓度≤50 mg·L~(-1)时,COD及PO3-4-P的去除率均在85%以上,系统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而投加高浓度苯酚(≥100 mg·L~(-1)),反应器除磷性能大幅降低;当苯酚浓度为200 mg·L~(-1)时,系统仅经过22个周期便丧失除磷性能,COD平均去除率降至61.3%,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同时发现,长期投加苯酚导致EBPR系统污泥除磷性能受到抑制,且对好氧吸磷的抑制作用大于厌氧释磷.此外,低浓度苯酚条件下(≤50 mg·L~(-1)),因污泥对苯酚毒性逐渐适应,系统污泥微膨胀现象逐渐消失,而由高浓度苯酚引发的污泥膨胀却难以恢复.短期冲击实验表明,由投加苯酚导致的出水COD和磷浓度的波动可随着苯酚撤去而逐渐恢复,由此可知,苯酚冲击对系统除磷性能的抑制可逆.  相似文献   
94.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少丝状真菌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成为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多种基因功能研究方法都已应用到丝状真菌领域,为丝状真菌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技术策略.本文总结了目前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转座子标签法、基因敲除技术、RNA干扰、超表达及酵母杂交系统等,并对各方法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参42  相似文献   
95.
污泥膨胀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泥膨胀现象在全球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丝状细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当前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机理;说明了基于这些机理的选择器控制理论;给出了主要的选择器类型.对当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分别从微生物和数学模型2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周利  王伟平 《环境技术》2005,24(6):18-21
丝状菌性污泥膨胀是恶化处理水水质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水质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导致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由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的几种目前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7.
低温下活性污泥膨胀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2,他引:3  
采用水质参数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郑州某污水处理厂冬季间歇性污泥膨胀机制.结果表明该厂活性污泥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值)的变化与季节温度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性,1~4月及12月易发生污泥膨胀,但是不影响出水水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污泥膨胀月份泥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要显著不同于未膨胀月份.该厂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优势丝状菌为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um.因此,低温导致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引起该厂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一般研究认为,膜的高效分离作用可以将微生物全部截留在反应器中,从而避免污泥膨胀对系统运行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分析了膨胀污泥对MBR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99.
郝二成  袁星  阜崴 《环境工程》2017,35(7):18-22
以排水集团运行的几座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工艺设计参数及运行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污泥膨胀的关键因素。采用微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丝状菌种类进行辨别,确定研究的污水厂污泥膨胀的丝状菌主要为微丝(Microthrix parvicella)菌。通过分析微丝菌的特性,结合倒置A~2/O工艺的运行特点,在不进行任何改造的情况下,提出冬季运行将倒置A~2/O工艺调整为A/O工艺的运行措施。并将这一措施用于实际水厂,连续3年未发生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较好,出水水质稳定。通过小试研究和实际水厂分析,证明厌氧选择器在控制污泥膨胀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为活性污泥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王润芳  张红  王琴  王娟  顾剑  齐嵘  杨敏 《环境科学》2016,37(6):2266-2270
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是世界范围内诱发活性污泥膨胀现象的主要丝状菌之一,它在活性污泥中准确的原位定量解析对污泥膨胀现象及控制策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微丝菌自身的特殊生理生化性质(如表面高疏水性及较厚细胞壁)易导致常规荧光原位杂交(FISH)过程中定量结果偏低.本研究针对FISH过程中存在的探针渗透率低、荧光信号偏弱等现象,从活性污泥样品前处理、杂交过程条件等方面对Microthrix parvicella的FISH定量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前处理使用溶菌酶(浓度为36 000 U·m L~(-1)),探针浓度为4.5 ng·μL~(-1),杂交时间延长至4 h的条件下,Microthrix parvicella的FISH定量结果可从1.12%提高至96.70%,并与定量PCR(q-PCR)结果和EikelboomJenkins法(镜检观察)定量结果更为趋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