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534篇
基础理论   9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七波段黑碳仪对2016年8月—2017年7月乌鲁木齐河源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进行了实时监测,并结合同时期气象资料对该区域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影响因子和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浓度在102~1525 ng·m~(-3)之间变化,均值为520 ng·m~(-3).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浓度分别为425、536、686和427 ng·m~(-3),呈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日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特征,在当地时间8:00—9:00(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为2小时,即为北京时间10:00—11:00,下同)和16:00—19:00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可能与当地的排放和气象因素有关.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的本底浓度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53、271和290 ng·m~(-3),而冬季黑碳的本底浓度仅为162 ng·m~(-3).与其他偏远地区相比,乌鲁木齐河源区因受较多排放源影响,黑碳浓度本底值较高.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象因素相关性显著,当风速小于2 m·s~(-1)时,黑碳的平均浓度明显偏高,当相对湿度大于55%时,黑碳浓度明显偏低.由浓度权重轨迹分析和波长吸收指数(AAE)可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黑碳浓度,除了受本地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到中亚地区远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有重要影响,准确分离和定量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有效性的前提.本研究利用APEC会议期间及前后(2014-10-15~2014-11-30)北京城区朝阳观测站点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以及气象因素的观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对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假定排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气象因素参数建立的预测污染物浓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决定系数R~2在0. 494~0. 783之间.控制措施使得APEC控制期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浓度分别降低48. 3%、53. 5%、18. 7%、40. 6%、3. 6%、34. 8%、28. 8%和40. 6%,气象因素使得APEC控制期SO_2、NO、NO_2、NO_x、CO、PM_(2.5)、PM_1和PM_(10)浓度分别降低1. 7%、-2. 8%、18. 7%、4. 5%、18. 6%、27. 5%、30. 6%和35. 6%.气象因素和控制措施共同作用使得APEC控制期北京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控制措施对SO_2和氮氧化物浓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气象因素对CO浓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气象因素和控制措施对颗粒物浓度降低的贡献相当.本研究还利用相对权重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浓度影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决定性气象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33.
Nowadays, iron ions as a ubiquitous heavy metal pollutant are gradually concerned and the convenient and quick removal of excessive iron ions in groundwater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n this study, boron-doped biochar (B-BC)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at various preparation conditions with the addition of boric acid. The as-prepared material has a more developed pore structure and a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up to 897.97 m²/g). A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shows that boric acid effectively activates biochar, and boron atoms are successfully doped on biochar. Compared with the ratio of raw materials,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amount of boron doping. Based on Langmuir model,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800B-BC1:2 at 25 °C, 40 °C, 55 °C are 50.02 mg/g, 95.09 mg/g, 132.78 mg/g, respectively.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mainly chemical adsorption. Chemical complexation, ions exchange, and co-precipitation may b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Fe2+ removal.  相似文献   
134.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型环境生物污染物,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为了探究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揭示尾矿库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超高通量定量PCR 技术(HT-qPCR),研究了某尾矿库的4 个点位的水体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丰度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尾矿库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35.
为揭示成都市区臭氧污染气象条件特征,通过欧盟COST733天气客观分型软件对成都市区2016-2019年夏半年(5-9月)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分型,并结合同期臭氧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总云量实况分析产品,分析成都市区夏半年臭氧超标天气及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区2016-2019年夏半年共出现臭氧超标日数为159 d,超标率为26.0%,超标日主要集中于5-8月,小时超标多出现于14:00-17:00.臭氧污染日数最多的海平面气压场为弱低压型,其后依次为低压前部型、低压型、高压后部型.臭氧超标率最高的海平面气压场为低压前部型,其后依次为弱低压型、低压型、高压后部型.500 hPa位势高度场平直西风气流型臭氧超标日数最多,青藏高压型臭氧超标日数最少.青藏高压型是臭氧超标率最高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型,平直西风气流型臭氧超标率最低.成都市区臭氧超标日多出现在偏西北风下,近地面气象要素特征一般表现为风速1.2~1.6 m/s,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多集中在70%左右,总云量和降水概率多低于60%,降水量级以小雨为主,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分别位于20.5~23.2 MJ/m2和6.0~7.8 h区间.小时臭氧超标近地面气象要素特征为气温和总辐射曝辐量相对较高,二者分别在30~36℃和0~3.5 MJ/m2之间,相对湿度在60%以下,总云量低于40%,以偏南风影响为主.研究显示,成都市区海平面气压场为低压型,500 hPa位势高度场为青藏高压型时,易发生臭氧污染.   相似文献   
136.
