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32篇
安全科学   143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234篇
综合类   988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家用空调碳足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锌  刘晶茹  杨东  吕彬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1054-1060
我国居民家庭空调拥有量迅速增加,其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依据国际标准PAS 2050,采用RCEES 2012和Ecoinvent 2.1数据库,并运用SimaPro 7.1软件计算了中国典型家用空调的碳足迹.主要结论为:家用空调生命周期中使用阶段用电产生的碳足迹最大,占67%;制冷剂的泄漏是除电力使用外第二大碳足迹贡献因素,产生了23%的碳足迹;生产制造阶段和废物处理阶段的碳足迹分别占16%和-6%.敏感性分析表明,空调日使用时间、空调年使用季节和制冷剂的泄漏比例是家用空调碳足迹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2.
研究了网下白水不同循环次数的性能指标。白水中干扰物质DCS对聚乙烯亚胺(PEI)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膨润土组成的三元微粒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白水循环次数的增加,白水性能指标变差;DCS的累积降低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助留效果;白水循环次数的增加使纸页裂断长降低;助留助滤效果随着白水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3.
隔河岩水库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型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碳循环及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评估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时空分布模式的影响,选择清江隔河岩水库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在线分析仪与浮箱相结合的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开展了完整水文年连续观测实验,获取了水库坝前、上游、支流、消落带与库湾等典型区域二氧化碳通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隔河岩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平均通量为(55.691 8±66.332 9)mg·(m2·h)-1,呈现年内冬季高其他季节低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上则表现为水库消落带坝前较低、典型库湾区域较高的分布格局.作为水库背景的库尾断面渔峡口区域二氧化碳通量季节变化非常稳定,在大部分时间内反而高于坝前和消落带断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数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分布格局受到水温、pH值和水体碳浓度的显著影响,但其相关程度受到季节和蓄水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4.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探索不同路径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我国铝在用存量将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4.6...  相似文献   
95.
为降低危化品相关的化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化工多米诺事故为研究对象,探讨由初始事故引发1个或多个次生事故的连锁反应机理与风险评估方法。提出应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多米诺事故风险进行动态量化的方法,梳理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的识别、分析、评定、处理全周期管理流程,并以1个天然气压气站为案例,验证基于蒙卡模拟的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量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对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多米诺事故风险全周期管理流程的梳理能够有效指导化工企业开展安全管理、事故预防等工作。  相似文献   
96.
• Fe(III) accepted the most electrons from organics, followed by NO3, SO42‒, and O2. • The electrons accepted by SO42‒ could be stored in the solid AVS, FeS2-S, and S0. • The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driven by solid S had two-phase characteristics. • A conceptual model involving electron acceptance, storage, and donation was built. • S cycle transferred electrons between organics and NO3 with an efficiency of 15%. A 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cosm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ulfur cycle-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carbon and nitrate. Sulfate accepted electrons from organics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84 mol/(m3·d) through sulfate reduction, which accounted for 20.0% of the electron input rate. The remainder of the electrons derived from organics were accepted by dissolved oxygen (2.6%), nitrate (26.8%), and iron(III) (39.9%). The sulfide produced from sulfate reduc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cid-volatile sulfide, pyrite, and elemental sulfur, which were deposited in the substratum, storing electrons in the microcosm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52 mol/(m3·d). In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the acid-volatile and elemental sulfur were oxidized to sulfate, donating electrons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14 mol/(m3·d) and driving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30 g N/(m3·d). The overall electron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sulfur cycle fo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was 15.3%. A mass balance assessment indicated that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input sulfur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microcosm, and the remainder was removed through deposition (49%) and plant uptake (1%). Dominant sulfate-reducing (i.e., Desulfovirga, Desulforhopalus, Desulfatitalea, and Desulfatirhabdium) 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i.e., Thiohalobacter, Thiobacillus, Sulfuritalea, and Sulfurisoma), which jointly fulfilled a sustainable sulfur cycle, were identified. These results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 transfers among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are of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97.
构建了准好氧填埋模拟装置,在其产气相对稳定期间,测定填埋装置内不同点位的ψ(O2),ψ(CH4)和ψ(CO2),并用数学模型对ψ(O2)与ψ(CH4)和ψ(CO2)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ψ(O2)的增加,上层ψ(CH4)呈对数规律下降,而ψ(CO2)呈线性规律下降;中层ψ(CH4)和ψ(CO2)均呈指数规律下降;下层ψ(CH4)呈指数规律下降,而ψ(CO2)先保持在34%左右波动,当ψ(O2)大于1.8%后呈指数规律下降.上层主要为好氧带,ψ(CH4)低于ψ(CO2);中层主要为兼氧带,当ψ(O2)小于5.8%时ψ(CH4)高于ψ(CO2),而当ψ(O2)大于5.8%时ψ(CH4)低于ψ(CO2);下层主要为厌氧带,当ψ(O2)小于2.8%时ψ(CH4)高于ψ(CO2),而当ψ(O2)大于2.8%时ψ(CH4)低于ψ(CO2).   相似文献   
98.
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研究其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过程与湿地功能的关系.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湿地生态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它的概念,并评述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湿地模型和3S技术等新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应加强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及在湿地的演化、生态过程、界面过程、预测与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是一种新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可以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及甲烷的产生.通过模拟试验探讨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产甲烷情况及COD、pH值的变化趋势.试验证明较高的回灌频率有助于垃圾降解、产甲烷速率的升高及渗滤液中COD浓度的降低;污泥接种起缓冲作用,使垃圾的降解及产气速率更趋向平稳;甲烷的产生与COD的降低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可以通过COD的变化趋势来判断产甲烷情况.研究建立了反映垃圾含水率影响填埋场产甲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简便、直观、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
河口近岸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近岸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粒度影响,底层水体中颗粒态Cu、Pb、Fe、Mn、Zn、Cr、Al的总量分别高出表层沉积物的184%、99%、56%、62%、147%、50%和45%,其中Cu、Pb、Fe、Mn、Zn、Al可还原态部分在底层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含量也明显高出表层沉积物的2~3倍,但与重金属总量相比,上述元素的可还原态部分所占比例与表层沉积物相差不大.在5次潮汐循环过程中,颗粒态重金属均在涨潮初期、高平潮前后及落潮末期出现较高含量.这种变化主要与水动力条件有关,当水体流速增大时,从底部沉积物再悬浮起来的颗粒态重金属对水体中的永久性悬浮颗粒起了很大的稀释效应.水体中的盐度、DO及pH等环境因子对潮周期内颗粒态重金属的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