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53篇
综合类   871篇
基础理论   35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针对我国近海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难于辩析的问题,通过对多重分形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近海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以天津市近岸海域20个水环境监测点为例,随机选择两个不同水期的COD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多重分形矩方法计算COD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维数谱函数f(α)。计算结果显示其α(q)-f(α)曲线均为连续不对称的上凸曲线,表明近海污染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不是简单的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而是连续多重分形分布,近海污染物高浓度部分的奇异性较低浓度部分大,平水期的奇异性较丰水期大。应用表明,该分析结果与天津市近岸海域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辩析近海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采用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算法模型计算近海水环境容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2.
附着藻类对湖水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乙烯网作为人工基质,在水池建立附着藻类群落,研究了附着藻类对湖水中磷的去除效应。实验设置3个处理,即无人工基质的对照组(CG)、网目孔径为8.48mm的人工基质组(大孔径组,LMSG)和网目孔径为2.83mm的人工基质组(小孔径组,SMSG),各组的P输入负荷均为5mg/(m·3d)。结果表明:SMSG的附着藻类生物量平均值为6.23μg/cm2,LMSG的为5.93μg/cm2,SMSG的虽然高于LMSG的,但二者无显著差异;有人工基质的两组处理中总磷、总溶解磷、溶解性反应磷、颗粒态磷浓度均显著低于无附着藻类的CG,各形态磷浓度比CG的减少了37%以上,LMSG和SMSG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比CG的低64%以上,但LMSG和SMSG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说明,通过建立人工基质,构建附着藻类群落可以有效降低湖水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883.
不同营养水平下苦草对附着和浮游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苦草对附着藻类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藻类对不同营养盐浓度的响应,结果发现附着藻类在中高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而浮游藻类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虽然两者对营养盐的响应不一致,但其最大量都出现在中高浓度的营养盐状态下。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ρTN=0.4~2.5mg/L),苦草促进附着藻类而抑制浮游藻类,即相比于浮游藻类而言,附着藻类对苦草的敏感性较低。在较高营养盐浓度(ρTN=4.5~6.5mg/L)下,苦草对附着藻类产生了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ρTN=6.5mg/L的处理条件下,苦草对附着藻类的抑制率近80%,但是在此营养盐浓度处理下,苦草对浮游藻类的抑制作用却减弱甚至消失了。  相似文献   
884.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人类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海岸、海洋资源和无管制的经济行为,海岸和海洋的生态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以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最终保证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意义。文章从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回顾分析了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十多年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善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厦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85.
高藻原水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有机物表观分子量分级、树脂分级等手段表征了原水有机物特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中试运行对预臭氧强化混凝藻类去除效果、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变化和去除、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藻类活性测试研究了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浓度的臭氧(如1.0 mg·L-1)进行预氧化,可有效提高藻类去除率,从常规混凝沉后水的55%~85%上升到95%左右,最高去除率达到99.3%(预臭氧1.0 mg·L-1,PACl 3.0 mg·L-1);THMFP(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 potential)总体去除效果从常规处理的117 μg·L-1降至46 μg·L-1;高投量(≥2.0 mg·L-1)预臭氧,促进了藻类灭活,但影响了有机物的去除.藻类活性评价臭氧氧化和常规水处理过程对藻类作用存在显著差别.常规混凝对藻类活性影响不明显,不同剂量混凝剂对藻类活性影响差异不大;而臭氧对水体中的藻类有灭活作用,在0.5~2.0 mg·L-1臭氧条件下,藻类活性降低至12以下,且该指标随着臭氧剂量的加大显著降低.紧随其后的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或者其水解过程的某些成分对臭氧灭活藻类有增效/催化作用.与传统的显微计数法相比,藻类活性试验更明确地表征水处理过程对藻类生存状态的影响,为水处理除藻机制研究和工艺设计提供更清晰的信息.  相似文献   
886.
淡水藻类对辛基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章娥  杨海真  汪蓓蓓  邓南圣 《环境科学》2009,30(12):3652-3657
选取辛基酚(4-OP)作为目标物,研究了水中2种常见淡水藻(小球藻和鱼腥藻)对辛基酚的吸附.结果表明,2种藻对辛基酚的吸附量都很大,且吸附迅速.小球藻在混合后的5 min内即吸附了4-OP初始浓度(2 mg/L)的20%,鱼腥藻在混合后的5 min内即吸附了4-OP初始浓度(2 mg/L)的46%.吸附在1 h即达到平衡.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辛基酚在藻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水溶液pH值的变化对吸附的影响很大,降低pH值有利于2种藻对辛基酚的吸附,pH值对小球藻吸附辛基酚的影响比对鱼腥藻大.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藻与辛基酚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藻的加入可使辛基酚荧光强度降低,随着藻浓度的升高,藻/辛基酚体系荧光强度不变,荧光光谱向红端移动,根据此结果推测藻/有机污染物体系能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中的近紫外光线,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光降解.  相似文献   
887.
文章主要利用检测单个粒子的薄膜法,探讨了中国珠海海洋大气中甲磺酸(MSA)粒子的数量浓度、粒子百分数、大小和酸性(pH值)及其一般变化规律。根据在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采集的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甲磺酸粒子在大气中的数量浓度在8.6×10-11~26.6×10-11nmol/m3之间变化,粒子百分数在11.4%~34.8%之间变化,当量直径在1.0964~1.5171μm之间变化,酸性(pH值)在1.86~2.71之间变化;甲磺酸粒子的数量浓度、粒子百分数、当量直径和pH值的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甲磺酸粒子的数量浓度、占总粒子的百分数随气温的升高和海洋生物生长的旺盛而增大,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而随着气温的降低和空气湿度的增大,甲磺酸粒子的当量直径增大、酸性增强,在春季和空气湿度较大时,其当量直径具有最大值、pH值则具有最小值;1天当中,MSA粒子的浓度在下午时达到最大,早晨最小。  相似文献   
888.
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的海洋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在光照和遮光作用下的释放过程、释放通量以及影响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作用有利于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平均释放通量大约是遮光作用下的1.7~1.9倍;潮间带海洋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通量随着大气温度、沉积物-水系统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大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风速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89.
应用海上围隔实验技术现场模拟了疏浚物倾倒,并对倾倒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海洋贝类的生态效应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倾倒引起的高悬浮物浓度易对贝类生物组织器官造成损害;贝类对疏浚物中溶出的重金属表现出较强的累积能力与一定的选择性,均优先累积Pb,且累积效应显著.海湾扇贝对Zn、Cu、Cd累积较明显,牡蛎对Cd累积较强,Cu、Zn有一定累积;菲律宾蛤仔对Zn、Cu、Cd均有一定累积.扇贝和蛤仔对Hg未呈现累积特征,而牡蛎对Hg有一定累积.倾倒所造成的悬浮物浓度增加直接加剧了贝类对重金属的累积.  相似文献   
890.
海洋环境下飞机结构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介绍了海洋环境下飞机结构腐蚀及腐蚀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服役环境编谱技术、加速腐蚀试验研究、腐蚀防护体系有效性验证、腐蚀损伤评估及疲劳寿命预估技术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预测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