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3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安全科学   254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1872篇
综合类   2016篇
基础理论   65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367篇
灾害及防治   1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the use of concentrated rural settlement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mplementing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help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is occurs in China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However, this policy has not been effective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called development‐driven conditions) as frequently farmers are reluctant to accept such an exchange. By contrast, in a time of disaster, such as after the 2008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rural victims have accepted this polic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change. Employing game theory,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outcomes and it conten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centrated rural settlement practice under disaster‐induced condition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its introduction under development‐drive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in China, concentrated rural settlement is feasible in a context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992.
There is much concern about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Thus, to evaluate the socio-economic performance of nations, economists have increasingly addressed matters related to social welfare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context that this work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countries in the BRICS group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regards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countries in transforming productive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posed objective was achieved by using econometric tools as well as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to then creat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fficiency rankings for the BRICS countries, which enabled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countries. The results of such assessments can be of interest for more specific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智慧林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形成背景、新观念,分析了数字林业、智慧林业与泛在林业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及智慧林业发展战略,建议深入研究智慧林业定义、内涵、外延、特征、观点、问题及对策,以便形成一门崭新的科学——智慧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994.
敌百虫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水域环境中敌百虫(trichlorfon)污染对两栖类幼体的急性毒性,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28~29期(Gos-ner)蝌蚪分别暴露于10~30 mg· L-1敌百虫5个不同浓度的水体中,分别在24、48、72和96 h统计蝌蚪的死亡率,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暴露24、48、72和96 h,敌百虫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14250±3.23、49.19±128、25.68±2.04、1555±1.93 mg·L-1,安全浓度(SC)为156±0.19 mg· L-1.蝌蚪中毒后尾部多呈弯曲状,仰翻,外观浮肿.对死亡蝌蚪的解剖表明,其鳃腔内充水,内鳃萎缩,肝脏、肠管和肾脏呈灰白色.另外,将28~29期蝌蚪分别暴露于0.2 ~ 2.0 mg·L-1敌百虫4个不同浓度的水体中进行慢性暴露实验,检测蝌蚪暴露28和42 d时的体重和体长以及75%个体变态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蝌蚪在低剂量敌百虫水体中持续暴露,其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并可导致蝌蚪身体扭曲、尾部强直性弯曲等畸型发生,蝌蚪的死亡率显著增高,作用强度呈现剂量和时间的累积效应.慢性暴露实验证明SC以下的敌百虫水体仍威胁着蝌蚪的生存.  相似文献   
995.
城市重大危险源分布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积极采用的一种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的社会模式,它在谋求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合理性,目的是能够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南京市的重大灾害,提供可行的建设性方案,使经济损失和对社会心理创伤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力地推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借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发表的年限以及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对1994~2003年国内近4000种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人机工程学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全面检索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人机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97.
某水利枢纽坝区构造特征及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水利枢纽区构造基本格局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此时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NE向百兴向斜;渐新世以来,区域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构造应力场转变以NW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坝区占统治地位的NE向构造,在坚硬的岩层中形成大量节理裂隙,软弱岩层中则表现为塑性变形。这种构造特征对岩溶的发育具有控制性作用:(1)构造发育史控制了岩溶发育演化史,(2)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导致岩溶的多层性及继承性,(3)褶皱限制了岩溶呈NE向带状分布,(4)不同岩层内构造特征相异导致岩溶仅在某些岩层内较发育,(5)节理裂隙控制了岩溶发育的部位及形态规模。  相似文献   
998.
城市雨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雨水问题,如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洪灾风险加大等,雨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城区雨水水质与水量的监测和分析,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9.
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以岳西县200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岳西县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岳西县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69494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71222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076280hm2,岳西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通过与全国平均生态足迹比较发现,岳西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资源利用效益低、生态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供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岳西县简单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才是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水华发生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水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仙桃至河口段,而沙洋以上河段还未进行过水华方面的研究工作。鉴于1998年及2003年两次发生的水华事件影响范围都达沙洋以上河段(已达湖北钟祥河段),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河道流量减小,流速降低,水环境容量降低,特别是兴隆枢纽回水区的壅水作用使其水体流速大幅下降(经计算小于0.3 m/s),再加上汉江中下游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兴隆枢纽回水区及襄樊市区段水华发生可能性分别应用加权灰关联度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进行了计算评价,得出结论为:在维持污染现状情况下兴隆枢纽回水区在枯水期(505.7 m\+3/s流量)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到2020年襄樊市区段也将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