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137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某一时刻或短期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而一年或多年平均分布则主要取决于排放源。这些排放源与城市交通道路、工业区、城市建成区和开发区等的下垫面分布密切相关,而年地表温差可以综合反映下垫面的这些特性,所以可以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建立模型来估计年平均PM_(10)的空间分布。以武汉市为例,首先利用Landsat 8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出2013年和2014年夏天和冬天的地表温度,计算出地表温差值;然后,根据影响随距离衰减的地学原理,利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得到任意像元处年地表温差加权值,并与地面实测的2013年和2014年PM_(10)年均值做一元线性回归,通过精度对比寻找到最佳年地表温差加权值,并得到空间分布估计模型,其拟合优度R2达到0.655和0.752;最后利用该模型得到武汉市2013年和2014年PM_(10)年均值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武汉PM_(10)年均值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主城区,郊区部分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PM_(10)也较高,低值区分布在郊区乡镇、偏远山区以及有大型水体的地方。由于新方法充分考虑了下垫面的影响,与克里金内插相比,更能精细地刻画和反映PM_(10)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而且简单有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993.
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了解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改善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采用2000-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按收入水平分组的38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改进后的扩展型线性支出模型,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基本需求、边际消费倾向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消费占其可支配收入的较大比重;食品和衣着是其基本需求消费的主要方面;并且在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和居住上表现出较大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主要集中于享受型消费;在交通、在外用餐、文化娱乐、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和住房上表现出较大的边际消费倾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较大;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最后,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本文提出了刺激消费的差别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4.
Cu-C是一种优化制备的负载型催化剂,实验中以其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LAS废水。本实验用浸渍法和附着沉淀法制备该催化剂,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浓度、催化剂的投加量以及不同的制备方法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水样COD和LAS的去除率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处理高浓度LAS废水的能力;当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20 min,催化剂的投加量为2 g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79.76%,LAS去除率为88.28%。并且,当活性炭与催化剂的振荡吸附时间超过20 min时,活性炭的吸附对废水中LAS的去除基本上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黄满红  李咏梅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7):1502-1506
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去除特性.在厌氧-缺氧-好氧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序批式试验,确定了水相和泥相中LAS降解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LAS在厌氧-缺氧-好氧状态下的去除动力学模型(考虑吸附作用),并对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泥龄下,LAS 在AAO系统中去除率达到99%,出水中只含微量的LAS(0~20 μg·L-1).厌氧池、缺氧池及好氧池LAS污泥吸附量分别为490~710、280~390、69~109 μg·g-1.序批式动力学降解试验还表明,厌氧去除速率系数K、缺氧的去除速率系数K与好氧的去除速率常数的比值分别为0.67和0.71,说明在同一污泥系统的厌氧和缺氧条件下,LAS也能被较好的降解.模型得到的各池混合液出水中LAS的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误差<8%).  相似文献   
996.
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etite nanoparticles, MNP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处理。目前,有不少关于MNPs毒性的研究,但对MNPs处理Pb~(2+)形成的复合物的毒性却鲜有报道,其复合毒性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作为细胞模型,系统研究不同Pb含量的MNPs-Pb复合物,以及相应浓度的MNPs和Pb~(2+),对大鼠肾细胞活性、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影响,考察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评估MNPs-Pb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浓度和暴露时间(12 h)条件下,Pb~(2+)能够显著抑制细胞活性,改变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凋亡,对细胞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利用MNPs吸附水环境中Pb~(2+)形成的复合物MNPs-Pb对大鼠肾细胞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P<0.05),MNPs对Pb~(2+)的吸附可能是Pb~(2+)的细胞毒性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分析了2起因能量的意外释放导致的伤害事故,提出了具备多能源设备的锁定和挂牌的安全流程,并附有能源隔离安全检查表和流程图.  相似文献   
998.
ABSTRACT: A new screening approach is applied to a large‐scale multiple criteria water management problem to remove actions that cannot possibly be in the best subset. An inherent advantage of the approach is its ability to identify inferior actions by examining them individually, rather than within subsets. In 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selection of actions to address high water levels in the Great Lakes‐St. Lawrence Basin, two statistical indicators, the mode and the mean, are used to aggregate the opinions of expert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interest groups on the impacts of actions according to various criteria. Application of the screening approach shows that some of the proposed actions can be removed as they can never be in the optimal subset, thereby 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999.
1000.
A nonlethal form of multiple pterygium syndrome (MPS) was diagnosed prenatally at 16 weeks of gestation with associated Klinefelter syndrome in the same fetus. The ultrasound findings were cystic hygroma, hypertelorism, micrognathia, low-set ears, flexion contractures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and rocker-bottom foot. Genetic amniocentesis revealed a 47,XXY karyotype. After genetic counseling, the parents decided to have a therapeutic abortion. We presented this case for the purpose of further describing the early ultrasound finding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multiple pterygium syndromes. Also, what makes our patient unique is the coincidental presence of Klinefelter syndrome with MP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case in the literature in which a 47,XXY karyotype has been found in a fetus with multiple pterygium syndrome. The importance of delineating the exact subtype of MPS and making a precis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comes critical during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MP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