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1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1893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122篇
环保管理   306篇
综合类   3090篇
基础理论   537篇
污染及防治   556篇
评价与监测   203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21.
2种黏土矿物对磺胺嘧啶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蒙脱土和高岭土2种典型黏土矿物为吸附体,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其对磺胺嘧啶的吸附行为,考察温度和pH值对磺胺嘧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黏土矿物对磺胺嘧啶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方程,且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优于Freundlich方程;高岭土对磺胺嘧啶的吸附量大于蒙脱土;温度升高和pH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磺胺嘧啶的吸附.  相似文献   
422.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本文用差热-热重-微商热重(DTA-TG-DTG)联合热分析法,对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确认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三水铝石、蛭石、针铁矿等。伊利石、三水铝石、蛭石的含量山地黄壤多于赤红壤,而高岭石则相反。两种土壤的风化程度不高,土壤矿物风化主要处于幼年阶段,山地黄壤尤其明显。另外,对不同林型下的赤红壤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粘粒矿物组成和数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23.
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分析,对涠洲岛沉凝灰岩母质发育土壤的两个典型剖面八个土样的粘粒矿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离火山口距离不同的两个剖面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不同,1号剖面以2:1型粘粒矿物为主,2号剖面则以1:1型粘粒矿物为主;结合其它分析结果,讨论了两个剖面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不同的原因、对土壤有关特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形成和分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4.
不同氮肥与磷肥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潮土中不同氮肥与磷肥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氮肥与磷肥的配合施用对潮土中油菜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生长初期,施氮并不能促进、甚至会抑制油菜的生长,氯化铵较其它氮肥作用突出。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氮肥对油荣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但氯化铵的促进作刚仍低于其它氮肥。植株养分累积受不同氮肥影响的规律与植株干物质累积表现的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有效磷含最受不同氮肥影响较小,而水溶性磷含量因施用不同氮肥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生长初期的土壤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生长初期的干物质质量与土壤水溶性磷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r=0.727^**)。因此推测,不同氮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可能因氮肥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所致,这些结果对今后的合理施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25.
水中氨氮挥发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庄源益  戴树桂 《环境化学》1995,14(4):343-346
本文介绍了水中氨氮挥发的影响因素。水中氨氮挥发速率常数随水的pH值和水温升高而增加,水面风速大则常数值也大,大气压高的地区的挥发速率常数小于大气压低者。与蒸馏水体系相比,在实验条件相同时滇胡水中氨氮挥发速率常数小。  相似文献   
426.
通过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中空水冷转式垃圾焚烧炉上的实验研究,论文从工艺流程和NOx生成特性方面探讨了该新型焚烧炉的稳定燃烧和低污染排放技术特点;并与固定床焚烧炉作了实验研究比较,可知中空水冷转式垃圾焚烧炉在降低NOx浓度与提高燃尽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27.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a linear increase in the growth ofAbies grandis seedlings, but linear decrease in foliag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Thes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carbonbased secondary chemicals predicted by the carbon/nutrient balance (CNB) hypothesi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predictions of the CNB hypothesis, nitrogen fertilization had no effect on foliage terpene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ot all carbon-based chemicals respond in the same manner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and that the carbon/nutrient balance hypothesis does not adequately explain al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ly-induced variation in secondary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428.
几种植物对潜流型湖滨湿地中氮磷的处理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徐进  张奇  王世和  高海鹰 《生态环境》2006,15(5):936-940
湖滨带是连接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过渡区,是湖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在河流的入湖口建造湖滨湿地,可有效净化入湖水中携带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极为复杂,其中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植物是构建湿地系统的关键。以云南省抚仙湖北岸的湖滨湿地——马料河潜流型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美人蕉(Cannaindica),菖蒲(AcoruscalamusLinn),伞竹(Cyperusalternifolius),香蒲(Typhaelatifolia)四种不同植被系统的潜流型湖滨湿地去除污水中营养盐的效果,为抚仙湖湖滨带人工湿地的合理优化选择植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四种植被系统的潜流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是由于湿地长期运行而疏于管理,植物没有定期收割翻新,四种植物的氮磷去除率差别不太大,去除效果均不太佳。其中,美人蕉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分别是30.4%,19.13%,其次为香蒲和伞竹,效果较差的是菖蒲。并且实验表明,暴雨对四种植物湿地氮的去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连续几天的暴雨情况下,四种植物系统氮的去除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429.
双氰胺对不同形态氮在红壤中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霞  李永梅 《生态环境》2005,14(3):357-360
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碳酸氢铵、尿素在红壤中的转化,加入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尿素、碳酸氢铵的水解速率、硝化速率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用量问题。结果表明,无论加入DCD与否,大部分尿素在4d内水解,各处理硝态氮质量分数于35d内出现峰值,铵态氮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尿素态氮和铵态氮的形态差异主要存在于培养4d内。双氰胺的加入明显提高了相应处理的铵态氮质量分数,降低了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硝化抑制剂对高质量分数(≥50%)铵态氮、尿素态氮处理的抑制效果优于低质量分数(≤50%)处理。至培养结束时中壤土中仍存在较高质量分数的铵态氮,故铵的硝化时间、尿素水解产生铵的硝化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0.
The Okchon black shale in Korea provide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natural geological materials containing toxic elements; the Chung-Joo, Duk-Pyung, Geum-Kwan, I-Won and Chu-Bu areas are underlain by these black shales and slates of the Guryongsan Formation. This formation is part of the Okchon Group which is fou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Korea. Geochemical surveys were undertaken in these five study areas in the Okchon Zone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level of enrichment and dispersion patterns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in rocks and soils. After appropriate preparation, samples were analysed by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for a range of elements. Arsenic, Cu, Mo, V, U and Zn are highly enriched in the Okchon black shales and their mean concentr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black slates. These element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one another from a geochemical viewpoint and may be enriched simultaneous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As, Mo and U in soils derived from black shales occurring in the Duk-Pyung and Chu-Bu areas are higher than the permissible level suggested by Kloke (1979), and the enrichment index decreases in the order of Duk- Pyung > Chu-Bu > Chung-Joo > Geum-Kwan = I-Won areas. Uranium-bearing minerals such as uraninite and brannerit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black shales from the Chung-Joo area by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Uraninite grai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onazite and pyrite with a grain size ranging from 2m to 10m whereas brannerite grains occur as a euhedral form 50m in diame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