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4篇 |
免费 | 915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0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250篇 |
综合类 | 1175篇 |
基础理论 | 539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03篇 |
评价与监测 | 140篇 |
社会与环境 | 101篇 |
灾害及防治 | 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锑(Sb)的富集能力,本文采用福建部分区域13个籼稻品种的稻米和对应的表层土壤样品(138对),研究了不同品种水稻对土壤Sb的富集能力和累积特征,并评估了稻米Sb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Sb全量介于0.12—1.02 mg·kg-1,其中39.5%的土壤Sb全量高于福建土壤Sb的背景值;水稻不同部位Sb含量依次为:根 >> 叶 > 茎 > 糙米;不同水稻品种糙米中Sb含量介于2.2 μg·kg-1(宜优673)和14.6 μg·kg-1(Ⅱ优673)之间;水稻对土壤有效Sb的平均富集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品种差异,常规稻(东联5号)和两系杂交稻(培杂泰丰、扬两优6号)的富集系数均处于中-低水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未遭受Sb污染的农田上生产的籼稻稻米中的Sb不至于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81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场地土壤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的风险日趋显现。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国内建设用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异同点,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热点与不足,重点介绍了蒸气入侵模型的发展、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本文提出根据场地利用场景并结合考虑生物可给性的模型校正开展精细化的土壤环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同时也要加强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地质高背景区的风险管控。本文为未来场地土壤环境的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了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813.
小黄泥河为珠江源区南盘江流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云贵高原重要的江河水功能区,查明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可以为珠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系统采集小黄泥河干流及支流河水样品,对河水样品中重金属Fe、Mn、Cu、Pb、Zn、Cd和类金属As进行测定,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中的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小黄泥河流域河水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顺序为:Fe(810.66 μg·L−1)>Mn(126.90 μg·L−1)>Zn(24.71 μg·L−1)>As(2.45 μg·L−1)>Cu(2.33 μg·L−1)>Pb(0.43 μg·L−1)>Cd(0.03 μg·L−1),其中Fe和Mn两种重金属存在超标现象,其他重金属均未出现超标现象. 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表明,地表水中7种重金属元素主要受到采煤活动、道路交通和地质背景3个因素的控制,其贡献率分别为48.00%、19.66%和15.97%. Fe和M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其他重金属总体上不存在污染风险.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干流水质总体优于支流,下游支流为高度污染,上游支流为轻度污染,均主要受到Fe和Mn的影响. 地表水中重金属产生的健康风险总体可控,其大小依次为As>Cd>Fe>Cu>Pb>Zn>Mn,除下游支流部分点位As的健康风险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外,致癌物Cd及非致癌物Cu、Pb、Fe、Mn和Zn的健康风险均远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 相似文献
814.
从乌鲁木齐市交通区、公园、文教区和居民区采集83个地表灰尘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Hg、Mn、Ni、Pb和Zn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和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中微量元素污染及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灰尘中Hg、Zn、Pb、Cd、Cu、Cr和Ni等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8.24、3.26、2.09、2.0、1.38、1.35、1.28倍,As和Mn含量平均值未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各功能区地表灰尘中微量元素的Igeo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Hg > Zn > Pb > Cd > Cr > Cu > As > Ni > Mn,其中Hg达到中度,Zn、Pb和Cd轻度污染水平.交通区地表灰尘中As、Mn和Ni,公园地表灰尘中Cd,以及文教区地表灰尘中Cr、Cu、Hg、Pb、Zn的污染水平略高于其它功能区;各功能区地表灰尘中微量元素通过3种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和致癌风险指数(TCR)从大到小依次为:文教区、居民区、交通区、公园,HI和TCR均小于安全阈值范围,均属于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区地表灰尘中As和Cr是主要的非致癌因子,Cr是主要的致癌因子,因此应加强地表灰尘中Cr元素的防范. 相似文献
815.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luoride in Drinking Water in the West Plain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 Z Mei H Yongsheng Z Xueyu L Xuelin Z Jun 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3,25(4):421-431
The west plain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typical endemic fluorosis areas caused by drinking water for many years. Investigations of hydrogeological and ec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endemic fluorosis were conducted in 1998.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 water, especially, the water in the unconfined aquifer is the main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local residents. The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groundwater in the unconfined aquife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fined aquifer in the west plain of Jilin province. The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unconfined aquifer can be used to classify the plain into fluoride deficient area, optimum area and excess area, which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High fluoride (>1.0 mg L(-1)) in drinking water resulted in dental and skeletal fluorosis in local residents (children and pregnant women). There exis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drinking water and the morbidities of endemic fluorosis disease (r1 = 0.781, r2 = 0.872).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drinking water are assessed.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excess of 1.0 mg L(-1) exposes residents to high health risks based on risk identification. The study area is classified into five health risk classes as shown in Figure 4. The risk indexes of this area more than 1.0 are accounted for 68% of the total west plain region. 相似文献
816.