毛曳  张恒德  朱彬 《环境科学》2021,42(8):3615-3621
2016年12月16~21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重度霾天气过程.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霾的认识和提高对霾的分析预报能力,利用多种资料,对此次重度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污染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能见度低,以外来输送为主,气溶胶主要分布在600 m以下高度,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7.
中国的近地面臭氧(O3)浓度在2015~2018年间持续升高,已成为仅次于颗粒物的重要大气污染物.基于中国337个城市2015~2018年暖季(4~9月)的实时O3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研究了2015~2018年中国暖季地表O3浓度的空间演变格局,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其驱动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暖季O3浓度整体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平均升高速率为0.28 μg·(m3·a)-1,其中超过55%的城市O3浓度每年升高0.50 μg·m-3;②O3浓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值区(平均浓度>60 μg·m-3)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部分地区;低值区(平均浓度<20 μg·m-3)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③O3浓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位于华东、华北、西北以及华中地区的热点区域和位于西南、华南(广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冷点区域;④气温是中国暖季O3变化的主要气象驱动因素,其对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O3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除广西、云南和江西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O3浓度在华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O3浓度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除辽宁、山东、河北、甘肃、广东及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云层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除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8.
基于2014~2017年京津冀13座城市的O3-8h数据,分析O3时间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近地层O3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O3-8h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4.50μg/m3.区域内O3污染整体加重,北京、保定O3污染较为严重;2014~2015年O3浓度与超标情况的月变化主要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而2016~2017年为不规则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表明:气象要素对O3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夏、秋季气温是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冬季相对湿度与风速为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石家庄3大城市夏季形成高浓度O3的阈值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9.
研究了高铁酸盐(Fe(VI))/过氧化钙(CaO2)联合处理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降解性能及机理,分析了共存离子的影响.基于响应面方法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了多因素实验,采用二次多项式和逐步回归法拟合了DMP去除率与Fe(VI)投加量、CaO2投加量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中性条件下,Fe(VI)/CaO2可以有效去除DMP,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当Fe(VI)/CaO2/DMP物质的量比为1.1/4.4/1时,模型预测DMP最大降解率为95.57%,和验证实验得出的降解率90.14%相近,表明该响应面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HCO3-和Mg2+对DMP的降解有一定抑制作用.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羟基自由基(HO·)和超氧自由基(O2-·)对DMP的降解具有重要贡献,表明Fe(VI)和CaO2可形成类芬顿试剂协同降解污染物.DMP的主要降解途径包括酯基水解、侧链氧化和苯环的羟基化;主要降解产物为邻苯二甲酸单甲酯,2,5-二羟基苯甲酸,间苯二甲酸,草酸等.  相似文献   
140.
沈阳地区采暖期气候特征与节能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沈阳地区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及度日法,参照采暖供热相关规范,对沈阳地区采暖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采暖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采暖期度日呈减少趋势。平均采暖初、终日分别为10月26日、4月3日,平均采暖期长度为160 d。采暖初终日和采暖期长度均存在年际变化振荡,但总体呈现出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长度缩短的趋势。寒冷程度的减小和寒冷期的缩短使得采暖能源需求量减少,采暖期节能减排空间较大。利用2008-2010年气象-热力数据建立的沈阳地区供热量预报方程及供热气象指数,近3年理论节煤率达9.1%。该预报方程及供暖气象指数已于2010年11月开始在沈阳地区供热作业中投入应用,为实时供热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