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3篇
  免费   671篇
  国内免费   1289篇
安全科学   1053篇
废物处理   250篇
环保管理   630篇
综合类   3590篇
基础理论   56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21篇
评价与监测   528篇
社会与环境   197篇
灾害及防治   26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5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  魏忠庆 《生态环境》2006,15(1):198-201
在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层由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部分组成,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同时,针对本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全面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城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952.
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评价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在土壤对肥料氮的保持作用中的相对贡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对添加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及其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土壤对外源铵的矿物固定是土壤重要的保氮机制之一,但不同土壤对保氮作用的相对贡献大小不一,以河沙泥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最大,固铵量占总保氮量的51.5%,红黄泥最低,固铵量仅占总保氮量的17.1%,其余五种土壤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是黄泥田(43.7%)、湖潮泥(35.5%)、紫泥田(35.4%)、灰泥田(25.0%)、麻沙泥(20.8%)。  相似文献   
953.
双波长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少明  陆亚玲 《环境化学》1996,15(5):463-466
本文应用双波长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研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紫外光谱的基础上,精确选择亚硝酸盐等吸收点波长202.5nm,216.5nm为测定波长。亚硝酸盐含量回归方程经推导得C=-3.841+156.6A,相关系R=1.000。将该法用于合成样品及实际水样分析,所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54.
酸化—吹气—吸收法测定水及废水中的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志明  林大泉 《环境化学》1994,13(2):170-175
本文设计了硫化物测定的酸化-吹气-吸收装置,验证了装置对硫化的回收效果,对硫化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条件进行了最佳选择,建立了亚甲基监光度法测定硫化物的分析方法,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mgS^2-/l,线性范围为0.005-0.700mgS^2-/l,可应用于水和废水样品中微量硫化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955.
厌氧除磷是一种高效、节能、低耗的方法。获取经济、方便、高效的种泥是实现该方法的前提,种泥中产生磷化氢功能菌株的组成及特性是提高处理效能和开发新工艺的基础,目前此研究未见有关报道。本研究依据厌氧除磷理论,利用厌氧培养反应瓶、筛选培养基和微生物筛选、分离、鉴定的方法。以A2/O厌氧池、污泥浓缩池污泥、养殖场新鲜猪粪、鸡粪、牛粪及鸭粪为研究种泥,通过跟踪厌氧培养过程培养液中总磷的去除率和吸收液中磷化氢的生成量筛选出最佳种泥,并对最佳种泥的菌株进行筛选、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6种泥中鸡粪的厌氧除磷能力最强,鸭粪能力最弱,浓缩池中的污泥和猪粪次之,牛粪及厌氧池污泥有一定的作用。本试验条件下鸡粪是厌氧除磷的最佳种泥。经过3个周期的厌氧培养,6种泥培养液总磷的去除率和吸收液中磷化氢的含量随培养时间增长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鸡粪的最佳培养时间为5d。鸡粪培养液经21d培养后分离到1株芽孢杆菌属、1株假单胞菌属及2株肠杆菌科,明确了2株肠杆菌科中1株为埃希氏菌属另1株为柠檬酸杆菌属。  相似文献   
956.
采用快速PFU微型生物群落毒性试验法对铜、铅、砷的联合毒性进行了研究 ,并用相加指数法评价其联合效应 .结果表明 ,Cu(Ⅱ )与Pb (Ⅱ ) ,Cu(Ⅱ )与As(Ⅴ )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 ;Pb(Ⅱ )与As(Ⅴ )的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957.
适宜的生态需水量是保障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地计算生态需水量对河道生态系统评估具有现实意义。以鄂北地区典型浅丘河道——水河为例,基于Qp法(不同频率最枯月平均值法)、频率曲线法、最小月平均流量法、Tennant法及生物习性法5种方法的生态流量计算结果,探讨了各方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由于上下游河道水文条件差异性,上游断面采用生物习性法能较好地拟合河道水文节律变化和水质波动;同理,下游断面采用频率曲线法更加匹配下游河道水文、水质情况。因此,在河道上、下游断面分别采用生物习性法、频率曲线法计算得到适宜生态需水量为0.21 m^3/s、2.02 m^3/s。  相似文献   
958.
建立营养物参照状态是河流水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系统论述了参照状态的各种内涵,重点分析了国外建立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并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参照状态根据允许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可有多种含义:最小干扰状态、历史状态、最少干扰状态和最佳可达成状态。其中,最少干扰状态和最佳可达成状态在现实管理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参照河流百分比法是建立营养物参照状态的首选方法,但中国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参照点变得越来越少。当参照点不存在时,一般河流百分比法是参照河流百分比法的替代方法,然而一般河流百分比法和参照河流百分比法的匹配性关系并不完全保持一致。由于栖息地退化等因素对生物完整性的影响程度可能比营养物浓度更大,生物响应法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困难的。流域模型法虽然有众多优点,但是数据要求较高,并且常用流域模型的机理与中国有较大差距,在中国应用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中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数据要求,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代表的简易模型方法在中国应有最大的适用性。然而,环境因素与营养物质间的关系往往都是非线性的,今后应着重研究建立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此外,还应加强季风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季节性差异与年际差异研究,并在全国层面上根据自然因素划分适当规模的生态区,分区确定各生态区的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  相似文献   
959.
本文比较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株中钙、镁的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干友化法、1mol/LHCl振荡提取法(振荡法)和1mol/LHCl静止浸泡提取法(浸泡法).结果表明,振荡法和浸泡法对钙的测定结果平均分别为干灰化法的101%和92.0%,对镁的测定结果平均分别为103%和97.6%.振荡法和浸泡法与干灰化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α=0.05),它们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因此,在大批量样品的常规分析中,1mol/LHCl提取法可代替干灰化法.  相似文献   
960.
南京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准确地评价地区农业资源,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将地区农业资源分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结构特征、不同样点差异及满足易于收集、便于数量表示和定量处理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了若干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商法等评价方法,对南京地区的主要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部小区的农业资源具有整体优势,南部和中部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北部小区则具有较为丰富的后备资源。最后,根据各地资源要素的不同组合,简要给出了较适宜的开发途径,为该地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