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42篇
安全科学   405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655篇
综合类   1155篇
基础理论   234篇
环境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363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31.
武祝民  于宏兵 《环境工程》2016,34(8):170-173
为了给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一些基础性引导,先对比分析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和常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异同,然后以采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R公司为例,从8个方面进行产排污和清洁生产潜力分析,并结合危险废物处理全过程开展物料平衡分析,提出可行的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共19项。研究结果表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存在可观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潜力,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可有效从源头防治二次污染,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832.
关于我国四大足迹理论研究变化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艳芝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9):1463-1473
纵观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加。足迹理论可将这种影响定量化,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基础,主要包括生态足迹、水足迹、碳足迹以及能源足迹等。论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四大足迹理论2000—2015年间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在我国,生态足迹理论在2000年首先出现,研究论文年均162篇,并促进水足迹和碳足迹的产生,现三者都已发展较成熟;能源足迹逐渐成为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的新突破口。2)各类足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概念、方法、评估以及应用等;其中,生态足迹、碳足迹的应用指数整体高于理论指数,表明两者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低于其方法技术应用水平;而水足迹、能源足迹相反。3)四类足迹具有相通性,未来应重点发展综合足迹理论,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3.
采用基于运输周转量的自下而上方法建立了中国水路运输业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测算模型.根据GDP增长预测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内河、沿海和远洋货运周转量,结合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温室气体研究采用的废气排放因子,测算得到2001~2030年中国水路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水路运输业燃油消耗量及NOx、CO、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CO2、SO2和PM排放量分别为790.9,63.6,5.9,1.9,2483.2,37.2,4.6万t,到2030年,将分别为5951.8,405.1,16.5,18.3,18743.2,15.5,6.1万t;2001~2030年,中国水路运输业燃油消耗及CO2和NOx排放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7.2%和6.6%;受国际公约的限制,与硫含量密切相关的SO2和PM排放量自2020年之后显著下降;2001年,中国水路运输业CO2排放量占世界航运排放量的比重在3.2%左右,此后呈逐渐上升趋势,到2020和2030年,将分别增长至11.5%和15.3%.  相似文献   
834.
以河南某酒精生产企业为例,研究玉米发酵酒精废水厌氧处理产沼气发电系统工艺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经"两级厌氧+好氧+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COD浓度从40 607 mg/L可降到100mg/L以下,出水能够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酒精废水二级标准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回用水水质的要求;厌氧产生沼气净化后,采用内燃式发电机组燃烧发电,日均发电量为45.1万kwh,经济收益明显;理论上沼气发电系统每年可节标煤53 578.8 t,减少40 719.9 t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35.
工业是城市能源活动CO2排放的最重要部门,核算工业部门CO2排放以及合理的减排情景分析是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内容。该研究以区域终端消费电热力产品CO2排放系数为基础,建立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核算方法,比较了终端法和直接法核算2007年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行业分布和排放强度的差异,分析了影响工业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和各情景下工业CO2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厦门市工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7 940 kt CO2,排放强度为1.182 t CO2/万元GDP,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影响排放强度的主要因子为行业能源消费强度、电力能源结构、工业能源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采用终端法核算的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行业结构与直接法核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建立的CO2减排潜力估算方法,预测在规划情景和理想情景下,2015年厦门市工业CO2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30.4%和41%,在工业增加值为1 500亿元情景下,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2 358和10 475.9 kt CO2,比2007年增长55.4%和31.7%。  相似文献   
836.
何利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160-163
在环境经济系统中,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驱动要素,是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本研究以河南区域的资源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1978年-2010年样本区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耗总量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等计量经济统计模型,研究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耗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耗总量在时序维度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性关系,揭示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存在的关系,探寻能源与经济的作用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河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Granger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的长期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37.
将建筑施工中临边坠落的特性模型化,对于预防建筑施工中伤亡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人或物临边高处坠落事故特点的基础上,给出施工工作面内外2种危险源影响空间范围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函数,构建相应的危险源影响空间中危害能量分布的数学模型,提出它对人体不同部位伤害程度的评估分析思路,并在大面积碰撞和小面积碰撞2种情况下,建立该危害能量对人体头枕部伤害程度的评估分析方法。通过上海某个6层框架结构教学楼案例,对上述数学模型和评估分析方法进行验证。这为在进行施工计划安排时,考虑危险源影响空间的影响,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创造条件,也为安全事故事前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38.
We developed a new system for collecting electrons generated by bacterial activity to supply DC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energy. This system used eight titanium sub-electrodes (surface area of each sub-electrode: 189 cm2) connected to one central main titanium electrode (surface area of electrode: 1571 cm2).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sub-electrode and the main electrode was 30 cm. In an initial experiment, we collected electrons during composting cattle excreta, which was mixed with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crobial compost activator/starter. We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posting temperature and electrical current and voltage. Electrons were effectively collected and used successfully to obtain DC electrical energy. Generation of a stable voltage of approximately 0.5 V was clearly observed. This voltage was not related to compost temperature; however, the generated electrical current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with compost temperature. The method was then used in a second experiment to collect electrons generated by bacterial activity in an agricultural field (area: 48 m2). Electrons in the field were effectively collected, and we measured a stable voltage of approximately 1.1 V and a stable current of approximately 0.7 mA. The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simple, easily maintained, inexpensive, and applicable to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fields.  相似文献   
839.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阐明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性、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40.
Utility-scale solar energy (USSE) development is an emerging cause of land use change across the American Southwest. Many proposed projects in the region have encountered resistance from environmental groups because of concern about endangered, threatened, and special status species. Projects have also faced resistance from impacted local communities and Native American tribes. This research documents land use conflicts that surfaced during the initial wave of USSE development from 2009 to 2015. The goal 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roots of land use conflict over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to help explain why there is consistent support for renewables in general, but widespread opposition to projects during the proposal and development stages. The primary data presented include public comments to formal rule-making process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onducted from 2009 to 2013, and various media sources. The paper concludes describing emerging planning frameworks that identify sites for USSE with fewer land use confli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