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9篇 |
免费 | 1045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6篇 |
废物处理 | 48篇 |
环保管理 | 109篇 |
综合类 | 1257篇 |
基础理论 | 533篇 |
污染及防治 | 377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45篇 |
灾害及防治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通过HNO3-KOH对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扫面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Boehm滴定法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了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在不同条件下对微污染水源水中Ni2+的吸附能力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略有降低,孔径变化不明显。在Ni2+浓度为0.4 mg·L-1,改性活性炭投加量5.0 g·L-1,温度30 ℃时,反应1 h去除率可达95.55%,剩余Ni2+浓度为0.017 8 mg·L-1,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要求。相同条件下,改性前活性炭对Ni2+的去除率仅为74.45%,剩余Ni2+浓度达不到标准要求。活性炭对Ni2+的等温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22.
Huashou Li Na Li Chuxia Lin Hongzhi He Guikui C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5):427-433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bensulfuron-methyl, growth of Italian ryegrass, and soil chemical/biochemical/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was investigated in a microcosm experiment. The bensulfuron-methyl added to the soil can be rapidly degraded by certain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present in the original paddy rice soil. The growth of Italian ryegras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the in-soil degradation of bensulfuron-methyl in its rhizosphere. The uptake of bensulfuron-methyl by ryegra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osage level of bensulfuron-methyl. However, the phytoextraction of bensulfuron-methyl by ryegrass contributed insignificantly to the total removal of the soil bensulfuron-methyl. Within the dosage range set in this study, the root development of ryegrass was not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soil bensulfuron-methyl although the fresh biomass of shoot was slightly reduced in the higher dosage treatment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dsorption of the added bensulfuron-methyl by soil colloids and consequently the reduction of bensulfuron-methyl level in the soil pore water to a concentration sufficiently lower than the toxic level. The growth of ryegr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pH and the activities of phosphatase and peroxidase but reduced the EC and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 in the rhizospheric soil. 相似文献
223.
农林生物质是一种成本低、环境友好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材料,也是受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修复材料之一.实验讨论了初始pH值、米糠用量、吸附时间对含铬(Ⅵ)水溶液解毒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糠对Cr(Ⅵ)存在吸附作用,同时也有解毒还原能力.100 mL浓度为100 mg/L的含铬溶液,在初始pH为2、米糠用量为3 g、吸附-反应平衡时间7 h的条件下,生物质吸附去除溶液中的铬为14.4%,而原溶液中Cr(Ⅵ)解毒了57.2%,米糠生物质吸附总铬的能力为0.48 mg Cr/g(生物质).米糠生物质有潜在的吸附铬和修复受铬污染环境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4.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太湖稻-油复种系统春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掌握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可以为杂草综合防治及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借助稻-油复种系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江苏吴江,始于1987年),于2007年春季监测长期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施肥与秸秆还田对春季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显著作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化肥+猪粪+秸秆)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下降;长期不施氮肥下杂草总密度显著增高,达1 810 ind./m2;长期不施肥时,田间野老鹳草成为优势种群,其相对密度达879%;全年秸秆还田(化肥+油菜秸秆+水稻秸秆)下,田间优势杂草种群为禾本科的看麦娘,其相对密度达697%;秋熟水稻秸秆还田下杂草生物量下降,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以对稻油复种模式中春季杂草群落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225.
226.
微囊藻毒素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水中的微囊藻毒素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与产量,还可能沿食物链传递而威胁人类健康。以水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1μg/L、100μg/L、1 000μg/L、3 000μg/L)微囊藻毒素(MCs)对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生长与成熟期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MCs在3个生育期水稻中的积累。结果表明:处理7 d后,1μg/L MCs处理对幼苗期水稻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对孕穗期水稻生长没有影响,高质量浓度MCs(≥100μg/L)抑制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的生长;胁迫结束且恢复7 d后,100μg/L处理组孕穗期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恢复能力强于幼苗期,株高、叶面积低于幼苗期,而1 000μg/L和3 000μg/L MCs组水稻各指标不仅未恢复,且劣于胁迫期,水稻产量下降92.4%和95.2%。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发现,胁迫后MCs均在水稻体内富集。对于相同质量浓度MCs处理,幼苗期水稻各器官富集能力最大,孕穗期次之,成熟期最小。3 000μg/L MCs处理组的水稻谷粒中MCs质量比达21.2μg/kg,使人体每天摄入MCs的量可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人体每天吸收MCs的上限值。 相似文献
227.
228.
为了获得促进作物干秸秆乳酸发酵的微生物,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自然发酵物为菌种来源,用MRS蔗糖培养基,通过连续定向继代培养,筛选出pH下降迅速、乳酸含量高、组成稳定的乳酸菌复合系SFC-2.DGGE分析表明,SFC-2经过连续继代培养,从第25代开始其微生物组成基本稳定.SFC-2 培养12 h后pH下降至3.8,乳酸含量达10.64 mg/mL,其中64%为L-(+) 乳酸.通过平板分离获得4株细菌,全部为Lactobacillus,其近缘种分别为L. fermentum、L. plantarum、L. paracasei和L. paracasei sub sp.;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获得7个克隆,其近缘种主要为L. fermentum、L. plantarum及L.paracasei;在16S rDNA的克隆文库中,76.3%为L. fermentum的近缘种,20.3%为L. plantarum的近缘种,3.4%为L. paracasei的近缘种. 相似文献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