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365篇
安全科学   208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607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城市生态安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出发,根据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从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状况、生态系统响应3方面构建一个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计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利用评价指标的信息,所给出的综合评价值既能用于描述所评价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亦可对不同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比较,对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2.
船舶航行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对船舶航行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把握,信息掌握的多少可作为衡量船舶安全的一个标准。把船舶航行链分为5种信息处理过程,利用信息熵的原理,提出船舶安全熵的概念,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船舶航行信息过程的具体因素,建立船舶航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5种信息单元及其安全因素权重,对船舶航行的安全熵进行计算,可根据评价模型对船舶安全进行有效评价。利用渤海湾船舶M进行验证,其结果发现船员素质安全熵最大。船舶安全熵方法是对船舶安全评估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73.
焦化废水处理中预处理蒸氨工艺不稳定容易引起生物处理出水NH+4-N的波动,为了在有机物去除的同时提高生物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和稳定性,采用对NH+4-N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斜发沸石为生物填料构建沸石床多级生物膜系统,考察了进水负荷对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抗冲击负荷能力以及系统的功能分区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NH+4-N负荷≤0.21 kg/(m3·d)、COD负荷≤1.35 kg/(m3·d)时,出水NH+4-N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1.2)mg/L和(228±60)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1±0.5)%和(86.0±2.6)%.在低、高两次NH+4-N冲击负荷[0.03 kg/(m3·d)和0.06 kg/(m3·d)]条件下,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仍然分别高达99.0%和92.9%,高于对比系统的96.8%和89.3%,表现出良好的抗NH+4-N冲击负荷性能与处理稳定性.系统好氧单元反应器沿程出现脱碳/硝化功能区(C/N区)和硝化功能区(N区),其中N区的NH+4-N 降解速率为C/N区的2~8倍.系统进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 1×103~1×104、>1×104的TOC浓度分别为227.6、104.8和35.0 mg/L,处理出水中的TOC浓度分别为31.2、 22.9和31.5 mg/L,其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和1×103~1×104这2个范围的有机物降解良好,出水残余物质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74.
采用浸渍和焙烧法制备了以Y分子筛为载体的几种稀土催化剂,并用玻璃纤维包埋催化剂形成反应床体,构建稀土多相催化电解氧化体系,探索这一体系对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以COD值为控制指标,考察了焙烧温度、浸渍液金属离子浓度、稀土元素种类对电催化活性的影响.最后,用SEM和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与稀土/γ-Al2O3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Y分子筛中引入稀土元素后没有破坏Y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稀土/Y分子筛催化剂的表面并没有检测到稀土氧化物的物相,稀土/γ-Al2O3催化剂的表面形成了明显的稀土氧化物衍射峰;稀土/Y分子筛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焙烧温度400℃,浸渍液中金属离子质量分数1%~3%,负载金属为铈;所制备的稀土/Y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活性高于稀土/γ-Al2O3催化剂.  相似文献   
75.
Phosphorus (P) is critically needed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use of water-soluble P fertilizers, e.g., single super-phosphate and triple super-phosph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mprove crop production has been limited primarily by their high cost. The presence of indigenous phosphate deposits in some countries provides an incentive for direct application or local chemical treatment at low cost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of low reactive phosphate rocks (PRs). The us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ow-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LMWOAs) that are produced in soil as microbial metabolites or plant exudates from dead or living cells re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in PR research. The LMWOAs contain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that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 dissolution.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however, about the potential of LMWOAs in releasing P from PRs. This study reports P release from 12 PRs, four each of low, medium, and high reactivity, obtained from various deposits (Kodjari, Tahoua, North Carolina, Gafsa, Khouribga, Tilemsi Valley, Central Florida, Sechura, Minjingu, North Florida, Hahotoe, and Parc W) using nine LMWOAs containing mono-, di-, and tri-carboxylic groups and a mineral acid (H2SO4). Laborator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acids are effective in releasing P from low and medium reactive PRs, but very ineffective in releasing P from high reactive PRs. The average amounts of P released by all the organic acids from the three types of PRs were 65.5 mmol kg−1 PR from the low reactive PRs, 55.1 mmol kg−1 from the medium, and 11.1 mmol kg−1 from the high; those released from across all the PRs were 21.9 by the mono-carboxylic acid group, 54.2 by the di-carboxylic acid group, and 57.0 mmol P kg−1 by the tri-carboxylic acid group. The P release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quilibrium pH,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 released from the PRs. Laboratory incubation studies on the release of P from PRs added to soil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acids and incubated at 25 °C for 15, 30, and 45 day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lant-available P released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0.95 in the Kodjari PR to 40.1% in the North Carolina PR and was related to PR reactivity. A greenhouse study with corn (Zea mays L.) grown for 60 days on soils treated with PRs or with PRs mixed with organic acids showed that corn response to addition of oxalic or citric acid varied with P rates and PR sources, suggesting that organic acids have potential as amendments for increasing plant-available P in PR-treated soils.  相似文献   
76.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淮南市为例 ,探讨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分析方法。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图形显示、输出功能 ,对大气环境进行多因素复合分析 ,建立了基于“变权”思想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污染指数模型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级标准 ,并以图表的形式输出了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利用GIS技术进行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所建立的大气环境评价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简单、客观、合理 ,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7.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丽  张彭义  毕海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30-1635
研究了饮用水源中大分子天然有机物(NOM)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和HCO3^-浓度对NOM降解速率的影响;分析了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NOM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NOM的降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强化光催化比单独臭氧氧化、光催化能更有效地降解NOM,同时增加臭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臭氧强化光催化对TOC的去除率,而单独增加臭氧投加量可显著提高生物可降解性;HCO3^-显著降低光催化的降解效果,臭氧强化光催化能有效地减弱HCO3^-的不利影响;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大分子NOM分解为小分子,SUVA值迅速下降,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矿化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8.
利用印染厂碱减量废水脱硫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化纤印染厂坯布前处理工序产生的碱减量废水作锅炉烟气SO2脱硫剂的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碱减量废水脱硫反应过程及其机理,同时设计了一套经济适用的新型的文丘里旋流湿式脱硫除尘器。工业性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利用碱减量废水脱硫以废治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9.
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消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且能够有效地回收废水中的贵重金属离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详细地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中的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新出现的技术方法如分子印迹法和光催化法,并对以上各种技术方法的机理、研究进展、优点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阐述了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