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5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578篇
安全科学   175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256篇
综合类   2283篇
基础理论   41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166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To evaluate the acid deposition reduction negotiated for 2010 within the UNECE LRTAP Gothenburg Protocol, sulphur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time-series (1880–2100) were compared to critical loads of acidity on five French ecosystems: Massif Central basalt (site 1) and granite (2); Paris Bassin tertiary sands (3); Vosges mountains sandstone (4) and Landes eolian sands (5). The SAFE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 of soil solution pH and ratio to the deposition scenario. Among the five sites, critical loads were exceeded in the past at sites 3, 4 and 5. Sites 3 and 4 were still expected to exceed in 2010, the Protocol year. Further reduction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mainly nitrogen, would be needed to achieve recovery on these ecosystems. At sites 3, 4 and 5, the delay between the critical load exceedance and the violation of the critical chemical criterion was estimated to be 10 to 30 years in the top soil and 50 to 90 years in the deeper soil. At site 5, a recovery was expected in the top soil in 2010 with a time lag of 10 years. Unexpectedly, soil pH continued to decrease after 1980 in the deeper soil at sites 2 and 5. This time lag indicated that acidification moved down the soil profile as a consequence of slow base cation depletion by ion exchange. This delayed response of the soil solu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weathering rates and vegetation uptake but also of the relative ratio between base cation deposition and acid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72.
本文根据20^#钢板镀铬材料在我国海洋环境的暴露结果,对20^#钢板镀铬材料在我国海洋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度及腐蚀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3.
成雅高速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军  叶芝祥  闫琰  黄小平 《四川环境》2008,27(1):19-21,26
本文以成雅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采集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样品,通过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铅、镉、铜、锌的含量。研究表明,成雅公路两侧距路肩200m范围内大气颗粒物已受不同程度的铅、镉、铜、锌污染,其中重金属含量Pb〉Zn〉Cu〉Cd,并获得成雅高速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4.
本文介绍了用平衡气球探测法研究遂宁市大英县席家沟地区大气扩散参数及结果,并与国标推荐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5.
为确定生物质能发电环境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了生物质能发电的工艺流程,相比于火电的优缺点,并进行了生物质能热电联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预测评价的烟尘、SO2和NO2排放浓度分别为11,63mg/m^3、200.3mg/m^3和378.7mg/m^3,均远低于火力发电的排放值;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地点SO2和NO2的1小时、日均浓度也均远低于火力发电的浓度值。说明了生物质能发电在环境友好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6.
对经特殊的稳定化预处理所得的海洋巨藻 (Durvillaeapotatorum)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报导了不同Hg2 初始浓度、温度以及生物吸附剂平均粒径下动态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各吸附动力学曲线呈优惠型 ;当生物吸附剂平均粒径为 0 .45mm时 ,Hg2 的半饱和时间tS均不超过 6 0min ;Hg2 初始浓度和生物吸附剂粒径越小 ,吸附温度越大 ,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在测试范围内 ,生物吸附剂的平衡吸附容量与粒径和温度无关 .同时考察了吸附过程中的传质效应并对液膜传质系数kL进行了关联 ,结果表明 :当吸附时间t≤tS时 ,Hg2 的吸附速率为液膜传质控制 ;在测试范围内 ,kL为 0 .0 40 7~ 0 .112cm/s.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海洋巨藻 (Durvillaeapotatorum)生物吸附剂处理含汞废水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图 5表 2参 11  相似文献   
177.
垃圾堆肥场堆肥废气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垃圾堆肥场的建设将改变目前垃圾任意堆放的局面 ,堆肥产品可用于林业使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并变废为宝。尽管如此在垃圾堆肥过程中还将释放出有害气体和垃圾渗透液等影响环境质量。针对堆肥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进行源强确定、扩散计算 ,分析其影响范围并推算卫生防护距离。  相似文献   
178.
利用2015—2019年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2.5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天气尺度环流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圈污染以武汉为中心,多为轻度-中度污染,西部重于东部.造成武汉城市圈区域污染增长的天气形势包括4类,分别为冷高压底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4类污染天气型均有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和地表通风系数,且边界层存在弱下沉运动和逆温,抑制污染垂直扩散.但气象要素影响PM2.5污染的机理各异:冷高压底前部型主要为大气压梯度引导偏北大风带来污染物远程输送,边界层冷平流导致低温、锋面逆温和浅薄高湿层(65%~80%),强输入性污染配合吸湿性累积增长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厚度对PM2.5增幅作用明显;低压倒槽型东南风输入污染弱,但高温、低压引起气流辐合导致本地污染汇积,边界层暖平流带来平流逆温和深厚湿层(1000~750 hPa),逆温层底高偏低、厚度偏厚,促进污染物在近地面吸湿增长;高压后部和均压场型均为浅薄湿层(1000~975...  相似文献   
179.
上海青浦地区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上海青浦地区2003—2014年观测的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该区域12 a以来大气降水的酸化程度、化学组成特征,探讨降水中化学成分的不同来源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降水pH年均值为4.43~6.33,酸雨频率为2.6%~86.8%,降水酸化程度大致经历了明显恶化和波动变化2个阶段。降水电导率年均值为1.77~4.01 m S/m,呈下降趋势。降水中各离子雨量加权平均当量浓度顺序为SO_4~(2-)NH_4~+Ca~(2+)NO_3~-Cl~-Na~+Mg~(2+)F-K~+,SO_4~(2-)、NH+4、Ca~(2+)和NO_3~-是降水中的主要离子,占离子总量的83.0%;降水类型由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转变。降水离子中的二次组分SO_4~(2-)、NO_3~-和NH_4~+绝大部分来源于人为源,Ca~(2+)、Mg~(2+)和K+主要来自于土壤源和人为源的贡献,Cl~-主要来自海洋源,同时人为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0.
针对国内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的现状及不足,通过对资料总结发现国内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技术现状中存在国标精度要求较低和技术细节不足等问题,并重点从分级采样和大气低浓度颗粒物检测方面深入剖析相关技术的不足与需求,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从国标的修订与补充、分级采样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低浓度大气颗粒物采样方法的改进等3个方面提出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