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6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354篇 |
基础理论 | 117篇 |
污染及防治 | 12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颗粒物特别是酸性细粒子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毒性效应,且颗粒物呈酸性还会加速许多气溶胶二次组分的形成,从而影响环境和气候.因此,本文在美国环保署(EPA)制定的颗粒物酸性标准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玻璃膜、石英膜、Teflon膜和复合纤维素酯滤膜(MCE膜)在实验室中进行平行提取测定,探讨各种膜对颗粒物酸性测定的影响,确定不同条件下加入H+量与提取H+量之间的标准曲线,评价不同采样膜对颗粒物酸性测定的准确性与精密度.结果显示,Teflon膜、MCE膜、石英膜、玻璃膜用于颗粒物酸性测定,其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和7.8%、9.9%和13.0%、15.6%和18.1%、17.8%和16.1%.玻璃膜用于H+的数据测定时,由于其标准曲线的斜率变化范围大(0.745~1.048),基质碱性物质背景值高,导致测定的潜在误差最大. 相似文献
542.
采用尿素水解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类水滑石,高温焙烧获得衍生复合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DTG)、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复合氧化物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SO2脱除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MgAlO复合氧化物比尿素法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148.1m2·g-1)和更多碱性位,这些特点可能促使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氧化物具有更高的SO2储存容量和反应速率.采用尿素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MgAl水滑石复合氧化物在700℃温度下SO2吸附容量分别可达0.55g·g-1和0.79 g·g-1. 相似文献
543.
在由鼠李糖脂和Tween-80构建而成的复配逆胶束媒介研究了漆酶的催化性能.采用紫外法考察了Tween-80摩尔含量、逆胶束含水量、水相酸碱度、水相盐度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反应条件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Tween-80的摩尔含量为30%,体系含水量为20,缓冲溶液pH为4.5,KCI浓度为70mmol/L,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并且在最佳条件下,漆酶在复配逆胶束体系中的酶活比在单相鼠李糖脂逆胶束中高1.44倍,比在水溶液中高4.35倍,研究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构建胶束酶学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44.
为了解影响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效能的影响因素,以水洞沟水库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凝实验模拟不同工况对沉后水质、有机物去除的影响,同时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污泥回流比控制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回流污泥的原水而言,混合水浊度控制在500~1 000 NTU时,出水浊度最低约为1.2 NTU,CODMn小于1.5 mg·L−1,需要的药剂最少,为30 mg·L−1。混合水浊度继续升高,混凝效果变差。温度升高有利于混凝反应的进行。相对于0~15 ℃而言,15~20 ℃时,出水浊度更低,约为1 NTU。出水CODMn小于1.5 mg·L−1,需要的药剂量最低,为20~25 mg·L−1。此外,可调控的适宜混合水浊度范围较广。混凝效果随着SVI、MLSS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SVI为15~19 mL·g−1,混合水浊度控制在500 NTU时,混凝出水水质较好。当MLSS为55~70 g·L−1,混合水浊度控制在500~1 500 NTU时,混凝出水水质较好。根据以上结果建立的回流比控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R2 =0.778,RMSE=1.28),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回流比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污泥回流工艺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5.
在两组SBR反应器R0、R1中分别接种单一类型反硝化颗粒污泥和反硝化颗粒污泥与好氧硝化污泥的混合污泥(体积比为2∶1)来启动厌氧氨氧化,旨在探求不同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R0用时64 d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总氮去除负荷为0.26 kg·(m~3·d)~(-1),R1用时47 d,总氮去除负荷为0.30 kg·(m~3·d)~(-1),比R0缩短了17 d;在富集培养阶段,R1中红色污泥大量出现,系统厌氧氨氧化特征比R0更加明显;反应器启动成功后,R0的化学计量比为1.20和0.34,R1的化学计量比为1.26和0.21,比R0更接近理论值1.32和0.26,R0中污泥的MLSS和MLVSS分别恢复到初始种泥的51%(4.2 g·L~(-1))和38%(2.3 g·L~(-1)),R1中污泥的MLSS和MLVSS分别恢复到初始种泥的54%(4.4 g·L~(-1))和42%(2.6 g·L~(-1)),高于R0,可以推测,R1驯化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增殖速率比R0更快.采用混合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能够加速厌氧氨氧化的启动进程,且启动成功之后系统的脱氮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546.
