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05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679篇
基础理论   186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芬  王训  罗辑  袁巍  喻子恒  商立海 《环境科学》2017,38(7):3045-3053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日益接近上限,而关于偏远地区森林系统的重金属污染的时间变化趋势却鲜有报道.本文测定了贡嘎山1999年与2014年采集的峨嵋冷杉枝、叶中的Pb、Hg、Cr、As、Cd、Mn、Cu、Zn与Ba.结果表明:11999年枝、叶样品中Pb、Hg、As、Cd、Mn与Cu显著高于2014年的量,而2014年枝、叶样品中Cr、Zn和Ba高于1999年的量;2枝中Pb、Hg、Cr、As、Cd、Mn、Cu、Zn和Ba与生长龄无统一的变化趋势,而在叶中的含量随着生长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3Hg易在叶中富集,而其它元素更易在枝中富集;通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判断常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枝、叶中的Pb、Cr、As、Cd、Cu、Zn和Ba有42.3%~92.2%的含量来自于土壤,而枝、叶中的Hg有70.6%的含量来自于大气.这说明Hg存在与其他重金属在森林系统不同的累积机制.  相似文献   
32.
微生物对汞矿区农田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典型汞矿区农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实验以受汞污染的旱田土壤和稻田土壤为对象,分别进行灭菌,促进硫酸盐还原菌(SRB)活性处理,抑制SRB活性处理以及促进铁还原菌(FeRB)活性处理,分析非微生物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对土壤甲基汞(MeHg)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SRB活性处理的土壤MeHg生成量最高,其中旱田土MeHg增量为0.15~0.38μg·kg~(-1),稻田土壤MeHg增量为1~2μg·kg~(-1);抑制SRB活性处理和促进FeRB活性处理的MeHg增量较小,最高值仅为0.025μg·kg~(-1).相比于旱田土壤,稻田土壤具有更高的汞甲基化能力,其MeHg生成量是旱田土壤的4~9倍.土壤SRB数量与MeHg生成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2=0.57,P0.01).因此,该研究区土壤汞甲基化作用主要是微生物汞甲基化作用,且主要的汞甲基化细菌是SRB.此外,稻田是农田中MeHg生成的活跃地区,在评估和控制MeHg对人体健康危害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3.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前后汞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300 MW燃煤机组,基于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30 B汞监测方法,通过多点监测对比了实施低氮燃烧器改造、SCR脱硝改造、新增低温省煤器、静电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湿法脱硫塔脱硫提效并增加管式除雾、新增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路线开展的超低排放改造前后汞排放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超低排放改造前,神华煤w(Hg)为49 μg/kg,烟囱入口ρ(Hg)测量值为1.87 μg/m3;煤燃烧及经过污染物控制单元后,有35.0%的汞存在于灰中,有29.5%的汞存在于石膏中,有35.4%的汞从烟囱排出.超低排放改造后,神华煤中w(Hg)为30 μg/kg,烟囱入口ρ(Hg)测量值为0.46 μg/m3;脱硫进水及湿式除尘器进水对汞平衡几乎没有影响,煤燃烧及经过污染物控制单元后,有36.1%的汞存在于灰中,有55.2%的汞存在于石膏中,有8.7%的汞从烟囱排出.超低排放改造后,污染物控制设备的烟气综合脱汞效率提高了1.5倍左右,表明超低排放脱硝增强了对汞的催化氧化,而脱硫增强了对二价汞的吸收结果.湿式电除尘器对脱汞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2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中汞排放浓度、燃煤和其他固体副产物中的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了燃煤大气汞的排放因子,并建立了燃煤汞的质量平衡。结果表明:燃煤锅炉中,大部分汞主要存在于烟气和脱硫副产物中,燃烧后进入炉渣、飞灰中的汞含量较少,低于5%。燃煤汞排放去向与脱硫除尘控制技术有关,不同控制技术协同除汞的效果差异较大,而单质汞是燃煤锅炉汞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5.
粉煤灰综合利用过程中汞的二次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孟阳  王书肖 《环境科学》2012,33(9):2993-2999
我国粉煤灰年产生量4亿t左右,近年来利用率稳定在65%~68%,主要利用方式包括建材生产、道路施工、建筑工程和农业利用.建材生产包括高温工序,可能存在粉煤灰中汞的二次释放.本研究设计实验模拟了水泥生产、蒸养砖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利用程序升温脱附的方法研究粉煤灰利用过程中的汞迁移转化规律,并对全国范围内粉煤灰利用过程汞的二次释放量做出估算.研究发现,粉煤灰中的汞以HgCl2(Hg2Cl2)、HgS和HgO的形式存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粉煤灰中98%以上的汞会释放;蒸养砖生产过程中,粉煤灰中汞的平均释放率为28%,释放率主要受到粉煤灰中的HgCl2(Hg2Cl2)比例的影响.我国粉煤灰利用过程中的汞二次排放量由2002年的4.07 t.a-1增至2008年的9.18 t.a-1,其中水泥行业的贡献率占到96.6%.  相似文献   
36.
