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79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芒草(Miscanthus)作为第二代能源植物,已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但目前该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研究开展较少.以芒草品种南荻(M.saccariflorus)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研究100 mg·kg-1 Cd的胁迫对芒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共发生网络和功能的影响.MiSeq测序表明芒草根际细菌群落由32个门和425个属的细菌组成,包含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植物促生细菌(PGPR)种群.相似性分析(ANOSIM)和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Adonis)表明,Cd的添加能显著影响芒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降低其群落多样性.同时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Cd的添加降低了芒草根际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其网络结构更为简单;降低了网络缓冲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负相关连线数,使根际细菌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强;改变关键细菌组成.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Cd的胁迫降低了芒草根际土壤细菌功能.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芒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对镉胁迫的响应,为后续调控芒草修复效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2.
兰溪市PM2.5中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季节变化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理解我国中小城市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浙江中部典型内陆城市-兰溪市近郊和市区两个站点2016年四个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了碳质气溶胶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正构烷烃、藿烷、多环芳烃和长链脂肪酸等弱极性有机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兰溪PM_(2.5)中有机碳的年均浓度为9.7μg·m~(-3),有机物中正构烷烃、藿烷、多环芳烃和脂肪酸的年均浓度分别为40.8、2.0、21.0和168 ng·m~(-3).同系物分布特征表明,化石燃料燃烧是兰溪PM_(2.5)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但植物蜡也有重要贡献;藿烷的组成及其季节变化显示兰溪PM_(2.5)中的藿烷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但冬季存在明显的燃煤贡献;基于BeP/(BeP+BaP)、IcdP/(IcdP+Bg P)等特征比值分析,兰溪PM_(2.5)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煤炭/生物质燃烧的混合贡献,冬季燃煤贡献较高;兰溪夏季多环芳烃的老化程度较低,表明兰溪夏季PM_(2.5)以本地排放新鲜颗粒为主,外来输送的影响较小;脂肪酸的浓度和组成说明餐饮排放对市区PM_(2.5)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大气PM_(2.5)的来源解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43.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环境科学》2009,30(5):1397-1401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常规工艺主要表现为对Mr >100×103有机物的去除,出水DOC去除率为8%、 SUVA(UV254/DOC)值下降14%;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去除103<Mr<5×103的有机物,但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抑制生物降解作用,出水DOC去除率仅提高至30%、SUVA值下降31%.当臭氧投加量高于2 mg/L时,臭氧氧化出水中BrO-3增加明显,氧化过程原水中Br-浓度升高BrO-3生成量增大;生物活性炭对BrO-3的去除率平均仅为13%,且波动较大.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各类THMs均有减少,总量减少40%;但氯量和Br-对溴代副产物影响大,主要为CHBr3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244.
氨挥发排放是稻田系统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现有技术多以调控氮肥施用为削减氨挥发排放的技术手段;但由于氮肥投入基数较大且减投不能改变氨挥发途径氮损失比例,氮肥减投后的氨挥发排放仍是限制氮肥利用效率提升的瓶颈.对此,本研究选用满足环境友好和使用便捷的农业废弃物粉末和两性分子物质作为膜材料,配合氮肥施用在田面水表进行多次铺洒,研...  相似文献   
245.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成分复杂,其氨氮的测定干扰物质多,测定难度大.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方法,通过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和传统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系统的比较,研究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操作便捷、干扰小、精密度好,中浓度与高浓度废水测定结果能较好的与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结果法吻合,超低浓度废水的测定结果低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为监测工作者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6.
龙珍  徐海涛  张亚平  顾东清  赵婕 《环境工程》2016,34(10):172-176
土壤重金属活化移除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了近年来螯合剂、低分子有机酸、表面活性剂等不同活化剂对重金属的活化移除效果,包括活化剂对部分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与植物联合修复的效果,并综合考虑其本身的生物降解性和生态毒性等优缺点,以期为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7.
硝基芳香化合物是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之一,由于其用途广泛,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利用生物降解硝基芳香化合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针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过程,汇总了用于降解的微生物资源,并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过程中的主要酶、降解性质粒、基因定位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48.
为探究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在海水无机氮测定中的适用情况,在检出限的10~20倍、30~50倍、50~100倍3个浓度范围内开展了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和方法比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水亚硝酸盐氮(0~0.100 mg/L)、硝酸盐氮(0~0.400 mg/L)、氨氮(0~0.200 mg/L)时,标准曲线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线性拟合度均在0.999 3以上,检出限依次为0.000 8、0.004、0.004 mg/L,且该方法不具有盐效应,适用于海水样品的检测。当样品浓度太低时,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较低,因此,建议仅在亚硝酸盐氮浓度高于0.030 mg/L、硝酸盐氮浓度高于0.100 mg/L、氨氮浓度高于0.090 mg/L时使用该方法,对应的海域为河口及近岸等无机氮含量较高的海域。此外,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每个样品需平行测定2~3次。  相似文献   
249.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microbiological monitoring: fecal source de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lecular methods are useful both to monitor natural communities of bacteria, and to track specific bacterial markers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Length-heterogene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H-PCR) and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 of 16S rDNAs discriminate among 16S rRNA genes based on length polymorphisms of their PCR products. With these methods, we developed an alternative indicator that distinguishes the source of fecal pollution in water. We amplify 16S rRNA gene fragments from the fecal anaerobic genus Bacteroides with specific primers. Because Bacteroides normally resides in gut habitats, its presence in water indicates fecal pollution. Molecular detection circumvents the complexities of growing anaerobic bacteria. We identified Bacteroides LH-PCR and T-RFLP ribosomal DNA markers unique to either ruminant or human feces. The same unique fecal markers were recovered from polluted natural waters.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unique markers; marker sequences were used to design specific PCR primers that reliably distinguish human from ruminant sources of fecal contamination. Primers for more species are under development. This approach is more sensitive than fecal coliform assays, is comparable in complexity to standard f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diagnostic tests, and lends itself to automation and high-throughput. Thus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 for fecal anaerobic bacteria hold promise for monitoring bacterial pollution and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250.
活性炭吸附石化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活性炭对某石化二级出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静态和动态试验下,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COD的去除效果,并讨论了吸附前后水中有机物的组分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中,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的COD的饱和吸附量为1.1 mg·g-1,吸附速率为0.7 mg·min-1;通过动态试验得到了吸附的最佳条件,即HRT=1 h,水力负荷为0.76 m3·m-2·h-1,此时COD的去除率可达49.9%,出水COD低于50 mg·L-1.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和树脂分级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该组分被活性炭吸附的COD所占比例为59.72%,活性炭吸附作用对水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布影响不大;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中有机物组分的去除效果排序依次为:疏水碱性物质(HOB)疏水酸性物质(HOA)亲水中性物质(HIS)疏水中性物质(HON),对HOB和HOA的去除率可达到79%和61%,对HIS和HON的去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