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2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2416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430篇
环保管理   253篇
综合类   3814篇
基础理论   461篇
污染及防治   1088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文分析了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机理,给出了几种振动源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有关因素对振动危害的影响,及施工中应采取的相应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152.
氧化铝载体下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二氧化氯化学氧化体系和二氧化氯催化氧化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单用二氧化氯化学氧化处理COD为2700mg/L的活性艳红染料配制废水时,最佳反应pH值为10,氧化剂经济用量为800mgClO2/L废水,反应时间为30min,COD去除率可达63%左右,氧化指数(COD削减量∶ClO2投加量)=2.18。当二氧化氯与自制催化剂所组成的催化氧化体系用于对活性艳红染料配制废水的处理时,最佳反应pH值为10左右,氧化剂经济用量为1000mgClO2/L废水,反应时间为90min,COD去除率可达83.4%,氧化指数=2.25。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处理难降解废水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3.
氧化塘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珊  袁春学 《交通环保》2000,21(4):25-27
提出并试验研究了氧化塘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方法,所得结果可用于高等级公路服务区及管理区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4.
长炼第二污水处理场氧化沟工艺运行小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臭伯尔氧化沟池容大,停留时间长,运行稳定,对氧化沟污泥培养及开工运行进行了小结,并结合运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5.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流行原因和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流行成灾的特点、原因和发展趋势,指出今后数年内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仍将严重,并提出了短期和长期减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6.
用硫酸渣制备铁基颜料铁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普红  高均科 《化工环保》2003,23(2):100-102
以硫酸渣为原料,用黄铁矿粉作还原剂,采用湿式空气氧化法制备铁基颜料铁黄。试验得出的适宜工艺条件为:Fe^2 浓度0.25—0.40mol/L,氧化温度70℃,用氢氧化钠或氨水调节反应液的pH,氧化过程溶液的pH控制在3—4。依照该工艺制得的铁基颜料铁黄,其各项指标符合HG/T2249—91标准。  相似文献   
157.
气浮--厌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气浮-厌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工程实例。当进水CODcr≤4500mg/L时,出水可达到国家《肉类加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8.
常用氧化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四种常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NaClO和H2O2/Fe2+对大港油田港深11井酸化废水进行了处理。考察了氧化剂的投加量、氧化时间和pH值对酸化废水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H2O2/Fe2+对酸化废水的色度和COD的去除率最高;用高锰酸钾处理废水,其COD去除率较高,但脱色效果差;而漂白粉和NaClO的脱色率较高,但其氧化能力有限。建议油田用氧化法处理废水时应采用H2O2/Fe2+催化氧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9.
介绍了一种从环己烷氧化废碱液中回收高价值有机酸的新方法。用氢氧化钠碱熔处理废碱液中的羟基己酸及其聚合物,可使废碱液中己二酸的质量分数由3.18%提高到8.74%,且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0.
Most native polymers used i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dmittedly disposable from the environment in a biologic manner, but products possess low mechanical strength. One of the paths to increasing this attribute (if feasible) is their cross-linking, which may, however, affect their readiness to biodegradation. In the presented work this condition was observed on the example of waste protein (Hykol B) cross-linking by means of glutardialdehyde and glyoxal. Degree and course of cross-linking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also was to obtain data for constructing a sensor capable of following the cross-linking course in real time, for potenti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Hykol in continuous production. Impedance spectroscopy proved to be applicable even to this kind of material marked by considerable water content and exhibiting relatively high electric conductivity; so far it had been used only for materials of low conductivity. An aqueous environment inoculated with digested anaerobic sludge from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selected for modeling anaerobic conditions. The relation was studied between cross-linking degree given by content of cross-linking agent (determined by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nd biodegradation degre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t was confirmed that network density as given by quantity of added agent not only reduced breakdown degree but also slowed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This fact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with cross-linking by means of glyoxal; network density is thus dependent on type of employed substance, which affect type and structure of created network. That not merely forms an obstacle during polymer swelling and dissolution but also prevents access of bacteria to source of metabolized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