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482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研究了厦门湖边水库、石兜-坂头水库水体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颗粒物平均含量以坂头库区最高,石兜库区次之,湖边水库最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1.9、27.7和23.1mg/L;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水库或库区、不同采样站位间,由于水体颗粒物的来源成因不同,其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从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与总氮和总磷都有较大关联性。(3)利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两尾)进行检验,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均与总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均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的相关规律性不明显。(4)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水库或库区,对水体颗粒物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湖边水库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石兜库区是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坂头库区是pH、溶解氧和总磷。  相似文献   
142.
为了解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从2008年9月—2010年2月采集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样品,并对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内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和PM2.5-10的质量浓度的范围分别为38.2~468.7μg/m3和20.8~243.1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134.2μg/m3和69.2μg/m3。可吸入颗粒物同时受几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其浓度与温度、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3.
基于老化对纳米零价铁(NZVI)去除水中Cr(VI)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强化老化NZVI对水中Cr(VI)的去除,并分析了溶解氧、温度、pH、Cr(VI)初始浓度对其去除Cr(VI)的影响,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了反应前后材料的形貌特征及Cr的价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嗜水气单胞菌能显著提高无氧条件下老化NZVI对Cr(VI)的去除效果,且在酸性条件和30~40 ℃条件下去除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该条件下更有利于老化NZVI的腐蚀和微生物的生长,此外,Cr(VI)去除效率随Cr(VI)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在pH=6,温度为30 ℃,老化nZVI投加量为0.1 g·L-1,Cr(VI)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条件下反应24 h后,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100%.XPS分析表明,反应后NZVI表面沉积的Cr主要以Cr(III)的形式存在,可能为Cr(OH)3沉淀或FexCr1-x(OH)3共沉淀物.动力学研究发现,Cr(VI)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去除机制为Cr(VI)的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其中以还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44.
为了解四川盆地大气中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分别在该区域典型城市(成都市)和背景地区(峨眉山)进行了大气单颗粒样品采集.基于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对两地累计3923个单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混合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观测和分析,并对两地颗粒物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地气溶胶颗粒主要包括有机物、富硫、矿物、烟尘和飞灰/金属颗粒,除了以单独的外混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颗粒以两种及两种以上颗粒类型混合(即内混)形式存在.通过对成都市不同污染状况下单颗粒特征对比发现,"污染天"的内混颗粒占比高于"清洁天",分别为74.2%和68.6%;相比"清洁天","污染天"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更广且峰值区间更大,表明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大气混合趋于更强.对比成都市与峨眉山分析结果得知,成都市以内混的有机物-硫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2%),而峨眉山以外混的有机物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5%);成都市含硫类颗粒物(如有机物-硫颗粒)贡献高于峨眉山,而峨眉山两种含碳类颗粒(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高于成都市;此外,成都市与峨眉山两地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及峰值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两地颗粒物来源和老化混合的差异.在峨眉山,与非降雨天相比,一些易溶于水的颗粒物(如含硫类颗粒)在降雨天占比明显降低,而源自当地燃烧过程、粒径较小且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45.
基于中国大气成分实时追踪数据集、天津气象局和生态环境局长序列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观测,结合MEIC排放清单和环境模式构建的细颗粒气象条件扩散指数,研究2000~2020年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期更科学地分析气象对大气环境影响,为“十四五”期间深度环境治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津PM2.5质量浓度呈现3个阶段变化,第一阶段2000~2007年,呈现持续地上升,其变化速率为4.58μg·(m3·a)-1,该阶段排放量的快速增加是主导因素,其作用是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影响的4倍,排放量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增加45.3%;第二阶段为2007~2013年,该阶段PM2.5质量浓度呈现波动变化,出现了两个浓度峰值年(2007年和2013年),该阶段排放稳定,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对PM2.5质量浓度年际波动产生重要影响,两者相关系数0.81;第三阶段为2013~2020年,PM<...  相似文献   
146.
镧掺杂纳米材料合成及其高氟选择性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镧渗杂的纳米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材料(LDHs),获得了一类对氟具有选择性的新型吸附材料.实验表征了LDH、其焙烧产物(LDOs)以及吸附氟后的材料(F-LDHs)的微观形态、体相组成等性质的变化,通过批处理试验和吸附柱试验对其工艺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经600℃焙烧10min,在含200mg·l~(-1)SO_4~(2-),氟浓度为10mg·l~(-1)的配水中投加0.1g LDOs吸附240min,最高除氟率可达93.53%;在含200mg·l~(-1)SO_4~(2-)的氟溶液中,镁铝铜LDOs吸附氟的容量高于镁铝LDOs;吸附柱实验中,14h时出水氟含量小于国家标准(1 mg·l~(-1));共存阴离子对材料的除氟干扰强度排序为:Co_3~(2-)>PO_4~(3-)>NO_3~->Cl~-.材料吸附氟后可用0.5mg·l~(-1)的Na_2CO_3洗脱,并经600℃焙烧10min再生,再生4次后选择性除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47.
柴油车排气微粒后处理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同种典型微粒过滤器的比选试验,表明高效袋式消烟器微粒捕集效率最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耐热性好,因此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如果应用在公路隧道中,能降低隧道内能见度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8.
汞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DFG 1型五段分级采样装置及冷蒸汽原子荧光法 ,对北京市冬、春、夏和秋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 (分别为≤ 1 1μm ,1 1— 2 0 μm ,2 0— 3 3μm ,3 3— 7 0 μm和≥ 7 0 μm )中的汞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汞的浓度在 0 6 0— 3 95ng·m-3 之间 ,冬季平均浓度为 2 85ng·m-3 ,远大于其它季节 ;大气颗粒物中的汞呈双峰分布 ,在≤ 1 1μm的细颗粒和粗粒径处各有一峰值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汞主要分布在≤ 1 1μm的细颗粒中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汞的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冬季各粒径颗粒物中汞的浓度比其它季节高 ;大气颗粒物中汞的质量中值粒径 (MMD )冬季为 0 71μm ,其它季节均大于1 0 μm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汞至少有 5 0 %可进入人体呼吸系统 ,且冬季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9.
北京市不同尺度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在2000年2个典型季节分别采集不同尺度的颗粒物样品,分析其中2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利用这些数据较详细地研究了北京市颗粒物的元素组成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主要分为地壳元素、污染元素和双重元素三大类.利用不同污染元素在各种尺度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确定了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具有复合型污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0.
Characterizing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particles and elements in different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can give a useful information to optimize water treatment operations. In this article, transformations of particles, metal elements and NOM in a pilot-scale water treatment plant were investigated by laser light granularity system, particle counter, glass-fiber membrane filtr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ultra filtration and resin absorbents fractio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les, NOM and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recursors were removed synergistically by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different processes. Preozonation markedly changed the polar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NOM, and it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following coagulation process through destabilizing particles and colloids; mid-ozonation enhanced the subsequent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filtration process by decreasing molecular weight of organic matters. Coagulation-flotation and GAC were more efficient in removing fixed suspended solids and larger particles; while sand-filtration was more efficient in removing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and smaller particles. Flotation performed better than sedimentation in terms of particle and NOM removal. The type of coagulant could grea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coagulation-flotation. Pre-hydrolyzed composite coagulant (HPAC) was superior to FeCl3 concerning the removals of hydrophobi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The leakages of flocs from sand-filtration and microorganisms from GAC should be mitigated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hole treat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