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4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2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过程质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服役,针对我国建筑结构检测工程的特点,构建了基于DEA对抗交叉模型的建筑结构检测过程质量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8个检测工程实例中,确定了其脆弱性等级,分析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过程质量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优劣排序,为检测过程质量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32.
为了准确衡量社区的安全水平,提出了社区安全脆弱性的概念模型,并分析社区安全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由人员特征、基础设施、社区环境和管理水平构成的结构性因素和由自然风险、人为风险构成的胁迫性因素,构建出社区安全脆弱性评估模型,并选取3个代表性社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安全脆弱性评估模型计算得出的社区安全脆弱性指数,与社区安全的评估水平相吻合,能够准确反映出社区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633.
沂蒙山区农户生计变迁及其住宅形态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山东省沂水县3个村(核桃园、高桥、唐家庄子)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比分析法,剖析沂蒙山区农户生计变迁与其住宅形态功能转型的关系,为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新村建设提供决策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前,研究区农户以农业生计为主,修建“平房+庭院”形态住宅,利用庭院种植蔬菜;2)改革开放后,农户生计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禽畜养殖成为农户重要的生计来源,农户在住宅内搭建猪圈养猪,在庭院内饲养家禽。高桥农户就地发展非农经济,修建两层楼房,将一层的空间用于非农经营;3)21世纪以来,农户生计进一步非农化和分化。核桃园农户以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将庭院硬化晾晒粮食,改造猪圈为储物间储存粮食和农机具;高桥农户为了扩大非农经营空间修(改)建三层楼房,将一二层用于非农经营;唐家庄子农户到县城非农就业,为改善居住环境修建两层楼房,住宅中用于生产的空间消失。可见:农村住宅形态和功能转型是与农户生计方式变迁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新村建设模式应充分考虑农户生计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34.
论文以四川冬小麦种植区1981—2012年88个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价四川冬小麦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结果显示:假设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升高1 ℃、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冬小麦的产量随之发生变化,全生育期降水量下降导致产量敏感的面积最大,占整个研究区域播种总面积的6.5%;而辐射量下降使产量脆弱的面积最大,为2.4%。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研究区域内冬小麦产量对播种到拔节期辐射量下降表现为敏感和脆弱的面积比例最大,分别占9.4%和7.9%。受到4种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产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表现为敏感的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40.0%,在7个冬麦区均有分布,产量变化为-23.0%~9.5%;产量脆弱的面积占14.0%,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大部及盆西、盆南和川西南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635.
近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频发,使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带区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生态脆弱性的内涵、机理、特征以及其脆弱性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地貌基底的脆弱性、过渡带界面的脆弱性、旱涝灾害交替波动的脆弱性、水质污染的介入性脆弱,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干扰性脆弱.  相似文献   
636.
李平星  陈诚 《生态环境》2014,(2):237-243
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导致的生态脆弱性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较少有研究定量揭示2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管制措施。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案例,借助Polsky等人提出的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并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由10个要素和21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生态脆弱性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格局;(2)太湖流域以中低强度的脆弱区为主,不脆弱区、一般脆弱区、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占比分别为19%、26%、33%、15%和7%;(3)现状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分布于相对脆弱的区域内,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较脆弱区和很脆弱区内,独立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内,交通用地则主要分布于一般脆弱区和较脆弱区内;(4)原有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性依然存在,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已经成为是太湖流域脆弱性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将会导致脆弱性的进一步增高。结合脆弱性分区及其诱因,对不同类型脆弱区提出了空间开发或生态保护的建议和措施。极脆弱区以疏散人口和产业、强化生态建设为主;很脆弱区和较脆弱区是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要坚持适度开发、生态开发,避免脆弱性提高;一般脆弱区作为区域开敞空间,以农业生产为主,坚持点状开发;不脆弱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是太湖流域主要的生态服务供应地。  相似文献   
637.
湿地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取决于湿地在水文景观中所处的位置.笔者简单介绍了水文景观的基本理论,从水文景观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典型湿地进行了分类,并依据水文景观特征将东北地区的湿地所发育的景观分为冰蚀地貌、山地沟谷、河口三角洲、滨海低洼地、河漫滩、阶地洼地和古河道洼地、山前洼地、湖泊及其湖泊边缘洼地和半干旱、半湿润平原低湿洼地等类型,并将发育于各类景观中的湿地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划分出低度脆弱性、低-中度脆弱性、中-高度脆弱性、高度脆弱性和极度脆弱性.   相似文献   
638.
广西岩溶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广西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选择了广西区27个岩溶县作为评价对象,以11项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建立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极度脆弱的岩溶县2个,重度脆弱5个,中度脆弱17个,轻度脆弱3个。  相似文献   
639.
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唐山市平原区的具体状况 ,选择地下水埋深等 6个参数作为该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的评分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建立 ,权重体系由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 .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 ,结合GIS技术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 ,并得到地下水脆弱性分布图 .评价结果与该地区实测及预测的硝酸盐浓度分布状况吻合较好 .  相似文献   
640.
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对极端降水的脆弱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多表现为不脆弱转变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及以上的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干旱和洪涝对区域内生态系统脆弱度的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但干旱的影响程度高于洪涝。不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在灾害过后的下一个生长季能基本恢复,没有连年灾害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会持续到下一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