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46篇
  免费   5357篇
  国内免费   476篇
安全科学   4356篇
废物处理   446篇
环保管理   4351篇
综合类   15171篇
基础理论   2751篇
环境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236篇
评价与监测   1349篇
社会与环境   1776篇
灾害及防治   1328篇
  2025年   253篇
  2024年   665篇
  2023年   861篇
  2022年   1018篇
  2021年   1161篇
  2020年   1214篇
  2019年   991篇
  2018年   864篇
  2017年   1177篇
  2016年   1214篇
  2015年   1197篇
  2014年   1243篇
  2013年   1564篇
  2012年   1797篇
  2011年   1855篇
  2010年   1335篇
  2009年   1389篇
  2008年   1065篇
  2007年   1656篇
  2006年   1667篇
  2005年   1386篇
  2004年   1236篇
  2003年   1121篇
  2002年   1004篇
  2001年   835篇
  2000年   783篇
  1999年   728篇
  1998年   482篇
  1997年   435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8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8篇
  1971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立了测定垃圾渗滤液中微量Zn(Ⅱ)的巯基棉分离富集-偶氮氯膦Ⅲ-溴代十六烷基吡啶(TPB)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在pH为3.1~4.6的Tris-盐酸缓冲介质及TPB存在下,Zn(Ⅱ)与偶氮氯膦Ⅲ-TPB结合生成三元缔合物,使共振光散射(RLS)显著增强并产生新的散射光谱,最大RLS散射峰位于378 nm处,体系的RLS增强程度(△IRLS)与0.008~0.20 mg/L范围内的Zn(Ⅱ)呈线性关系,定量限为0.010 mg/L。研究了共振光散射的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主要分析化学性质。方法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Zn(Ⅱ)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8.10%~102.7%,相对标准偏差为1.5%~1.8%。  相似文献   
42.
思茅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剧增,与1989年相比,1995年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39.5%、26.65%和16.62%,给当地环境带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集中布局,优化产品,加强领导,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3.
浅谈事故查处遵循的原则及善后处理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安全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了事故查处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和善后处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事故善后处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对于事故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为预防和控制工业爆炸事故,并为脉冲爆轰发动机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分析火焰加速导致的燃烧转爆轰过程的影响因素.采用爆轰管探讨障碍物的阻塞比、混合物的组成、初始压力和点火能等4个因素对爆炸性气体火焰速度和爆轰压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障碍物的存在能大大提高火焰速度和爆轰压力;爆轰压力随管内障碍物阻塞比的增大先变大后减小,并在阻塞比为0.498,燃料种类为天然气,化学当量比为1时达到最大;爆轰压力还随混合气体初始压力的增大和点火能的提高而增大.选择适宜的条件可大大提高火焰加速速率,促进燃烧向爆轰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45.
基于FLU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包含自然和人文因素的15种驱动因子数据,对2035年的湖北省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利用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出的2015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总体精度达到0.976,Kappa系数达到0.961,模拟精度较高。设置的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以及综合空间优化4种不同情景,基本满足未来湖北省不同发展导向的需求。从地貌单元角度来看,在不同情景下,湖北省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边陲四大山区,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零星分布。从数量规模上来看,不同情景下各个用地类型数量规模差异较为明显,生产空间优先情景下耕地面积增加1216 km2,生活空间优先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增加5959 km2,生态空间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增长722 km2,综合空间优化情景下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46.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海温控制着全球大气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准确预测海表面温度的演变对治理全球大气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SST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准确建模,本文提出了基于全局跨尺度时空注意力的深度神经网络海表面温度预测模型(dee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global cross-scale spatiotemporal attention, GCSA-DNN)。模型分为3个部分,从长时序数据中提取时序依赖特征的时序建模模块,从SST序列均值中提取空间分布规律特征的多尺度局部空间建模模块和基于全局跨尺度的时空注意力融合模块,实现每个网格点对全局自相关性的建模。本研究选择空间分布规律不同的东海和南海海域数据,对1981年9月1日至2022年4月7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共14829条数据,其中1981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的70%数据用于训练,30%用于验证,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4月7日的数据用于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该模型可以准确捕捉SST数据在时空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在东海和南海SST数据集上其准确度相较于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ConvLSTM)分别提高了14.07%和14.18%,提升了SST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7.
隔河岩水库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型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碳循环及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评估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时空分布模式的影响,选择清江隔河岩水库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在线分析仪与浮箱相结合的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开展了完整水文年连续观测实验,获取了水库坝前、上游、支流、消落带与库湾等典型区域二氧化碳通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隔河岩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平均通量为(55.691 8±66.332 9)mg·(m2·h)-1,呈现年内冬季高其他季节低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上则表现为水库消落带坝前较低、典型库湾区域较高的分布格局.作为水库背景的库尾断面渔峡口区域二氧化碳通量季节变化非常稳定,在大部分时间内反而高于坝前和消落带断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数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分布格局受到水温、pH值和水体碳浓度的显著影响,但其相关程度受到季节和蓄水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隧道工程开挖过程中外部荷载对隧道围岩多重扰动的影响,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荷载(0.6、0.7、0.8 MPa)和冲击方式(等幅与不等幅冲击气压)下的循环冲击试验,以此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含孔洞岩石试件的动力学特性、损伤特征、能量耗散和破坏形态。结果表明: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和界面连续条件得到适用于含竖向孔洞岩石试件计算的改良损伤计算公式;竖向孔洞的存在会影响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在经历数次冲击后尤为显著;花岗岩损伤积累随平均应变率增大呈幂函数增长,且随冲击荷载的增加呈现良好的规律性;积累比能量吸收值随循环冲击的进行逐渐增大,且试件的破坏模式经历了横向拉伸破坏、横向拉伸-轴向劈裂组合形式、轴向劈裂破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9.
本文概述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式和成因,讨论了其对气候异常、全球生态环境和中国1998 夏季特大洪灾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作为海气耦合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环境异常和洪灾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利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重庆市主城区1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24 h自动连续采样的二氧化氮(NO_2)浓度小时数据,探讨九个主城区大气中NO_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和气团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城区大气NO_2浓度全年北碚区达标率较高(76.16%),渝中区达标率低(3.84%),日均浓度呈夏季前下降、夏季后上升的趋势;月均浓度表现为冬季月份浓度高,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夏季月份;周六、周日、周一和周二的浓度均值较高,周三、周四和周五的较低;小时浓度基本呈5:00~11:00和16:00~20:00上升、其余时间段下降的变化趋势;大气NO_2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北地区(北碚)大气NO_2浓度偏低、渝中区及其附近区域浓度偏高。影响大气中的NO_2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有:气温、降水量、气压、日照和相对湿度;四季气流输送中,春冬季气流轨迹相似,主要源自西部、西北部气流,春季气流轨迹的ρ(NO_2)最高,夏季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重庆市大气的治理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