锌冶炼不同群落生境蟋蟀汞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冬梅  李昕馨  罗庆 《环境科学》2012,33(10):3680-3684
研究了葫芦岛锌厂周围不同群落生境蟋蟀汞含量,比较了蟋蟀与其它昆虫汞含量的差异,探讨了汞在不同群落蟋蟀体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蟋蟀汞含量很高,平均值为0.081 mg.kg-1,远高于对照点群落汞含量(0.012 mg.kg-1);蟋蟀体内汞的分布特征为头>翅膀>胸≈腹>足.不同群落生境中蟋蟀汞含量差异明显,蟋蟀汞含量与距离污染源的远近、植物茎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汞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蟋蟀汞含量低于生命周期较长的蝉汞含量,与生命周期较短的其它昆虫相近.  相似文献   
37.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硫化汞的生物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艳  王卉  司友斌 《环境科学》2013,34(11):4466-4472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铁还原菌奥奈达希瓦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固态硫化汞的生物溶解、生物甲基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在含硫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低浓度硫素能够促进其生长,高浓度时细菌生长则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主要表现在菌株生长曲线迟缓期的延长;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能够利用固态硫化汞,促进其溶解并迅速进行汞甲基化;在S.oneidensis MR-1的耐硫化物范围内,菌株对硫化汞的生物溶解作用随着硫化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生物甲基化作用只在低浓度硫化钠时受到促进,硫化钠浓度过高时则会受到抑制;此外,弱酸性环境比酸性及中碱性的环境更有利于S.oneidensis MR-1对硫化汞的生物溶解及甲基化.  相似文献   
38.
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的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欣  张进忠  邱昕凯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3,34(11):4304-4310
研究了零价铁(zero-valent iron,ZVI)去除废水中Hg2+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ZVI与Hg2+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ZVI对废水中Hg2+的最佳去除条件:Hg2+的初始浓度为0.10 mg·L-1、pH为5、ZVI用量为0.050 g、温度为25℃,获得Hg2+的去除率为94.5%.ZVI对废水中Hg2+有一个快速的去除过程,可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速率常数为0.010 min-1.ZVI去除废水中Hg2+的机制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吸附和共沉淀作用,ZVI表面钝化是降低Hg2+去除率的主要原因,其钝化成分主要是FeOOH和Fe2O3-Fe3O4.胡敏酸可与ZVI还原产生的Fe2+、Fe3+结合形成Fe-HA复合物,增加可溶性铁的比例,缓解ZVI的钝化,对细铁氧化物和铁氢氧化物胶体具有稳定作用,增强对废水中Hg2+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39.
大型炼锌厂周边土壤及蔬菜的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芳  王书肖  吴清茹  林海 《环境科学》2013,34(2):712-717
采集某大型炼锌厂周边的耕种土壤及蔬菜样品,分析其汞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及相关标准对土壤和蔬菜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炼锌厂周边的耕种土壤和蔬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土壤样品汞的超标率为78%,其中污染最严重区域土壤中的汞浓度是背景点土壤汞浓度的29倍,已达到重度污染程度.所有蔬菜样品的汞含量超过无公害蔬菜重金属限量指标,最大超标64.5倍,平均超标25.4倍.85%的蔬菜样品叶片中汞含量明显高于根部汞含量,说明叶片中的汞主要来自于大气;蔬菜根部汞含量与土壤汞含量明显线性相关,说明根部的汞主要来自于土壤.炼锌厂汞排放对其周边土壤和蔬菜的汞污染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Ligands present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form complexes with inorganic divalent mercury (Hg^2+) affecting its bioavailability in pelagic food webs. This investigation addresses the influence of a natural gradient of DOM present in Patagonian lakes on the bioaccumulation of Hg^2+ (the prevailing mercury specie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these lakes) by the algae Cryptomonas erosa and the zooplankters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and Boeckella antiqua. Hg^2+ accumulation was studied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using natural water of four oligotrophic Patagonian lakes amended with^197Hg^2+.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g^2+ was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 of DOM. The entrance of Hg^2+ into pelagic food webs occurs mostly through passive and active accumulation. The incorporation of Hg^2+ by Cryptomonas, up to 27% of the Hg^2+ amended, was found to be rapid and dominated by passive adsorption, and was greatest when low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with protein-like or small phenolic signatures prevailed in the DOM. Conversely, high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with a humic or fulvic signature kept Hg^2+ in the dissolved phase, resulting in the lowest Hg^2+ accumulation in this algae. In Brachionus and Boeckella the direct incorporation of Hg from the aqueous phase was up to 3% of the Hg^2+ amended. The dietary incorporation of Hg^2+ by Boeckella exceeded the direct absorption of this metal in natural water, and was remarkably similar to the Hg^2+ adsorbed in their prey. Overall, DOM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 affected the adsorption of Hg^2+ by algae through competitive binding, while the incorporation of Hg^2+ into the zooplankton was dominated by trophic or dietary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