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4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427篇
安全科学   208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334篇
综合类   1062篇
基础理论   30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98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195篇
灾害及防治   2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In this study, a low-temperature gliding arc discharge syste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eam content and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e. total feed flow rate, applied voltage, and input frequency, on the reforming performance of CO2-containing natural gas. The addition of steam less than 10% was found to enhance both selectivities for hydrogen and carbon monoxide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s. The highest hydrogen selectivity and yield with the lowest power consumptions were achieved at a steam content of 10 mol%, a total feed flow rate of 100 cm3/min (corresponding to a very short residence time of 1.37 s), an applied voltage of 13.5 kV and an input frequency of 300 Hz. Under thes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s to produce hydrogen were dominant with the minimum activities of all undesired reactions of cracking and coupling. Both of the short residence time (1.37 s) with a low bulk temperature (lower than 200°C) in the plasma zone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indicate that the studied plasma reactor (gliding arc system)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catalytic reactors for reforming of natural gas.  相似文献   
9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高、清洁环保、安全性好、削峰填谷等诸多优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扩大天然气应用和实现资源就地转化的重要方向和选择,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能够提升天然气优化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深化能源行业及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政策进行详细分析,对江苏、上海、浙江等重点地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调研基础上,系统提出当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布局、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经济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等多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13.
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根据我国近50年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和促进粮食产量的因素(耕地资源、化肥施入量、农机动力、农用水资源、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有外部资源及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进行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914.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常表现在多个方面,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估自然灾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灾情因素,最终才能得到灾害的总体评估结果。综合灾情指数(SDI)是对一系列灾情评价因子进行归一化、加权求和,这样得到的定量化的灾害评估指数,能够综合反映灾情信息。阐述了具有通用性的综合灾情指数,并设计开发了综合灾情指数工具,该工具包括评价因子、设置权重、规范化灾情指数和综合灾情指数4个模块。以汶川地震为例,利用综合灾情指数工具,对地震重灾区的灾害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综合灾情指数的分布真实地反映了受灾的严重程度,显示出该工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5.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沿海城市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研究中出现的灾害损失类型划分界定不清晰,对次生灾害损失和间接损失无法进行有效的定量评估等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从社会损失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建立了沿海城市自然灾害损失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员损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研究中有待继续完善和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16.
荧光原位杂交与微量自动照相集成技术(FISH/MAR)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原位进行细胞的分类鉴定和细胞对底物的吸收特性研究,这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有效应用于工程系统(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器等)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污染水体的原位强化净化及其生态修复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也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原位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7.
耐候ABS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气候老化和紫外老化试验UV-B,研究了ABS塑料外观颜色、力学性能在老化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光稳定剂的加入,ABS耐候性能提高,相较未加光稳定剂ABS体系,AE值下降,冲击保持率提高,受阻胺光稳定剂A和紫外光吸收剂B、C并用有协同作用,光屏蔽剂的使用可以提高耐候性,从而降低成本.此外我们讨论了自然气...  相似文献   
918.
稻草浸泡液对藻类抑制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菁  朱擎  吴为中  芮克俭  李艳波 《环境科学》2008,29(12):3376-3381
室内研究了不同降解方式和降解时间的稻草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及其抑藻机制.结果表明,稻草本身存在抑藻活性物质,低温浸泡4 d的无菌稻草液在2.5 g/L投加量下,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达到了69.3%.在稻草浸泡液抑藻过程中,稻草产生的化学物质作用和生物作用同时存在,其相对大小取决于稻草的降解方式和降解时间.对于厌氧降解浸泡液而言,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作用抑藻,其抑藻效果随稻草厌氧降解时间的延长明显减弱,如厌氧浸泡15 d和30 d的稻草液在1.5 g/L浓度下其抑制率分别为83%和46%;好氧降解浸泡液主要通过生物作用抑藻.其抑藻效果随稻草好氧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如1.5 g/L投加量下,15和30 d好氧降解带生物相的稻草浸泡液对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81%和93%.  相似文献   
919.
方恺  朱优蓉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3):24-30,3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然而学术界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经济核算、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方向的研究由来已久,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本文在综述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会计学、经济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辨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从基本假设、表式结构、数据来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体系,并回顾了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深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20.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依据"先实物后价值、先存量后流量、先有形后无形"的原则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核算路径,确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土壤资源、大气资源等六类有形资产核算指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碳固定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等四类无形资产核算指标,并以浙江省为例,完成了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其核算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2014年自然资源资产存量价值约为126 800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省GDP的3倍,是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② 2000-201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固定资产存量价值增加900亿元,无形资产存量价值增加200亿元;③ 2000-201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累计2100亿元,大气资源负债占比最高,达39.07%,其次是水资源负债,达27.07%。本文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核算经验,可为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