西安市区表层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西安市二环内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测定的基础上,评价了城市土壤中Co、Cr、Cu、Mn、Zn、Ni、Pb、V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西安二环内8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为中度,不同采样点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不同,78个表层土壤采样点中,25个采样点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49个采样点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3个采样点为较高潜在生态风险,1个采样点为高潜在生态风险。Co、Cr、Cu、Mn、Ni、Pb、Zn、V对于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性风险值均小于1,表明未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Co、Cr、Ni的致癌性风险值也在安全范围之内,未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817.
818.
蓝田县农村居民饮用地下水中硝态氮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蓝田县西北地区农村居民饮用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饮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9月)蓝田县居民饮用地下水中硝态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00和15.81 mg.L-1,部分样品超过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限量值(20 mg.L-1)。随井深的增加,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小,0~20 m井深硝态氮污染最为严重,>60 m深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较低。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南部塬区的焦岱镇、史家寨乡以及河谷阶地的普化镇、玉山镇等区域儿童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也有小部分区域成人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属于不可接受范围;北部山区成人和儿童健康风险值均小于1,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19.
为了解东山湾海水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水平,2016年11月采集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l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鲍(Haliotis sp.)、巴非蛤(Paphia sp.)、牡蛎(Saccostrea sp.)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等6种常见贝类,对其污染指数、膳食暴露量和健康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山湾贝类体内Cu、Zn、Pb、Cd、Cr、As和Hg含量(均值)分别为9.69、0.19、43.5、0.65、0.21、0.010和1.69μg·g~(-1),与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限值相比,Cu、Pb、Zn、Cd、Cr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16.7%、83.3%、33.3%、33.3%、16.7%和100%;但除华贵栉孔扇贝Cd含量超标外,Pb、Cr、Hg和As含量均能满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尽管东山湾贝类总致癌风险R_c=1.65×10~(-4),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但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略低于我国东部-南部沿海贝类的平均水平,且2010—2017年期间东山湾牡蛎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养殖生物质量指数<5%),加上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较低,总非致癌风险R_n=0.94(<1),总体而言贝类质量状况尚可。 相似文献
820.
2011年春季在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布设9个站位,采集双壳类动物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并测定其软组织中的石油烃(TPH)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研究两种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物质量并对巴非蛤体内残留PCB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站位TPH和∑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56.76—199.49 μg·g-1和14.19—52.71 ng·g-1(干质量(dw)),就PCBs的组成而言,高氯代PCBs(PCB153、PCB180、PCB194)为优势同族体,所占比重较大.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除北海西场海域外,各站位的巴非蛤均受到TPH的重度污染,港口区尤为严重;而所有站位的巴非蛤均未受到PCBs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所有站位的巴非蛤体内PCBs的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RQ-6—3.53×10-6)高于可接受的致癌风险低值(1×10-6),而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