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4篇 |
免费 | 283篇 |
国内免费 | 14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7篇 |
废物处理 | 319篇 |
环保管理 | 164篇 |
综合类 | 2178篇 |
基础理论 | 633篇 |
污染及防治 | 743篇 |
评价与监测 | 176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介绍了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硫黄回收联合装置安全环保停工的过程,在硫黄回收联合装置停工前,研究讨论各装置停工密闭吹扫的流程及方法,并确定各装置停工吹扫的顺序、注意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在各装置停工吹扫过程中,严格按照停工方案,采取了分装置吹扫,该装置吹扫完毕后立即加盲板隔离,最后放火炬公用系统采取倒吹扫,实现了装置停工密闭吹扫,达到了各装置停工酸性气系统吹扫不放火炬的要求。 相似文献
422.
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的酸雨观测资料、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酸雨变化特征及酸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非酸雨和酸雨频率分别为38.1%和61.9%,厦门市分别为40.6%和59.4%;福州市年均降水pH值在4.1~5.5之间,2007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厦门市2006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冬、春季节酸雨污染重,夏、秋季节酸雨污染轻.降水强度能改变降水的酸性程度;福州市在东南(SE)、西南(SW)、西(W)、西北(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严重,厦门市在东北(NE)、SW、W、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重;变性冷高压下酸雨污染最重,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的天气形势下酸雨污染最轻;福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23.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铜矿的生物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区硫化矿氧化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以矿区常见的黄铜矿(CuFeS2)为研究对象,采用已筛选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菌)为实验菌株,探讨在A.f菌作用下黄铜矿的氧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A.f菌可显著促进黄铜矿的氧化,第18天有菌体系中的铜离子浓度是无菌体系中的5倍;同时细菌可促进溶液中Fe2+氧化为Fe3+,使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从而对黄铜矿保持较高的氧化速率,并导致体系的pH值降低;还发现黄铜矿的氧化过程中可形成中间产物方黄铜矿(CuFe2S3),而细菌氧化还可产生硫磷化钴(CoPS),中间产物的形成并没有明显延缓黄铜矿的氧化速率;生物氧化可造成矿样表面侵蚀多坑,可能是细菌对黄铜矿的直接氧化作用造成的。由于黄铜矿的生物氧化明显控制其氧化进程,抑制黄铜矿的生物氧化对酸性矿山废水的源头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4.
好氧颗粒污泥对酸性红B的生物吸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灭活好氧颗粒污泥吸附酸性红B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比Freudlich吸附等温线更符合试验数据,20 ℃时Langmuir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123.46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灭活AGS内部扩散过程用Webber-Morri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颗粒内部扩散过程是限速步骤,但边界层扩散和动力学阻力亦不能忽略.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且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25.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为4.52,其中pH < 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为4.52,pH < 4.5占53.33%;茶园红壤、紫色土、粗骨土0~20cm、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H值均低于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总体上茶园土壤中交换性Al3+的数量和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交换性H+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交换性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为76.67%~98.40%;茶园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H+和Al3+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6和-0.59.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茶园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正相关主要受到交换性Ca2+、Mg2+饱和度的制约.但不同土壤类型表现不一,体现了茶园土壤酸度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426.
427.
酸雨与镧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伤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酸雨与稀土镧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重要油粮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研究在模拟酸雨pH分别为3.0、3.5、4.5与稀土镧La(Ⅲ)浓度分别为60、100和300mg·L-1处理下大豆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单一酸雨与镧处理,酸雨与La(Ⅲ)复合处理组中大豆幼苗的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两者呈协同效应,且pH越低,La(Ⅲ)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光合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生长指标近同,相同处理组各光合参数的降幅不一致,其中最大荧光(Fv/Fm)和叶绿素含量(Chl)的降幅范围分别为9.53%~22.75%和9.14%~24.53%,较净光合速率Pn(22.78%~84.7%)、希尔(Hill)反应速率(15.52%~73.38%)和Mg2+-ATPase活性(14.51%~71.54%)小,表明各光合参数对2个胁迫因子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Pn变化主要受Hill反应速率与Mg2+-ATPase活性的影响,而Chl、Fv/Fm次之.表明酸雨与La(Ⅲ)对植物光合过程各环节的作用机制不同,光合作用受阻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28.
采用PCR-DGGE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餐厨垃圾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不灭菌而接种的开放式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高于灭菌后接种的非开放式发酵体系,而乳酸产量也是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乳酸产量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部分条带的测序可知,餐厨垃圾开放式发酵体系中除含有接种用的嗜淀粉乳杆菌外,还含有很多土著乳酸菌,如Lacto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casei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土著水解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这些土著菌的存在是促进乳酸发酵的重要因素.PCR-DGGE结合技术对于成分复杂的餐厨垃圾中的细菌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29.
Persistence and mobility of 2,4-D in unsaturated soil zone under winter wheat crop in sub-tropical region of Ind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nika GuptaN.K. Garg Himanshu JoshiM.P. Sharm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2,146(1):60-72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persistence and mobility of 2,4-dichlorophenoxy acetic acid (2,4-D) in unsaturated soil zone under real field conditions for the wheat crop in Roorkee, India. Three experimental plots were chosen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itself to represent the real field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potential movement and persistence of herbicide 2,4-D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irrigation treatments. The presence of herbicide along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was determined in soil at different depths at a temporal scale. The movement of the herbicide was also simulated numerically by solving the coupled soil water content movement and mass transport equations using HYDRUS-1D. The measured soil water content trends and the 2,4-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numerically simulated results. The maximum effect of the herbicide was primarily retained up to 15 cm of the soil profile. The current existing dosage of 0.5 kg ha−1 of pesticide was found to be safe to avoid soil contamination as no residue of 2,4-D was traced at the end of the wheat crop season in any of the plots.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2,4-D were also simul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fe dosag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would depend on irrigation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430.
臭氧和模拟酸雨对冬小麦气体交换、生长和产量的复合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酸雨和臭氧(O3)对作物是否存在复合影响,运用田间原位开顶气室研究了pH4.0模拟酸雨(SAR)和O3对冬小麦气体交换、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该实验包括3种处理:CF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作为对照;CF100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人恒定浓度为100 nL·L-1的O3;CF100 SAR处理为在CF100的基础上对冬小麦喷施pH 4.0模拟酸雨,喷施量为150 mL·m-2,每10d一次.结果表明:①CF100和CF100 SAR组冬小麦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降低,抑制了作物生长,导致生物量和产量下降.与CF相比,CF100和CF100 SAR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68.2%和63.6%;②与CF100组相比,CF100 SAR组对冬小麦细胞膜系统和叶绿素a含量产生显著的复合影响(p<0.05),而对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体交换、小麦生长、生物量和产量的复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