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6篇 |
免费 | 91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0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250篇 |
综合类 | 1175篇 |
基础理论 | 539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03篇 |
评价与监测 | 140篇 |
社会与环境 | 101篇 |
灾害及防治 | 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目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健康的生态系统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基础.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演替过程是优化环境管理的步骤.优化的环境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和社会经济保障.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应用途径;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和与环境管理的关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目标:健康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环境→健康的食品→健康的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62.
为了解重庆汞矿区耕地土壤-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在研究区采集水稻 45件、玉米 32件、红薯 18件及其种植土壤样品 90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Ni、Pb、Zn等 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食用农作物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田、玉米地和红薯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重庆市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Cd、Hg、As超出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稻田土壤超标率分别为 88.9%、62.2%、11.1%,玉米地土壤超标率分别为 81.3%、43.8%、18.8%,红薯地土壤超标率分别为 100%、44.4%、16.7%.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比,部分水稻和玉米中Cd超标,超标率分别为 20%、15.6%;部分红薯中Cd、Cr和Pb超标,超标率分别为 22.2%、5.56%和 27.8%.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显示土壤Hg污染严重,以中污染和极重污染为主,As、Cd总体处于轻污染水平,Cr、Cu、Ni、Pb、Zn总体呈无-轻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Hg、Cd、As为研究区土壤主要生态危害元素,Hg以极强风险为主,Cd以中等风险和强等风险为主,As以轻微风险为主.单一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表明研究区居民食用水稻存在较高的As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健康风险指数显示成人食用玉米没有明显的健康影响,但食用水稻、红薯存在明显的复合健康风险;同时儿童更易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食用水稻、玉米和红薯的THQ均大于 1 相似文献
463.
构建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头等大事。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特点 ,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特点和煤矿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讨论了建立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464.
饮用水中含有痕量有机有毒污染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水质标准管理范围.应用安捷伦公司解卷积报告软件(DRS)提供的保留时间锁定(RTL)、谱图解卷积(Deconvolution)技术和有毒化合物数据库(HCD),建立了1种可以应用于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的筛查和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应用此方法对北京市自来水厂进出水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定性筛查到113种有毒有机污染物,并对其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挥发性有机物和酚类物质等62种污染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定量分析数据的污染物中,列入标准的有机有毒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际主要水质标准限值;对未列入水质标准或没有浓度限值的有机有毒污染物,初步进行了健康风险分析和水厂工艺的去除效果评价,发现它们的健康风险基本处于可接受的水平.此外,还定性筛查到当前国际水质标准中没有列入的51种有毒有机物,包括敌敌畏、五氯硝基苯、仲丁威、残杀威、邻苯基苯酚、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苯胺和腐霉利等,并分析了这些污染物的风险特征,是否存在健康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5.
评价自然灾害健康效应及其需要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评价自然灾害健康效应及其需要的指标体系。提出通过调查死亡、伤亡、患病等,分析其与灾区人口、特定年龄人群、职业、习惯、地理位置、时间分布等关系,来科学评价灾害的严重性,提出救灾技术措施和确定主要卫生服务内容,保护易感人群,为灾后进行建筑物结构或位置的易感性分析以及制定防灾减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6.
为全面了解珠江三角洲淡水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估其生态风险与食用安全,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集罗非鱼、草鱼、乌鳢及鳜鱼主要养殖鱼类样品共计57份,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仪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以及食入健康风险指标(Ri总)分别评估其污染程度、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样品中Cr、Ni、Cu、Zn、As、Cd、Hg、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20~3.240,0.020~0.800,0.110~1.100,0.190~19.970,0.030~1.480,nd~0.606,0.003~0.118,0.040~0.803 mg·kg-1(湿重),Cr、As、Cd、Pb在水产品中超标率大小依次为As(7.0%),Pb(7.0%),Cd(5.3%),Cr(1.8%)。Pi结果表明,目前珠江三角洲养殖水域水产品中Cu与Zn残留处于正常范围内,Cr和Hg有少量样品为轻度污染,Pb、Cd与As存在重度污染样品,所占比例为2.86%、6.02%和5.74%。MPI结果显示不同水产品污染程度为乌鳢>鳜鱼>罗非鱼>草鱼,总体上各种水产品MPI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目前成人每周摄入水产品是安全的,但乌鳢Cr,罗非鱼As含量较高分别达到PTWI的37.76%和19.51%,表明水产品中Cr、As残留可能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健康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10-6a-1)。综合分析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主要水产品可知,其尚未出现明显的污染安全问题,但As与Cr等元素的潜在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467.
石油烃污染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工业污染场地类型之一.国内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及分层次评估方法已经展现雏形,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基于人体健康的土壤石油烃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也为污染场地的防治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分析了石油烃类污染... 相似文献
468.
抗生素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畜牧业、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领域中,在治疗感染性疾病和促进生长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使得环境外暴露和人体内暴露水平升高,进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对抗生素的使用现状进行概述,并系统综述了尿液、血清、母乳、唾液等介质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内暴露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进展. 目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抗生素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固相萃取法是人体生物样本抗生素分析中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 人体抗生素内暴露靶向分析中,已有报道涵盖抗生素类别最多的分析方法包括41种抗生素及2种代谢物,而疑似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方法鲜有报道,此后需进一步优化抗生素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开发涵盖更多抗生素及其代谢物类型的前处理技术及靶向、疑似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方法. 已有流行病学研究多是基于问卷调查、处方药记录和抗生素的产量和使用量调查等开展,而基于抗生素的实际负荷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仍然有限,因此亟待开展涵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抗生素内暴露特征和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469.
470.
本文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新安江—钱塘江流域水体通过饮水途径导致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环境质量监测的11项污染物浓度均符合或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Cr(Ⅵ);非致癌物中氨氮的健康风险最大;个人化学致癌物年总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年总风险;2014年新安江—钱塘江流域的三都大桥断面、西区、闸口、七堡断面的水环境健康个人总年风险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标准,分别超标0.03、0.69、0.20、0.23倍,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断面的Cr(Ⅵ)的风险略高。因此,加强对化学致癌物Cr(Ⅵ)的管控,是降低水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