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1篇 |
免费 | 885篇 |
国内免费 | 219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3篇 |
废物处理 | 192篇 |
环保管理 | 232篇 |
综合类 | 3339篇 |
基础理论 | 1752篇 |
污染及防治 | 996篇 |
评价与监测 | 182篇 |
社会与环境 | 37篇 |
灾害及防治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319篇 |
2017年 | 365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387篇 |
2014年 | 385篇 |
2013年 | 457篇 |
2012年 | 474篇 |
2011年 | 437篇 |
2010年 | 397篇 |
2009年 | 371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series of Pt–V/Ce–Zr–O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s was prepared using the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ulfur resistance of Pt–V/Ce–Zr–O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simulated diesel exhaust. The effect of vanadium on the structure and redox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s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the Brunauer–Emmett–Teller method,X-ray diffraction, H2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CO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t particles were well dispersed on the Ce–Zr–O carrier through the vanadium isolation effect,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xidation activity toward CO and hydrocarbons. An electron-withdrawing phenomenon occurred from V to Pt,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metallic nature of platinum,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hydrocarbon molecular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52.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Ce与Ti摩尔比的CePO4-TiO2复合材料,利用XRD、TEM、NH3-TPD和H2-TPR技术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NH3-SCR活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ePO4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当Ce与Ti的摩尔比为8:2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230 ℃的NO转化率达到100%,且具有更广的温度窗口,优于纯CePO4。表征结果显示,CePO4与TiO2形成固溶体后,颗粒尺寸较为均匀,强酸位的数量增多,氧化还原性能提升,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SCR反应活性,同时改善了其抗水抗硫性能。 相似文献
53.
用柠檬酸法制备了不同贵金属取代的钙钛矿LaCo0.96X0.04O3(X为Pt、Pd、Rh、Au、Ag)催化剂,用热重法测试了催化剂对碳烟的催化活性,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H2-TPR)、X-射线衍射仪(XRD)、能量谱仪(EDS)和红外光谱(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LaCo0.96Ag0.04O3催化活性最高,起燃温度为449℃,远低于LaCoO3的504℃;各贵金属取代的钙钛矿LaCoO3的TPR还原峰变化各异;XRD特征峰的衍射角向高角度偏移,说明各贵金属进入了钙钛矿结构相;能谱图显示各贵金属进入钙钛矿相的量不同. 相似文献
54.
SBR中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反硝化聚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反硝化聚磷菌(DNPAOs)可利用厌氧储存的聚.3.羟基丁酸(PHB)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过量吸磷和反硝化,从而达到在低碳源下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本试验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交替运行的方式.将富集聚磷菌(PAOs)的颗粒污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颗粒污泥.诱导结束后P的去除率在90%以上,NOx-N的去除率在93%以上,厌氧段释磷量在25-33 mg/L,缺氧段每去除lg NOx-N吸收P约1.3 g;典型周期运行结果显示,厌氧段最大比释磷速率(SRPR)为18.39 mg/(g.h),缺氧段最大比吸磷速率(SUPR)为23.72 mg/(g·h),最大比反硝化速率(SDNR)为18.19mg/(g·h),好氧段最大SUPR为17.15 me,/(g·h):颗粒污泥中DNPAOs的数量由诱导前的14.9%增加到80.7%.与除磷颗粒污泥相比.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沉速提高0.16-0.7倍,比重提高0.003 1. 相似文献
55.
以杨梅单宁(BT)为模板,水热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BT-NTO)。采用XRD、FTIR、SEM和TEM技术对BT-NTO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将BT-NTO用于吸附溶液中的Th~(4+),在溶液pH为3.5、温度为25℃、Th~(4+)初始浓度为0.5 mmol/L的条件下,BT-NTO对Th~(4+)的吸附量为0.905 8 mmol/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溶液中共存的Zn~(2+)、Ni~(2+)、Co~(2+)、Sr~(2+)、Yb~(3+)、Nd~(3+)、Sm~(3+)、Gd~(3+)、La~(3+)、Cl-、ClO4-离子对Th~(4+)吸附量影响较小;BT-NTO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6.
收集高效氮肥N2O排放资料,利用整合分析法分析高效氮肥对N2O的减排效果.稳定性氮肥排放的N2O是普通肥料的0.66倍,减排效果显著;包膜缓释氮肥N2O排放量为普通氮肥的0.95倍,无显著减排效果.若将全国范围的普通氮肥替换为稳定性氮肥、且用N量不变时,稳定性氮肥在中国农田的N2O减排潜力均值为1.03×108 kgN/a,碳排放交易收入为16.86亿元/a;根据现有市场上稳定性氮肥的价格,每亩地每季补贴4.9元,碳排放交易收入和稳定性氮肥成本增加量相抵.由于稳定性氮肥能有效提高N利用率,保证农作物吸N总量不变时减少用N量,稳定性肥料N利用率提高8个百分点时,N2O减排经济效益(即碳排放交易收入-稳定性氮肥成本增加量)为94亿元/a. 相似文献
57.
58.
制备了钾改性正硅酸锂(K-Li4SiO4),并对其进行了自活化,考察了活化后K-Li4SiO4吸附剂在不同温度和CO2浓度气氛中吸附CO2的性能及动力学行为。总体而言,吸附剂的CO2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CO2浓度的增加而提升。在700℃、100%体积分数CO2气氛中吸附剂的吸附量最大,可达7.9 mmol/g,吸附剂的利用率为95.2%。利用双指数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剂在各个温度以及各个CO2浓度气氛下的CO2吸附过程。吸附活化能随着CO2气氛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O2体积分数为20%,50%,100%时的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6448,14035,6178 J/mol。 相似文献
59.
嘉兴农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底泥中的氮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沟渠是农田氮、磷营养物质排入地表水体的通道. 对嘉兴大田、集约化菜地、集约化果园、集约化养殖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村沟渠0~5 cm表层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67个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氮)为1 560~7 480 mg/kg,其中w(交换态氮)为31.15~704.38 mg/kg,占w(全氮)的1.29%~10.01%;交换态氮中以铵态氮为主,占w(交换态氮)的62.15%~100%. 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磷)为580~6 420 mg/kg,w(碳酸氢钠溶解磷)为19.53~359.72 mg/kg,占w(全磷)的2.05%~18.96%;w(水溶性磷)为0.29~18.88 mg/kg,占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1.11%~14.63%. 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P<0.01),集约化养殖场沟渠底泥中的w(全氮), w(交换态氮),w(铵态氮), w(硝态氮), w(交换态氮)/w(全氮), 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底泥w(全氮), w(交换态氮), w(铵态氮)和w(硝态氮)两两间以及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两两间均在α0.01时显著相关,w(全磷)与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相关性(r0.81,P<0.01)好于与w(水溶性磷)的相关性(r0.51,P<0.01). 相似文献
60.
不同土壤对垃圾沥滤液净化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土壤对垃圾沥滤液中高浓度污染物NH4+-N和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垃圾沥滤液的处理效果有明显差异。紫色土对沥滤液NH4+-N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5%以上,COD去除率较低;腐殖土对COD去除率最高,出水NH+4-N含量随pH值的上升迅速下降;与腐殖土相比,黄壤对NH+4-N的去除效果较高,对COD的去除率较低。随进水次数增加,土柱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