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12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91.
内蒙古锡盟太仆寺旗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不同农垦年限下,土壤特性对CH4的吸收有不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降低了土壤吸收CH4的能力,CH4的吸收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垦殖20年以上的农田土壤对CH4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CH4吸收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92.
草地退化的因素和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其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退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几乎所有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在利用不当时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对草地退化的过程和原因比较复杂。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总是伴随着相关的地理、气候、土壤、灾害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有时一二种自然因素(如火或洪水)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势在必行,本文着重对近几年较流行的退化草地的恢复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93.
综述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在种群生态、群落结构与特征、群落演替、高寒草地土壤及微生物、高寒草地分布与分类、高寒草地生态与气候背景等生态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研究的局限性,展望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94.
NH3挥发是导致农业和畜牧业施肥中N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这一认识,人们推测NH3的释放也可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氮素流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方面的观测研究却十分有限。我国北方天然草地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而且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区的草地中存在N相对于C不足的现象。认识NH3挥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防治草地退化、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rmo-Fisher公司生产的Model17iNOx-NH3分析仪和动态箱法对黄土高原西北部边缘和宁夏中东部地区,也即农牧过渡带地区在8~9月份的地-气NH3交换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其通量昼夜变化存在多种类型,平均通量在-2~2g NH3/(m2.h)之间;在空间变化上,NH3的地-气交换在毛乌素沙地西侧表现为对大气NH3的净吸收,经黄土高原边缘和宁夏中东部的过渡,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变化为草地NH3的净释放。这种草地NH3释放通量自北向南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降水对土壤的湿润作用所致。干旱的环境条件使得水分超过了土壤pH和温度等众多影响因素而成为NH3挥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据此可以推测NH3挥发作用在我国北方自然草地N素流失中的作用可能较小,不可能是导致农牧交错地区土壤N素相对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5.
除了作为资源的物质生产功能外,草原还有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必须全面认识草原的多功能性,转变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以保护为主的放牧畜牧业、草畜耦合高效高产畜牧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以及草原特色产业等多种草原经济发展模式。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法制、产权制度、保护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96.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97.
宁南山区不同草地土壤原位矿化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跃利  赵彤  闫浩  黄懿梅 《环境科学》2014,35(6):2365-2373
用顶盖埋管法对宁南山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中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在原位培养中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总体上在培养60 d时(4~6月)基本保持不变,60~120 d(6~8月)明显降低,120 d(8月)后有所回升,各种氮素含量均在培养120 d(8月)时最低.有机氮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均在60~120 d(6~8月)时最低.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有机氮、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在培养0~120 d(4~8月)时降低,培养120 d(8月)后升高.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草地间,各种氮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草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398.
不同取样尺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洪建  高玉凤  严俊霞  李君剑 《环境科学》2014,35(11):4313-4320
基于对4个取样尺度(10、5、2.5、1.25 m)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观测,对不同尺度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土壤全氮、有机碳、碳氮比、全硫、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并对各尺度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必要采样数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1.25 m和2.5 m尺度上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异属于弱变异外,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空间变异均属于中等变异,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全硫和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均有减小的趋势;不同取样尺度,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不同.在10 m尺度,土壤呼吸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在5 m尺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在2.5 m尺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在1.25 m尺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硫相关性不显著.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土壤水分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大,相关系数从0.27~0.49,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由显著正相关向极显著负相关变化;4个取样尺度95%置信水平误差在10%和20%内必要采样数量分别为28、21、18、14个和7、5、4、4个,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必需的采样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99.
论文以藏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15N 同位素标记技术,野外原位定量研究高寒藏嵩草草甸7 个主要植物种对土壤有机氮(甘氨酸)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以证明不同植物对土壤氮素吸收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高寒藏嵩草草甸7 种植物δ15N天然丰度值为0.840‰~5.015‰,变异范围为4.175‰,地上组织氮浓度为14.38~23.31g·kg-1;② 从7 种植物吸收土壤甘氨酸、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看,草地早熟禾偏好吸收土壤有机态氮,其体内氮的36%来源于土壤甘氨酸。冷地早熟禾和雅毛茛吸收土壤无机氮的能力最强,其体内氮的41%~43%来源于铵态氮。溚草偏好吸收土壤硝态氮,其体内氮的35%来自于硝态氮。③ 优势植物藏嵩草、华扁穗草和黑褐苔草对15N-Gly、15N-NO3-15N-NH4+的吸收均较低,仅为0.085~0.475 μmol 15N·g-1 DW,表明这3 种莎草科植物不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甘氨酸和无机氮源。④ 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种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存在差异和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莎草科植物对土壤氮的利用较低,而早熟禾、溚草禾本科牧草及双子叶植物雅毛茛以土壤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作为氮源。  相似文献   
400.
土壤真菌群落对五台山亚高山草甸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生态问题.尽管土壤微生物作为草地退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对草地退化引起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和植物群落的关系知之甚少.本文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五台山亚高山草甸4个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是亚高山草甸土壤真菌的优势门. LEfSe分析显示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富集了不同的生物标志物,MD和HD富集了更多的病原真菌.与ND相比,HD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香农指数显著降低(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在退化梯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含水量、总氮、植物丰富度和铵态氮是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物与真菌群落之间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具有强耦合性.本研究结果为研究亚高山草甸不同退化阶段下土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