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1篇 |
综合类 | 141篇 |
基础理论 | 20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铬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量含铬的废水、废渣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生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泛,本研究以典型的西部黄土为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以灌水量和示踪铬浓度为控制因子,研究铬在黄土层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黄土对铬的吸附特性.由于壳聚糖的结构中含有大量的-NH2和-OH,因此壳聚糖,它对重金属离子有优良的吸附作用.探讨了吸附时间、壳聚糖浓度、pH、液固比、温度对壳聚糖吸附黄土中Cr(VI)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温度多处于0 ℃以下,农户取暖水平低。论文通过实地观测记录获取数据,建立趋势面模型,核算采暖期累计温差和实际用能消耗,提出以16 ℃的室内温度为小康取暖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实际用能和应用节能技术下用能的热效率。结果表明,陇东长官村和陇中河畔村农户采暖期累计温差分别为23 002 h·℃和36 390 h·℃,实际取暖能耗分别为926 kgce/a和1 199 kgce/a。农户取暖用能数量虽不少,但目前只解决了小康水平下39.6%和46.6%的取暖需求。取暖用能的综合热效率只有17%左右。如果应用节能技术,能耗会大幅降低,提高综合热效率的潜力巨大。因此,通过住房的节能改造和用能设施的改善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降低单位面积的热损耗是今后解决取暖用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自2016年以来,防灾科技学院对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形成的黄土地震滑坡开展了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工作,获取了数百个黄土地震滑坡的详细调查资料,为便于资料的管理和应用,建立了首个海原特大地震黄土地震滑坡数据库系统.主要从资料来源、access 2019软件系统的可行性、数据库的设计及建设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海原特大地震黄土...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田间试验、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位于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特点及采用改良利用措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类型多,肥力低。低产原因主要是:土质过砂,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多灾,侵蚀严重,经济贫困。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实施快速培肥技术;实行以有机肥与氮肥为主的优化施肥方案;蓄水保水,合理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环境条件。根据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在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土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19 年 9 月 14 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发生大型黄土滑坡。通过对该黄土滑坡的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测,查明了孕育滑坡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对滑坡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常家河滑坡的致灾机理。运用高密度电法对滑坡体进行探测,探明滑坡区域的地层结构、滑体厚度、地下水分布及空间展布情况。结合有限元法和严格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坡体的稳定性,得到降雨条件下滑坡坡体的最大剪应变区域分布及斜坡稳定性随着降雨持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渭滑坡整体形态呈圈椅状,分为 3 个典型破坏区域,形成大量垂直陡坎,黄土滑动厚度约为 8~50 m;(2)通渭滑坡属“牵引?推移”式顺层滑坡,运动方式为“坡脚失稳牵引?中部受阻滑移?后部失稳推移”;(3)地下水多为裂隙岩溶水,地层结构不明显,早期地震等地质构造活动对地层形状影响较大;(4)黄土斜坡稳定性受降雨持时影响持续降低,斜坡最大剪应变区域多分布于斜坡中上部, 且从泥岩接触面向坡面发展;(5)降雨是触发通渭滑坡的最直接因素,冲沟发育、河流侵蚀与农业生产活动是重要的孕灾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面积较广,在我国也有约60×104 km2的分布,具有湿陷性是其区别于其它区域性土的最显著特点,并由此引发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采用石灰、水泥或高分子材料等对其进行改性以达到消除湿陷性或提高黄土强度的目的,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选用矿渣和工业废渣作为改性参料,用以研究改性黄土的力学特性变化和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浙江大学空心圆柱扭剪仪对重塑黄土试样进行了3种复杂应力路径下的试验,研究了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偏应力比η对重塑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偏应力比下重塑黄土的强度差异较大,η=0.133时归一化强度最小,而η=0.433时强度最大,偏应力比η从0.133到0.5时归一化强度呈现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规律。主应力轴旋转对重塑黄土的各应变增量均有影响,并且对中间主应变增量的影响最大,其中大主应变和小主应变在ε-q平面内对称开展,且总体表现出Δεz0,Δεθ0的趋势,中间主应变整体呈现Δεr0的发展趋势,当应力主轴旋转目标角度α45°时,中间主应变呈现出不同的开展形式,重塑黄土在应力主轴旋转下向异性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土高陡边坡独特的动力易损性以及黄土地区典型的建筑分布特点,以黄土高陡边坡坡顶建筑物的动力临坡安全距离为研究目标,采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输入振幅逐级增大的地震波,对比分析了坡顶、坡脚处建筑物的动力响应与破坏过程,揭示了强震作用下临坡建筑的失稳特征与动力临坡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坡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动力响应比坡底建筑强烈,随着边坡的破坏,坡顶建筑物有发生向坡面一侧倾覆的风险,滑坡土体最高堆积至坡下建筑物4层高度处;坡顶建筑地基基础呈“不对称式拉剪破坏”,加速度沿楼体高度有放大效应,且随着地震荷载幅值的增大,放大效应更加明显;土与建筑结构相互作用下,坡顶裂缝竖向发展可达50 cm,对照原型,黄土高陡边坡的竖向裂缝深度可达25 m,试验结果与1989年塔吉克斯坦5.5级地震震害相符。坡高为35 m,坡脚角度为70°的黄土高陡边坡,在强震荷载作用下,坡顶多层建筑的临坡安全距离最小值为20 m。 相似文献
20.
以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工程中的上埋式排水管道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2的室内试验,试验前在模型箱底部一定位置预设沉降底板模拟实际填方的工后沉降过程,在试验土体和管道中布设压力盒、位移计和应变片,以采集试验过程中的管土接触压力、管-土相对位移和管道应变等数据。研究表明,负土拱效应对管道的上部压力影响明显,竖向压力系数最大达3.4,与沉降量的关系符合三次多项式曲线,负土拱效应对管道的影响不可忽略。开挖纵向剖面后发现管道下部土层间出现明显的脱空裂缝,是管道下部管-土接触压力减小的原因。该成果为黄土高填方场地中管周土压力的计算、管道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