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溶解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三江平原天然沼泽湿地及湿地垦殖后的农田、弃耕还湿地、人工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10cm)的活性碳、氮组分: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有机氮(D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小叶章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表层土壤各活性碳、氮组分显著降低:MBC减少了63.8%~80.5%; MBN减少了56.3%~67.1%; DOC减少了43.1%~44.3%; DON减少了25.2%~56.1%.农田弃耕还湿和人工造林后表层土壤的活性碳、氮组分有明显恢复的趋势,各组分恢复到天然小叶章湿地土壤水平的36.1%~59.9%(MBC);46.7%~65.9%(MBN);67.0%~69.3%(DOC);81.2%~88.3%(DON),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MBC、MBN、DOC、DON变化的重要因素;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DOC、DON、MBC、MB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DOC的影响大于对DON的影响;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碳、氮的来源不同是影响DOC、DON与MBC、MBN相关性差别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2.
以闽江河口塔礁洲感潮淡水河岸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inn.)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一年每月脉冲式施加人造海水和Fe(OH)3溶液,研究了脉冲式盐水入侵和Fe(III)浓度增强对河口感潮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Fe(III)施加显著提高了土壤Fe(III)含量,单独盐水施加提高了土壤电导率及间隙水SO42-、Cl-和NH4+浓度,在Fe(III)和盐水交互作用下间隙水NO3-浓度显著降低.土壤产甲烷菌主要包括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和Methanomassiliicoccales,硫酸盐还原菌主要有脱硫弧菌目(Desulfovibrionales)、脱硫杆菌目(Desulfobacterales)、互营杆菌目(Syntrophobacterales)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无论是脉冲式盐水入侵、Fe(III)浓度增强或是两者交互作用对于土壤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显著.与目水平相比,硫酸盐还原菌在属水平上对于各添加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其中盐水+Fe(III)处理下DesulfatibacillumDesulfovirga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RDA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对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Fe(III)是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的重要环境因子,且DesulfatibacillumDesulfobulbusDesulfovirga等菌属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较为敏感.研究表明,脉冲式盐水入侵及三价铁浓度增加对于我国东南沿海河口感潮淡水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3.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系统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排放的时空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利用静态箱法监测了黄河三角洲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DMS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系统是DMS的释放源,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释放DMS的通量范围依次为0.043~0.59μg·m~(-2)·h~(-1)、0.18~1.90μg·m~(-2)·h~(-1)和0.88~5.80μg·m~(-2)·h~(-1),均值依次为0.33μg·m~(-2)·h~(-1)、0.95μg·m~(-2)·h~(-1)和2.18μg·m~(-2)·h~(-1).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DMS的释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其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潮滩湿地间DMS的排放通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滩,这种时空变化可能与季节、植被、环境因子、土壤基质等的空间变化有关.DMS的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潮滩,0 cm地温对DMS排放通量影响显著;在低潮滩,0~5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对DMS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在中潮滩则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响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硫循环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