从园林废弃物鸡粪混合堆肥的高温期堆肥样品中,筛选出6株具有高效纤维素降解性的高温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这6种菌株为高温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violaceus)、嗜热淀粉酶链霉菌(S.thermodiastaticus)、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S.thermocarboxydus)、黄白链霉菌(S.albidoflavus)、热普通链霉菌(S.thermovulgaris)和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纤维素降菌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6种菌株1∶1等体积混合制成混合菌群M-1,利用DNS法比较混合菌群M-1和单一菌株的产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能力.结果表明,混合菌群M-1比单一菌株产CMCase能力强.对混合菌群M-1产CMCase活力特性进行研究,确定混合菌群M-1的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混合菌群M-1以体积分数1%接种量接种于初始p H为4的以麸皮+淀粉混合物为碳源,玉米粉为有机氮源,KNO_3为无机氮源的培养基中,45℃条件下培养,能够有最大的酶活,达135.9 U·m L~(-1).条件优化后,产酶能力提高1.8倍. 相似文献
547.
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设施对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热通量和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通量板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达10%以上。在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土壤热通量板上方土壤贮热均不能忽略,否则所测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发生热通量传递方向逆转的情况。5cm深度处和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形,且前者相位后移0.5~1h。旱季土壤为热源而雨季为热汇,表层土壤年总热通量为-0.44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表层土壤热贮量月变动范围为-0.14~0.20MJ·m-2,是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的-11.0%~1.3%。表层土壤热通量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为-12.0%~3.3%,由于能量平衡大多在较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故必须准确考察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平衡。在0.5h尺度上,表层土壤热通量与2.5h前的冠层净辐射回归方程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要延滞约2.5h。 相似文献
548.
为比较提取的5种降解菌及混合菌修复柴油污染土的能力,利用超声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修复后柴油污染土剩余油浓度进行测定,研究温度、pH、含水率及接种量等对柴油污染土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的降解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且温度为32℃时,六种组合柴油污染土的降解率均达到最大值;随pH增大,苍白杆菌属的降解率逐渐减小,铜绿假单胞菌的降解率逐渐增加,假单胞菌属、戈登氏菌属和混合菌的降解率先减小后增大,博德特氏菌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随含水率增大,苍白杆菌属和混合菌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假单胞菌属、戈登氏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博德特氏菌属的降解率呈上升趋势;随接种量增大,苍白杆菌属和混合菌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假单胞菌属、戈登氏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博德特氏菌属的降解率先减小后增大。通过对比试验建议使用混合菌修复柴油污染土,并给出了降解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549.
混合液回流比对MSBR工艺强化生物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二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时出水氮、磷指标很难同时达到一级A标准(GB18918-2002)的情况,提出了改良式序批式反应器(MSBR)的强化生物脱氮运行模式,并通过生产性实验研究了MSBR工艺混合液回流比(6单元回流至5单元)对出水COD、TP、NH4+-N及TN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SBR工艺混合液回流比对COD、NH4+-N去除基本上没有影响,但对TN和TP去除有影响。当回流比从0提高1和1.5时,TP去除效率分别降低了5.85%和4.06%;而TN去除效率分别提高了10.46%和7.87%,同时出水TN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的要求。从控制运行能耗和脱氮效果的角度综合考虑,该污水厂强化生物脱氮的混合液回流比控制在1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550.
微电解与化学法处理混合电镀废水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得出,利用化学方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关键是控制好pH值;另一点是采用微电解方法处理含铬和其它重金属混合废水,在实际工程运作中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