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基于二项分布检验法的水质达标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质达标评价是流域水污染防治决策的科学基础,但水质变量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达标评价中常被忽略并由此产生决策风险.二项分布检验法可定量表征水质变量不确定性导致的决策风险,其结果更具鲁棒性.基于二项分布检验法,纳入风险偏好和利益权衡,提出了水质达标评价的决策框架.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2014年7月22日—2015年7月14日的周监测数据进行达标评价分析,对比了不同方法的决策风险,发现平均值法会导致很大的取伪错误概率,超标比例法会导致很大的弃真错误概率;二项分布检验法的2类错误概率均可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决策风险最小,可为决策者提供较大的决策空间.案例研究表明,二项分布检验法在水质达标评价中具有适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32.
目前湖泊营养盐浓度级别评价常采用的平均值法忽视了变量的不确定性.本文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级别评价方法,并结合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营养盐浓度的分类,提出了简便快捷的图示法.结果发现,该方法能体现营养盐浓度变量的不确定性,融合先验级别假设,将决策风险定量化,可提供较为广阔的决策空间.同时,采用该方法对滇池外海观音山监测断面氨氮浓度的水质级别进行评价,发现先验级别假设、样本容量和决策偏好对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与平均值法的比较发现,假设检验法具有更小的错误概率(例如,样本容量13时,风险0.21),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验证了假设检验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33.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模拟演练是提升参演主体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途径,该类演练的设计开发需要系统性的理论与技术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实践归纳的角度,将该类演练的设计划分为演练内容设计和演练形式开发2部分,详尽地分析演练内容设计中的4个核心要素(主题与目标、演练情景、演练任务和目标能力)和演练形式开发中的3项关键技术(控制流程、任务导入与方案输出、信息技术平台)。此外,着重介绍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模拟演练设计开发过程中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关系,即“情景构建与应急演练的关系”、“应急预案与应急演练的关系”、“演练内容与演练形式的关系”、“演练中‘演’与‘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4.
The consensus is that both ec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re essential dimensions of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ever,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multiple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of undertaking it. This review of the challenges of conducting multiple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offers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is endeavor. We focused on conceptual challenges, of which 5 main categories emerge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value judgments, theories of knowledge, disciplinary prejudic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The major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se areas have proved remarkably persistent in the literature surveyed (c.1960–2012). Reasons for these failures to learn from past experience include the pressure to produce positive outcomes and gloss over disagreements, the ephemeral nature of many such projects and resulting lack of institutional memory, and the apparent complexity and incoherence of the endeavor. We suggest that multiple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require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mong carefully selected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members united in investigating a shared problem or question. We outline a 9‐point sequence of steps for setting up a successful multiple disciplinary project. This encompasses points on recruitment, involving stakeholders, developing research questions, negotiating power dynamics and hidden values and conceptual differences, explaining and choosing appropriate methods, developing a shared language, facilitating on‐going communications, and discussing data integration and project outcomes. Although numerous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of multiple disciplinary research have been proposed, lessons learned are often lost when projects end or experienced individuals move on. We urge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s to capture the challenges recognized, and solutions proposed, by their researchers while projects are in process. A database of well‐documented case studies would showcase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enable better comparative study and evaluation, and provide a useful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future projects and training multiple disciplinary researchers. Cazando la Quimera de la Multidisciplina en la Ciencia de la Conservación  相似文献   
235.
为确保我国旧工业建筑(区)再生利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生态安全约束"这一概念。考虑到决策者面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同态度引入了前景理论,建立了生态安全约束下基于前景理论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决策模型。首先,构建了包含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传承保护等因素的决策指标体系,并采用AHP与熵权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权重,使得权重计算结果不仅体现了决策者的主管意愿,也反映了再生利用项目的客观规律;其次,以决策者预期值作为参考点给出期望矢量,将不同属性的决策数据信息规范化处理得初始决策矩阵,再根据指标间相对参考点的差值建立前景决策矩阵,通过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前景值以确定最优方案。最后,通过北京首钢、云南871、陕西老钢厂、太原锅炉厂等5个实例的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决策过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过程清晰,结果可信度高,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为规划设计阶段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与厂区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6.
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对保证驾驶安全、降低人因事故发生概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从决策能力、人际能力、自我管理和情景意识4个维度通过问卷对非技术技能的指标进行筛选,得到11个列车司机非技术技能指标;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非技术技能综合评价递阶层次模型,为了获得各层指标权重,结合群决策方法建立各层的判断矩阵,获得各层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列车司机非技术技能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既可以分析导致人因事故的非技术技能因素,也能够用于列车司机的评价、选拔和培训。  相似文献   
237.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环境法和环境行政管理的目标,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是环境行政管理的核心,而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当前环境与发展对立愈加严重的趋势,完善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238.
AHP与SMART方法在环境工程方案评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某大型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的方案评选工作为背景,介绍了AHP和SMART多目标决策方法在环境规划与决策中的应用。具体叙述了方案选优的总技术路线,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相对权重的确定,指标值的评判与规范、方案排序与结果灵敏度和合理性分析等内容。结果表明,AHP与SMART方法相结合,是适于环境工程方案评选的一种较科学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9.
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回顾了战略环境评价的起源,发展历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研究趋势并提出了今后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工作的重点,包括加强研究,建立保证体系和进行试点等。  相似文献   
2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