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采用2种生物法/人工湿地工艺(水解酸化/好氧/人工湿地工艺和水解酸化/人工湿地(进水区强化曝气)工艺)处理胜利油田某联合处理站经隔油、混凝处理的采油废水,并运用发光细菌技术研究采油废水在处理过程中的生态毒性削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解酸化段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 h,好氧段HRT为10 h,人工湿地HRT为2 d的工况下,水解酸化/好氧/人工湿地工艺与水解酸化/人工湿地(进水区强化曝气)工艺的出水水质均能满足COD≤80 mg/L、NH_4~+-N≤15 mg/L的处理要求.发光细菌法试验结果表明,经隔油、混凝处理后的采油废水属高毒性废水,再经水解酸化/人工湿地(进水区强化曝气)工艺处理后生态毒性大幅削减,出水生态毒性降至低毒.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粒径土壤对氯丹的吸附性能及其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典型有机氯农药氯丹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不同粒径土壤颗粒对氯丹的吸附特性及其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对氯丹的吸附性能依次为:粘粒( 粗砂(200~2 000 μm)> 细砂(20~200 μm)。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最小为0.84,对不同粒径土壤吸附数据的拟合均优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氯丹的吸附数据更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其线性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99。四种土壤颗粒浸出液对发光菌毒性的发光抑制率依次为细砂(-21%)≈粗砂(-21%)> 粘粒(-13%)> 粉粒(-9%),即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与土壤颗粒的吸附性能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东莞石马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及生态毒性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发光菌毒性测试方法和水样、土壤理化指标分析河水和地下水对发光菌的抑制率时空差异和土壤重金属浓度空间差异及其耦合.结果表明,旱季(2月)的河水重金属污染较严重,超过了地表水Ⅰ类水质量标准,河水R1的抑制率高达38.34%,为中毒,河水重金属浓度和抑制率从上游至下游呈下降趋势,旱季和雨季(6月)的大部分河水对发光菌的抑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雨季的河水抑制率(R11除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R11的抑制率为15.56%,显著高于(P<0.05)同期其他水样.不同时期的地下水GW4、GW5和GW6抑制率产生了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01),GW6的抑制率最高(15.88%),为低毒.Zn、Fe、Mn和Ni与抑制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0.567、0.726和0.475.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导致了土壤重金属(Cu、Ni和Zn)污染;土壤中Cd的污染程度最高,河水中Fe和Mn浓度最高,地下水中Ni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4.
底泥疏浚对湖泊沉积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淡水沉积物质量基准和微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对疏浚前后五里湖沉积物提取液和全底泥沉积物的生态毒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物的总体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是铬、铅和镍的含量仍然分布在阈值效应低值(TEL)和可能效应水平值(PEL)之间的灰色区域,仍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疏浚后1个月,沉积物提取液中发光菌发光试验的EC50值降低约50%,毒性增加近1倍;与疏浚前相比,全底泥沉积物的细菌毒性试验的EC50值降低11%~30%;全底泥月芽藻毒性试验的EC50值也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提出利用能够模拟生物吸收过程的半渗透膜采样技术(SPMD)富集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然后进行生物毒性测试.这一方法在原理上不同于传统主动富集.生物毒性测试技术体系,能够模拟生物富集和产生毒性的过程.用三油酸脂半渗透膜采样技术对洋河和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水样进行富集,并采用海洋发光菌P.phosphoreum T3和青海弧菌V.qinghainesis Q67发光菌对原水样和经过富集的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毒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洋河水中存在导致急性毒性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宣化工业区,以取代苯类化合物(如:硝基芳烃)为主,相比于此类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急性毒性的贡献不大.对高碑店污水厂进行的实验表明,用发光菌方法直接测定污水,很难解释急性毒性变化规律.而采用SPMD技术富集水中有机污染物后进行毒性测试,结果和化学分析数据相当吻合.结合SPMD的优点,推荐用该方法作为环境有机有毒污染物毒性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价的样品前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金属毒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发光度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对传统的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培养基中主要组分的浓度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培养基组成:氯化钠(25.00 g·L-1)、胰蛋白胨(4.010 g·L-1)、酵母浸出液(1.200 g·L-1)、甘油(2.475 g·L-1),在此条件下培养14 h后,发光细菌的发光度达到1.7×109RLU,比优化前增加了1倍,菌浓度达到0.85,较优化前增加了5%.在优化培养基组分浓度的基础上,对其他条件(接种量、p H值、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发光度影响分析,发现在接种量1%(初始种子液OD595为0.003),测定环境22~25℃,样品p H值为6~8的条件下,利用优化培养基进行急性毒性测定基本不会影响发光度.随后,基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对常见金属离子的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Fe2+、Zn...  相似文献   
17.
铸造废砂的环境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毒性特性浸出程序、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5种铸造废砂中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和土壤酶活性实验研究了废砂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由于浇注金属与造型材料的不同,5种铸造废砂中的金属与有机污染物成分和浓度均有较大差异.其中,铸铁与铸钢废砂浸出液中的铁离子,铸铝废砂中的As离子超出了《地表水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允许检出浓度.5种废砂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十分复杂,对发光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发光强度的抑制率在30%~95%之间.此外,土壤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废砂中的金属污染物可能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而有机物则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铸造废砂的随意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应用淡水发光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新型淡水发光菌一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nov-Q67)发光值的测定。对铜锌、铜汞、铜镉、铜镍等4种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铜锌混合物对Q67的联合毒性等于两者的毒性之和。作用方式表现为加和作用:铜汞、铜镉、铜镍3种混合物对Q67的联合毒性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qinghaiensissp.———Q67)作为环境样品毒性检验的指标生物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对重金属污染物毒性检验比以往T3发光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对鱼体进行的感染实验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快速、灵敏、低廉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各类污染物毒性,反映出水体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毒性。概括了发光菌毒性监测技术及其原理,综述了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