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266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夏季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分别在-21.3‰~-24.2‰、4.6‰~5.6‰,不同生境下存在一定差异。植物体各组织的同位素值存在差异,在判别食物来源时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以植物叶片值来代替整个植株。大型底栖动物的δ13C值为-14.7‰~-23.6‰,表现出食物来源的差异。总体上说,湿地优势植物的活植物体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沉积有机质是大部分底栖消费者的食物基础。底栖动物的氮同位素能较好地反映其食性和营养级,计算出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2.0~3.7,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2.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中BDE-47是对生物和人体毒性最强的PBDEs同系物之一.选择4种海洋微藻(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研究了BDE-47对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BDE-47浓度梯度设置为0、0.1、1、5、10、50μg·L-1).结果显示,BDE-47对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50)分别为0.79、1.52、1.99和2.25μg·L-1,表明BDE-47对海洋微藻属于极高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3.
Four typical coastal sites (rocky shore, sandy shore, mud flat shore, and artificial harbor) at the Yellow Sea were chosen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is was accomplished by using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 analysis of PCR amplified 16S rDNA fragments. Two kinds of tetrameric restriction enzymes, HhaI and MspI,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depic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s digested by the two enzymes separately were different. However, the result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derived from them were similar. The MDA analysis results of T-RFLP profiles coming from HhaI and MspI both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seasonal community shift for bacteria and a relatively low spatial variation among the four locations. With HhaI as the sample, the pair wise T-tests also revealed that variations were minor between each pair of marine environments, with R ranging from 0.198 to 0.349. However,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mud flat site depicted a larger difference than each of the other three sites (R ranging from 0.282 to 0.349).  相似文献   
184.
ABSTRACT: Multivariate analyses and correlations revealed strong relations between watershed and riparian‐corridor land cover, and reach‐scale habitat versus fish and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in 38 warmwater streams in eastern Wisconsin. Watersheds were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use, and ranged in size from 9 to 71 km2 Watershed land cover was summarized from satellite‐derived data for the area outside a 30‐m buffer. Riparian land cover was interpreted from digital orthophotos within 10‐, 10‐to 20‐, and 20‐to 30‐m buffers. Reach‐scale habitat, fish, and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collected in 1998 and biotic indices calculated. Correlations between land cover, habitat, and stream‐quality indicators revealed significant relations at the watershed, riparian‐corridor, and reach scale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fish diversity, intolerant fish and EPT species increased, and Hilsenhoff biotic index (HBI) decreased as percent forest increased. At the riparian‐corridor scale, EPT species decreased and HBI increased as riparian vegetation became more fragmented. For the reach, EPT species decreased with embeddedness. Multivariate analyse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riparian (percent agriculture, grassland, urban and forest, and fragmentation of vegetation), watershed (percent forest) and reach‐scale characteristics (embeddednes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fish (IBI, density, diversity, number, and percent tolerant and insectivorous species) and macroinvertebrate (HBI and EPT)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85.
香港海沙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沙开采已成为仅次于油气开采的世界第二重要海洋开采业。19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投资1.7×108港元为寻找海岸围垦填料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沙勘探活动,在1828km2香港水域发现22个地点海沙资源储量7.4×108m3,其中9个地点4.2×108m3储量因覆盖层较厚或污染严重或海区环境特别敏感等原因被暂时搁置。1990~2002年共开采海沙2.7×108m3,为形成2100hm2新土地的多项围垦工程提供了约一半的填料。基于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资料建立了香港海域第四纪层序和海沙产状地质模型,发现和证实了含气沉积物地震剖面的声波浑浊现象。香港政府对海沙资源进行统一勘探和统一管理,强调海沙开采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评估,利用废弃的海床挖沙坑回填倾废的非污染海泥和受污染海泥。我国内地海沙勘探管理可以从中取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6.
以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PS0201-01)]、双突角毛藻(ChaetocerosDidymus)、柔弱角毛藻(Chaertocerosdebili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5种硅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海洋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的浓度从0.5mg/L至10.0mg/L逐渐递增时,对5种硅藻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各海洋硅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了鼠李糖脂对不同硅藻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性与各海洋硅藻生物膜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相关,海洋硅藻的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低,相对应的96h-EC50值越低,鼠李糖脂对其生长抑制作用越强,反之亦然.进一步探讨了鼠李糖脂抑藻效果与分属不同门类的多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的关系,确证了鼠李糖脂的选择性抑藻作用与不同海洋微藻生物膜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87.
营养盐对湄洲湾海洋细菌生长及降解石油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从湄洲湾海域分离的烃细菌在添加和不添加N、P营养盐的海水培养基的生物量及对原油和纯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营养盐对不同菌株的生长及代谢有不同的影响.添加N、P营养盐,试验菌PF-6(Pseudomonas fluorescens 6)的生物量增大,而PA-32(P.aeruginosa 32) 的生物量却减少.在初始原油浓度均为1g/L的摇瓶试验中,添加N、P营养盐培养6d,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5%及26%,而不添加N、P营养盐时,PF-6菌与PA-32菌的除油率分别为21.4%及36.3%.经气相色谱测定,在以正十六烷和萘两种纯烃组成的培养基,营养盐对两个菌株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仍然不同,但在不添加N、P营养盐时,两个菌株对萘均有较高的降解率.无需添加N、P营养盐能正常生长并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在海洋油污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8.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A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微波消解海洋沉积物中的As,在比较几种不同的酸消解体系后,得到适合海洋沉积物分析的酸消解体系.与传统的湿法消解比较,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微波消解具有快速高效、试剂用量少、空白值低、样品不易挥发等优点,已成为海洋沉积物样品前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9.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耗散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可以借助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研究.系统动力学研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系统动力学复杂性.本文在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复杂性问题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当前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有害藻类的暴发、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海洋生态毒理动力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在总结以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对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0.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海洋工程在上海海域纷纷兴建,造成了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损害。在分析海洋工程可能造成生态损害的同时,以上海长江口隧桥工程为例,选择2007年春季和秋季的2次生态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架桥阶段结束后,综合分析了春季与秋季的调查数据,发现各项指标均有偏向于不利的趋势。基于结构功能指标体系评价法,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后得出上海长江口隧桥工程附近海域的综合健康指数分别为2043和2166。根据CHI≤3的情况下判断,该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属于不健康接近亚健康状态,表明河口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发生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出现退化或丧失。针对遭遇海洋工程破坏的生境,需要进行更多、更长时间的人工干预,并提出有效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